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性法界胜义空性者,既无前际亦无后际可得,是故名为无生无灭。有情在五趣之内流转时,佛性并无有垢染可清净,虽圆满无上正等正觉而成佛,但佛性亦无有增加清净,故名“无垢”。譬如蚂蚁虫子身中而佛性并无有减少,名为“无减”,虽然成佛法身而佛性亦无有增加,故名“无增”,何以故
超越思惟言诠不可称量故。彼二种法界中由于业烦恼不生,名为“无生”,若是无生则无有灭,故名“无灭”。因法界自性清净,故无有净,名为无净。这是说自性清净,并不是说客尘离垢清净,名之为净。(客尘离垢清净者)谓若永断杂染品惑,于法界无减,名为无减,若清净增长时,但于法界并无增加,故名无增。
如上所说五蕴各各差别,说明体性皆空,若谓于心中分别相是五蕴空,则对于空无有分别,即色等名言不应施设建立,所以分别名相应当破除故。如是所说空性者,即名无色无受等,是说五蕴由自性空,因为已超越名言无分相,即无有施设色等相故,即名无色无受,是名无色无受之词义。又于空性中色等名亦不可说,亦是受等不可说之词义。无眼,无耳,无鼻,无舌,无身,无意,此为六根,因六根虽是依于五蕴,但六根非五蕴,六根亦不异五蕴,故名为无(六根)。无色,无声,无香,无味,无触,无法,此为六境,由因无明增上,业习成熟,以杂染心执有为果法为实有,但在胜义中皆由自性空,故名为无(六境)。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此乃十八界。于彼十八界,由无六根,则无六识之所依故,若无外六境,内六识则无依处,单一不生,故六识亦无故,是故亦名无十八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者,此是入独觉乘的所行境界。因以无明为缘,乃至老死之间是为总说,广则以无明为缘乃至则见有: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和老死。无明者谓从我见所生,我执从无实法生,是故无明亦是无实法,譬如家中长夜暗冥,由一灯生其暗刹那即无,亦不现彼无实之法。如是说明一切有情从无始以来的无明暗昧,若以般若灯观察刹那即无,亦不现彼无实之法。明者但从无明相反唯假立名言,由于无有无明,明的名言亦不成立,故“无无明”。亦无无明可尽,因无有无明之事,故无无明,即不现无明之事,故亦无有无明可尽,故名“亦无无明尽”。
“无苦集灭道”者,此是入声闻乘的所行境界,名为四谛。谛有三种,即世间谛,出世间谛,及胜义出世间谛。此中世间谛者,谓了知五蕴为集及老死之苦。出世间谛者,谓了知苦集灭道。出世间圣谛者,谓了知五蕴无生即是苦谛智。谁能摧伏三有即是集谛智。由于了知无明及诸随眠皆由自性无者,即是灭谛智。于法平等性而无一切虚构增益,此名道谛智。如是诸谛在胜义中皆自性无,即名为“无”。问曰:云何名为诸谛皆由自性无耶
答曰:如《圣无尽慧经》云:“云何菩萨观谛善巧,谓此五蕴是苦,若如实通达苦相性空,即名苦圣谛。五蕴为爱因及见因者名集,若不执取彼等爱因和见因而不虚构增益者,彼名集圣谛。若了知五蕴前际不来,后际不去,现在不住者,名为灭圣谛。若以无二圣智根本定知四谛悉皆空性,即名道圣谛。”
“无智无得,亦无不得”者,此是菩萨入大乘的所行境界。彼菩萨断除烦恼及所知障的圣智,即名无二智,因在胜义中无智,故名“无智”。得者谓先无名得,若有得亦有空,若有果当有坏灭,佛性于一切有情平等安住,彼昔本皆空,后亦无得。仅约十地次第而言,但以渐次净治阿赖耶识无明习气,无明习气净治后,如佛大圆镜智之法界中,谓得与不得,皆无名言可施设,即名“无得亦无不得”。是故,如《般若波罗蜜多七百颂》云:“不行一切相是名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以无所得者是名得无上菩提。”
(八)般若之功德:观行无上菩提者,虽是空性之体,但并非无有般若波罗蜜多之果,说有,是为生起欣乐精进故而说功德。
经云:是故舍利子,以无所得故,诸菩萨众,依止般若波罗蜜多,心无障碍,无有恐怖,超过颠倒,究竟涅槃。
“是故舍利子,以无所得故,诸菩萨众依止般若波罗蜜多”而住,“是故”谓如上所说。“以无所得”者,是说无上菩提之果无所得故。“依止般若波罗蜜多”而住者,是说不住一切相。“心无障碍”,是说断除内心习气及外境一切相,故名为无。“无有恐怖”,是说设若心无障碍,即无有生死轮回及生恶趣之恐怖;及于甚深法无生无灭之境无恐怖故。“超过颠倒”者,是说于阿赖耶识中无明习气,见外境无实法而有种种行相,即名颠倒。此中是说,若证补特伽罗无我,及法无我,断尽烦恼障及所知障后,即“超过颠倒”,即名到达“究竟涅槃”。无明是一切烦恼之所依事,内十二缘起为生死轮回之因,以至最后际皆唯与苦蕴而结合。若了知无有无明,即无诸苦及无一切烦恼,是故名为“究竟涅槃”。
(九)般若之果:若无有般若波罗蜜多之果,而修行则无义意,为此,故释果义。
经云:三世一切诸佛,亦皆依般若波罗蜜多故,证得无上正等菩提。
“三世一切诸佛,亦皆依般若波罗蜜多故”是说此处的三世,即过去世、未来世和现在世的不同时期,住在三世中的诸佛善逝。“佛”谓超越三界生死垢染,已获得般若眼,名之为佛。其实,成就如来法身后,般若、圣智(佛本有智德圆满)、三味、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及佛不共法等,无数功德悉皆圆满,彼即名佛。“依止般若波罗蜜多”者,是说安住一切无相。三世一切诸佛亦皆从般若波罗蜜多而生皆是相同,所以此般若波罗蜜多,名为一切诸佛之母,证得无上正等菩提即名佛陀。“无上”谓超越三界,“正等”谓真如无倒法究竟圆满。“菩提”谓真如法界。佛以般若波罗蜜多无分别理趣而修行成佛,与过去诸佛无不相同,因为功德相同故。
(十)般若密咒:为了不堕于一切相故而解说。
经云:舍利子,是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大蜜咒者,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诸苦之咒,真实无倒,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秘蜜咒。即说般若波罗蜜多咒曰:峨帝峨帝,波罗峨帝,波罗僧峨帝,菩提莎诃。
“是故”是说真实无倒,以离言说名无愿,彼等为(语)真实;由无身行后无相,为身真实,以离心思名空性,为意真实,如是即与圣者三解脱门而不相违。以般若波罗蜜多断除一切心行分别相,同时入胜义门,与无分别之胜义相顺,故名“真实无倒”。能灭除内识一切习气,即名“般若波罗蜜多大蜜咒”。外境一切相由自性智断除,即“是大明咒”,灭除内外二者一切相,即“是无上咒”。由能成就佛果,即“是无等等咒”。能断除一切恶趣诸苦而能作一切有情义利,即名“能除一切诸苦之咒”。“当知”者,是说当知此般若波罗蜜多,是能到达成佛之因的定词。此般若波罗蜜多咒者,是为世间及出世间福德资粮之因。世间福德谓其利益,不为烦恼魔障所损害,并能保护。出世福德者,谓依此咒当成为般若及圣智。
经云: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尔时世尊从彼定起,告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曰: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彼当如是修学般若波罗蜜多,一切如来,亦当随喜。时薄伽梵说是语已,具寿舍利子,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一切世间天人阿苏罗乾闼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尔时世尊从彼定起”者,是说唯除如来宣说般若波罗蜜多义外,其他不能宣说。圣者观自在菩萨宣说,及舍利子听闻,是承佛三味加持之威力,而作宣说及听闻。是故世尊从彼定起,观察因清净及果清净后,世尊即“告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曰:善哉善哉”是说佛观察因果清净后,即说善哉善哉已,天人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十义显明广释竟。
《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