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了”谓所通达义,“入”者即是于三摩地相续安住,心一境性之词义。
(四)论议。若不说论议,当成为无谓之谈而词无联系,为了令词句联系而不失其本意,故说论议。
经云:复于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察照见五蕴体性,悉皆是空。
“复于尔时”,是指何时世尊住王舍城入三摩地时,即是彼时。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观察照见五蕴体性,悉皆是空之时。菩提谓心中之真如实际,为获得彼真如实际而勤奋精进者名为萨●(菩提萨●即菩萨)。历经长时断除烦恼所知二障,即名为“圣”。“观自在”者谓从三种大悲心(生缘悲、法缘悲、无缘悲)中,以无缘大悲之理趣,悲愍观一切有情,即名观自在。为了所断一切有情之忧苦而获得自在者,即名自在。般若有三种,若就能断除五蕴自性,名般若剑;若就摧伏苦蕴,名般若金刚;若就破除无明暗昧,名般若灯。总的来说,以一切相无分别般若,证一切法空,即名般若,由此般若即能到达彼岸,即名波罗蜜多。波罗蜜多亦有三种,即世间波罗蜜多,出世间波罗蜜多,出世间的胜义波罗蜜多。此中世间波罗蜜多者,谓能遮止三恶道苦;出世间波罗蜜多者,谓永断生死轮回后,获得寂灭一方面之涅槃;出世间的胜义波罗蜜多者,谓观三界如梦,亦不乐欲于涅槃,观一切有情如幻,亦不希求佛果,因为一切法皆自性涅槃,若获得无住涅槃者,即名获得胜义波罗蜜多。
问曰:此处所说是何般若波罗蜜多耶
答曰:是故所说“行深”,“深”谓无生无灭,“行”谓修行的境界,因为修无生无灭,即是行“般若波罗蜜多”。“观察”即是所缘无生无灭,不但缘无生无灭境,亦皆“照见五蕴体性,悉皆是空。”此中有二种空,即无为法如虚空之空,及胜义中圣者根本智远离能取(内心)所取(外境)以各各自证空(根本定唯缘自证智境空),即名照见五蕴远离能取所取之空义。见有三种,即凡夫异生及外道见,声闻及独觉见,菩萨及如来见。此中凡夫异生及外道见者,谓见五蕴为命者,有我和有补特伽罗。声闻及独觉见者,谓见五蕴为苦为集。菩萨及如来见者,谓观见五蕴体性,悉皆是空。
(五)趣入般若。由于不了知趣入般若的方便,即说明请问词。
经云:时具寿舍利子,承佛威力,白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曰:若善男子,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者,复当云何修学,作是语已。
问曰:彼又云何请问耶
答曰:“时具寿舍利子”等文,说明圣者舍利子是问者。问曰:为何不问其他菩萨,而唯独问一切菩萨中的观自在菩萨耶
答曰:因为尔时即是说此般若波罗蜜多之时,无数百千眷属集会之内,彼观自在菩萨是会主,因此圣者舍利子,承佛威力,为断自他之疑故,于此即有以下请问等义。“时”谓显示以下所说何等之义。“承佛威力”即是诸如来之加持义。“舍利子”是随母亲舍利迦之名,故名舍利子。乃至“作是语已”之文义,皆是请问义。“若”者是说于谁根性堪能听闻之词义。般若波罗蜜多有世俗智般若,及胜义智般若二种。此中世俗智般若者,谓了知一切法如幻、如阳焰及如梦。胜义智般若者,谓了知一切法犹如虚空,离言说绝思惟,由此般若即能到达无住涅槃,故名般若波罗蜜多。其实,无生无灭甚深义,即名般若波罗蜜多。“修”是指菩萨补特伽罗(人),“行”是行般若波罗蜜多之法。问曰:“复当云何修学”耶
答曰:从闻思修三门如是趣入般若波罗蜜多义,即于四种修行都应当修学。四种修行者,谓以无分智修胜义;以离烦恼修三十七菩提分法;以无耽着修行成熟一切有情;以无贪染修行成熟一切佛法。复当云何修学者,即是于此四种修行都应当如是修学。
(六)般若之相。若不了知其相即不能悟解义理,故说明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的答问词,即是答具寿舍利子如是所问以下之词义,若“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者,彼应如是观察”。
经云:观自在菩萨摩诃萨答具寿舍利子言:若善男子及善女人,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者,彼应如是观察,五蕴体性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如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问曰:应当如何观察修学耶
答曰:是故上说“照见五蕴体性,悉皆是空。”五蕴者谓色受想行识皆由自性空。空有五种:即先无空、灭无空、毕竟无空、观待无空和无性空五种。如乳中无酪名先无空,酪中无乳名灭无空,兔子头上无角名毕竟无空,马中无牛名观待无空,一切法皆无自性名无性空。从这五种空中,五蕴等以无自性空,即是应当观察之空义。
色空者谓色为地水火风四大种能造色(色的因素,名因色),空谓胜义法界空性相,彼色等皆性空,因彼空性相无二,超越算数,及永离我及我所见。若是远离能取所取即是无二真如相,一切法无不摄于空性相中。地水火风四大种亦是无相,因为无实有、无我、无自性,但并不是极微灭后而成为空性。若是由自性本空,即名“色即是空”,若色由自性本空,其色自己即是胜义空性,因为若离彼色自性空,则别无胜义空,故名“空即是色”,因为胜义空自己即是色的空体之词义。问曰:那末,如何证知色空即是胜义空耶
答曰:如《圣无尽慧经》云:“菩萨入法界圣智(根本智)的法界,虽是地水火风界,但法界非坚湿暖动相,法界与一切法相应。何以故
若以空相应,说名相应,是故当知色空即胜义空性。”于此二种即名色空。色有三种,即:遍计色、所分别色及法性色。此中诸凡夫异生计地水等坚相者,名遍计色;与境相应识所行境之色者,名所分别色;远离遍计色及所分别色的真如相者,即名法性色。因为彼法性色中若无遍计色及所分别色,即名“色即是空”。法性色空性,岂离所分别色及遍计色别有,故说“空即是色”,因法性色空,彼自己即与所分别色及遍计色同一相义。凡所有色,彼即是空性,即名“空即是色”,因离开色别无空性,色相空与胜义空二者不异,若彼是一,则离色别无空性。问曰:何为不异
答曰:远离增减,及永断二边的自性空相不异故。若色自己即是空,故所有色相彼亦是空性相之词义。若是空性彼即是色者,谓所有空性相彼亦是色相之词义。
由此说明,一切有情成为卑劣凡夫从无始以来在生死之中,五趣流转轮回,皆因于五蕴十八界久经惯习,即于彼五蕴十八界等而生贪着,执有为法为实有,是故如来宣说自性皆空。若执色相以坏灭为空,另有一种对治为空者,即是贪声闻寂灭一方面之涅槃,故说彼色即是空,为离贪着于色,则堕生死暗昧边,故佛说对治。若空性即是色,声闻人证无我后,计色坏灭为空而生空相,则堕涅槃边,故佛说对治,说明色空则以为无有者应当断除。于此是说,为了断除执色相故而说空性,若又起一心于空执为相,所以空色二种相执都应断除,因为相者谓缘某相而成为障碍所应通达彼真如相,故执空性为实有亦是相。譬如有人眼患翳障,离舍出走,走道右边,则有荆棘陷井,若走道左边,则有深渊悬岩。若有一人眼无疾患,言有荆棘陷井,则堕深渊悬岩边,言有深渊悬岩,则堕荆棘陷井边。此显中道安乐悉无障碍险阻,则能到达本处,此喻相同。翳障者喻诸异生由烦恼所遮障,声闻由所知障所遮障,荆棘陷井,谓补特伽罗贪着色等相,则堕生死轮回边,深渊悬岩,谓声闻贪着涅槃,则堕空边。有眼士夫者即是如来,以般若明净慧眼,观见色等皆由自性空性,因生死如幻故,亦不弃舍生死轮回,三界如梦,亦不乐求涅槃功德,由入中道无相、无愿及空性之道,即能到达无住涅槃究竟之处。是故,说明执相者则有深渊悬岩险峻之过患故;及不应取着一切有为与无为相。如是受想行识悉皆是空,亦复如是。
如上所说“照见五蕴体性,悉皆是空”。说色空即说明色即是空,及空与色不异之词句,释彼三种类推,即成六种。释三种者,第一由自性空说为一种;中间三种假设名言类推,说为一味;最后轮回异生住实有边,声闻住涅槃空边,断除彼二边即入中道正行,这三种一一中所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一类推,即成六种。五蕴或四蕴,其理亦如此释。如是所释,彼此五种皆空,其余受想行识,亦应说为彼此五种皆空。
彼等诸法在自心相续中,心者谓于无色空性相,由习气成熟即依彼色蕴。又如空器而依于器,器若坏灭则无依处,大空不异,与彼相同,是说由观察此色蕴空,其心蕴亦无依处,因为与胜义法界不异。问曰:如何观五蕴是由自性空耶
答曰:如《圣无尽慧经》云:“色蕴如聚沫,不堪执取,受蕴如水泡,刹那无常,想蕴如阳焰,由渴爱颠倒执取故,行蕴如芭蕉树,剖析无实心,识蕴如梦,执取错乱境故。是故五蕴无我、无补特伽罗、无有情、无命者、无养者、无士夫,五蕴体性亦复如是。由因我及我所空,无生不生,无虚空界无为,说为自性涅槃。”如是了知外境四大(地水火风)皆空,即是色空,了知内四心识皆空,即名空空,由于永断色与空一相,远离能取所取,即名解脱身。
(七)般若之所行境。若不了知所行境界,即不能修行,为了安住观行修习故而作解说。
经云:是故舍利子,一切法空性,无相无生无灭,无垢离垢,无减无增。舍利子,是故尔时空性之中,无色,无受,无想,无行,亦无有识。无眼,无耳,无鼻,无舌,无身,无意。无色,无声,无香,无味,无触,无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无得,亦无不得。
“是故舍利子”者,谓指如上所说。“一切法空性”的一切法者,是说依于五蕴,乃有五根、五境、十八界、十二处,及缘起等事。说明一切法皆依五蕴,若通达彼五蕴皆空,当知彼五蕴的一切支分皆是空相。譬如若通达身之主体皆空,当知附带手足等亦皆空。“无相”谓超越一切法的相与相,即名无相。“无生无灭”,是说先无而后有者名生,先有然后无者名灭。然此…
《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