..續本文上一頁飲食、衣服、用具、醫藥等等,叫做“外財施”;如布施自己的頭目腦髓、手足、血液、力氣等等,叫做“內財施”。法施是把自己所聞知之佛法、知識、謀生的技能等等布施給人家。無畏施就是消除人家的恐懼、憂慮、悲傷和絕望等等。
⑤戒 就是持戒。“戒”是防非止惡之義,“持戒”就是嚴持佛所製定的戒律,進行自我約束,以免行差踏錯,造成罪惡。凡是佛門弟子,在家的男女居士應受五戒,出家的比丘應受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應受叁百四十八戒。
⑥忍 就是忍辱。忍受各種侮辱而不起瞋恚惱恨,叫做“忍辱”。忍辱有廣狹二義:像一般所說的人家侮辱我,而我忍之,不起瞋恚報複的心,這只是狹義的忍辱;若遇順境時,身處富貴榮華之中,能令驕狂自大的心,忍之不生,及遇逆境時,身處窮困病苦之中,能令頹喪自卑的心,忍之不起,那才是廣義的忍辱。
⑦精進 精者精純,進者進步,不斷的求精純和進步,叫做“精進”。有叁種的精進法:一、披甲精進、即要像將軍披甲上陣一樣,勇往直前,不畏一切;二、攝善精進,即努力修習一切善法,與道契而不舍,須臾不離;叁、利樂精進,即不但要自我淨化,而且要發大慈悲心,普度一切衆生。
⑧叁昧 梵語叁昧(samadhi)華譯爲“定”,或“禅定”。外不著相爲禅,內不動心爲定。也就是對于一切外境不起妄想分別執著,心唯一境,內心清淨,如如不動。其最高境界能令人自證自性清淨心、真如、佛性。
⑨智慧 梵語般若(Prajā),華譯爲智慧,但它不同于一般所說的聰明智慧,而是如實知見一切事物本性的真智妙慧。般若有叁種,即: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一切經論中文字,皆名“文字般若”;若依文字,解其義理,起觀照行,則名“觀照般若”;若依觀照,窺見心性,徹證實相,則名“實相般若”。
吾誓得佛,普行此願①,一切恐懼,爲作大安②。
(這是說法藏誓欲成佛)
我發誓一定要成佛,所以普遍的實行六度,以便能夠早日成就我成佛之大願。在我修因之時,或是成佛以後,都會始終如一的與一切衆生樂,拔一切衆生苦,消除一切衆生的苦難與恐懼,使芸芸衆生都能獲得最大的安樂。
附記:《法華經》雲:“叁界無安,猶如火宅。”這是告訴世人,生活在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之中,動蕩不安,苦難重重,有如住在一所被火燒著的屋子裏一樣,一點都不安全。諸佛菩薩遊化世間的目的,就是要幫助芸芸衆生,跳出叁界。法藏比丘的心思正與諸佛一樣,他要幫助一切衆生離開“一切恐懼”,同時還要令一切衆生都能生到他將要建立的極樂世界,以便永了生死、永出叁界、永享妙樂,此即此段經文所說的“爲作大安”。
假令有佛,百千億萬,無量大聖,數如恒沙。
(從“假令有佛”一直到下面的“堅正不卻”,是校量功德,以顯示發菩提心的殊勝。)
假使有百千億萬那麼多的佛,再加上已經果證無生的叁乘大聖,如阿羅漢、辟支佛和地上菩薩等等,其數目多到有如恒河之沙。
供養一切,斯等諸佛,不如求道,堅正不卻③。
如果有人發心一一供養這一切的佛,和這一切的叁乘聖衆,那他所得的福報一定是很大;但是若拿來與發堅固不動、不會退卻的菩提心所得的功德一比,那就大大的不如了,簡直是無法比擬的。
附記1:發菩提心,是成佛之正因,將來必定成佛,佛果的功德福報,豈是世間所有的功德福報所能比擬的,所以說“不如求道,堅正不卻”所得的功德。
附記2:《雜華比喻經》中有個“大心沙彌,小果羅漢”的故事,說明發大心的可貴。從前,有個比丘僧,修道已證阿羅漢果。有一天出門行腳,叫小沙彌徒弟,背包袱跟在後面。沙彌在途中,看見許多農夫在田裏耕種很辛苦,忽發大菩提心要度他們成佛,離苦得樂。羅漢有“他心通”,知道沙彌誓度衆生,心生歡喜,便叫沙彌前行,自己背包袱跟在後面。過了一會兒,小沙彌想到修菩薩道度衆生,要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衆生又剛強難度,實在不容易,其心便退。羅漢知其心退,便叫小沙彌背包袱,跟在自己的後面。又走了不多久,小沙彌轉念一想,菩薩道雖然難行,但想要成佛,一定要發菩提心,修菩薩行,救度一切衆生,不可以怕辛苦。羅漢知道他這樣想,又令小沙彌前行,自己背包袱跟在後面。如是掉換行走的方式叁次,小沙彌感到很莫明其妙。當到達目的地時,小沙彌忍不住問羅漢,爲什麼途中一下子叫他背包袱跟在後面,一會又叫他前行不背包袱,到底是什麼緣故?羅漢師父即告訴小沙彌徒弟:“你初見農夫受苦,發心度他們,則你是大心菩薩,我是小果羅漢,故尊重你前行,由我背包袱跟在後面;後來你感到衆生難度而退大心,則你是凡夫,我是羅漢,你應該替我背包袱跟在我後面;後來你又發大心,所以我又叫你前行,我跟在後面。”小沙彌恍然大悟,發菩提心原來如此尊貴,小徒弟可以大過老師父,從此他決定修菩薩行,並堅固其心,不再退轉了。
譬如恒沙,諸佛世界,複不可計,無數刹土④。
(這是說法藏比丘願求淨土,攝受衆生。)
好比恒河之沙,難以計數,十方諸佛亦複如是之多;而諸佛各有世界,所以諸佛的世界,同樣的也是多到不可計數。
光明悉照,遍此諸國。如是精進,威神難量。
像這麼多的佛國刹土,我不僅放光照耀自己的淨土,同時也放光普照諸佛的世界。我在因地發菩提心修菩薩道時,便已經這樣的自利利他了。我如此願行合一,精進不懈,故所成就的威德和神通,當然也是神妙無比、難以測量的!
令我作佛,國土第一,其衆奇妙⑤,道場超絕⑥。
我今天要發願:如果我將來成功作佛,我要我所成就的佛,乃是一位超越十方一切諸佛的佛;我所成就的國土,也是超越十方一切諸佛刹土的淨土;和凡是生活在我國土的衆生,個個都希奇微妙,與其他佛國的衆生大不相同;以及我所成就的道場,它的殊勝美妙也是超越一切,絕無僅有,獨一無雙的!
國如泥洹⑦,而無等雙⑧。我當愍哀,度脫一切。
我要我所成就的國土,莊嚴清淨,就如大涅槃一樣地具足常、樂、我、淨之不可思議境界,沒有其他佛國可與我的淨土相等,宇宙中再也找不到第二個。我之所以要建立如此一個嶄新的世界,那完全是出于慈悲的哀愍心,我要度脫一切在六道之中輪回生死苦不堪言的衆生。
附記:一切衆生,在未超凡入聖以前,一律要在六道之中輪回,備受衆苦。六道者,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在六道之中輪回的衆生,苦不堪言,茲略述如下:生在地獄道,寒冰猛火,燒煎交加;生在餓鬼道,腹大咽細,時常饑餓;生在畜生道,互相吞食,或被人殺;生在修羅道,貌醜善妒,怨恨心重;生在人道,憂愁煩惱,苦多樂少;生在天道,雖然福大命長,但天福享盡,複須墮落塵寰。由此可見,六道全都是痛苦的境界,然而芸芸衆生,無始以來,即于其中,頭出頭沒,生此死彼,生彼死此,不啻沈溺茫茫苦海,可憐之極!法藏比丘誓要“度脫一切”在六道之中輪回受苦的芸芸衆生,可見他的慈悲廣大,與佛的“無緣大慈”差不多一樣了!
十方來生,心悅清淨,已至我國,快樂安穩。
十方世界的衆生,誰想生到我的國土來,他的心必須十分喜悅的願生我國,同時還要以至誠清淨的心來念佛,這樣才能得生我國;至于已生我國的人,自然就會享受到種種無比的妙樂,和得到最大的安穩,永遠再也不會退墮到六道之中了。
附記:這首偈頌說得再清楚不過了,它說往生淨土有兩個基本條件,其一是凡欲往生極樂國的人,一定要衷心歡喜很想往生極樂國;其二是要以至誠清淨的心來念“阿彌陀佛”。什麼是至誠清淨心呢?一句彌陀無別念,就是至誠清淨心。
◎注釋
①普行此願 普行六度以成就成佛之願。
②爲作大安 所作種種,目的是欲一切衆生獲得最大的安樂。
③堅正不卻 堅固不動、不會退卻的意思。
④刹土 即佛土。
⑤其衆奇妙 其土衆生,都很希奇微妙。
⑥道場超絕 指極樂世界的修道場所,超越一切,絕無僅有。
⑦國如泥洹 其國無比莊嚴清淨,有如大涅槃境界。“泥洹”即涅槃。
⑧而無等雙 沒有相等的,而且是舉世無雙的。
幸佛明信①,是我真證②,發願于彼,力精所欲③。
(這是說法藏比丘請佛作證)
我今天非常慶幸,在佛面前,至誠發願。佛一定明白我的心是真誠的,相信我所發的願是真實的。並請佛見證,我發願之後,一定不遺余力地精進修行,以期獲得我所希冀的無上佛果。
十方世尊,智慧無礙,常令此尊,知我心行④。
(這是說法藏比丘又請十方諸佛作證)
同時,我也懇請十方諸佛爲我作證。諸佛智慧無礙,知道我今天在世自在王佛面前所發的心願,是真實的,將來我在諸佛世界修菩薩道時,一定要對我加以指導,使我能夠願行合一,直至成佛。
假使身止⑤,諸苦毒中⑥,我行精進,忍終不悔⑦。
假使我在修行菩薩道時,身心遭遇難行、難忍之各種苦毒,不能繼續前進時,萬望諸佛慈悲加持我,令我精進不懈,忍受一切,終不退悔。
附記1:以上是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面前誓發菩提心的偈頌。他這樣做,是踏著古來諸佛的步伐前進。古來諸佛莫不先立大願,後依願起行。修行爲什麼一定要發大願呢?因爲:立大願是立大志,立了大志才有大行,有了大行才會有大成就。當願行圓滿之日,即是成佛之時。
附記2:法藏比丘立了大願之後,即請十方諸佛加持他,指導他,務必令他“願行合一”。這給後世行人一個很大的啓示,就是如果有願無行,一切的願都將變成了虛願,也就是變成了虛幻的希望和妄想。所以在發願之後,一定要配合行動,務使願行合一,由于這樣“願”才能産生不可思議的“願力”,使一切的願由理想而變成事實。
附記3:學佛的人又爲什麼一定要發上求下化之菩提心呢?因爲學佛的目的是成佛,發菩提心就是誓發成佛的心。要成佛一定要福慧雙修,福慧圓滿了,才可以成佛。而“上求下化”就是福慧雙修。“上求”就是上求佛道,是自利,是修慧;“下化”就是下化衆生,是利他,是修福。再說菩薩所修之“六度”,其中布施、持戒、忍辱就是利他,是修福,禅定和般若就是自利,是修慧;精進則是策勵自他二利和福慧雙修的道業不停猛進。
◎注釋
①幸佛明信 慶幸有佛明白我的心是真誠的,相信我的願是真實的。
②是我真證 是真正見證我發菩提心的人。
③力精所欲 那是我盡力精進修行所追求的。
④知我心行 知道我的心願和行持。
⑤假使身止 假使我的身心停止向修道之路前進。
⑥諸苦毒中 在一切的痛苦和災難之中。
⑦忍終不悔 都要忍受,終不退悔。
《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 七 聞法發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