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釋▪P4

  ..續本文上一頁佛性法界勝義空性者,既無前際亦無後際可得,是故名爲無生無滅。有情在五趣之內流轉時,佛性並無有垢染可清淨,雖圓滿無上正等正覺而成佛,但佛性亦無有增加清淨,故名“無垢”。譬如螞蟻蟲子身中而佛性並無有減少,名爲“無減”,雖然成佛法身而佛性亦無有增加,故名“無增”,何以故

  超越思惟言诠不可稱量故。彼二種法界中由于業煩惱不生,名爲“無生”,若是無生則無有滅,故名“無滅”。因法界自性清淨,故無有淨,名爲無淨。這是說自性清淨,並不是說客塵離垢清淨,名之爲淨。(客塵離垢清淨者)謂若永斷雜染品惑,于法界無減,名爲無減,若清淨增長時,但于法界並無增加,故名無增。

  如上所說五蘊各各差別,說明體性皆空,若謂于心中分別相是五蘊空,則對于空無有分別,即色等名言不應施設建立,所以分別名相應當破除故。如是所說空性者,即名無色無受等,是說五蘊由自性空,因爲已超越名言無分相,即無有施設色等相故,即名無色無受,是名無色無受之詞義。又于空性中色等名亦不可說,亦是受等不可說之詞義。無眼,無耳,無鼻,無舌,無身,無意,此爲六根,因六根雖是依于五蘊,但六根非五蘊,六根亦不異五蘊,故名爲無(六根)。無色,無聲,無香,無味,無觸,無法,此爲六境,由因無明增上,業習成熟,以雜染心執有爲果法爲實有,但在勝義中皆由自性空,故名爲無(六境)。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此乃十八界。于彼十八界,由無六根,則無六識之所依故,若無外六境,內六識則無依處,單一不生,故六識亦無故,是故亦名無十八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者,此是入獨覺乘的所行境界。因以無明爲緣,乃至老死之間是爲總說,廣則以無明爲緣乃至則見有: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和老死。無明者謂從我見所生,我執從無實法生,是故無明亦是無實法,譬如家中長夜暗冥,由一燈生其暗刹那即無,亦不現彼無實之法。如是說明一切有情從無始以來的無明暗昧,若以般若燈觀察刹那即無,亦不現彼無實之法。明者但從無明相反唯假立名言,由于無有無明,明的名言亦不成立,故“無無明”。亦無無明可盡,因無有無明之事,故無無明,即不現無明之事,故亦無有無明可盡,故名“亦無無明盡”。

  “無苦集滅道”者,此是入聲聞乘的所行境界,名爲四谛。谛有叁種,即世間谛,出世間谛,及勝義出世間谛。此中世間谛者,謂了知五蘊爲集及老死之苦。出世間谛者,謂了知苦集滅道。出世間聖谛者,謂了知五蘊無生即是苦谛智。誰能摧伏叁有即是集谛智。由于了知無明及諸隨眠皆由自性無者,即是滅谛智。于法平等性而無一切虛構增益,此名道谛智。如是諸谛在勝義中皆自性無,即名爲“無”。問曰:雲何名爲諸谛皆由自性無耶

  答曰:如《聖無盡慧經》雲:“雲何菩薩觀谛善巧,謂此五蘊是苦,若如實通達苦相性空,即名苦聖谛。五蘊爲愛因及見因者名集,若不執取彼等愛因和見因而不虛構增益者,彼名集聖谛。若了知五蘊前際不來,後際不去,現在不住者,名爲滅聖谛。若以無二聖智根本定知四谛悉皆空性,即名道聖谛。”

  “無智無得,亦無不得”者,此是菩薩入大乘的所行境界。彼菩薩斷除煩惱及所知障的聖智,即名無二智,因在勝義中無智,故名“無智”。得者謂先無名得,若有得亦有空,若有果當有壞滅,佛性于一切有情平等安住,彼昔本皆空,後亦無得。僅約十地次第而言,但以漸次淨治阿賴耶識無明習氣,無明習氣淨治後,如佛大圓鏡智之法界中,謂得與不得,皆無名言可施設,即名“無得亦無不得”。是故,如《般若波羅蜜多七百頌》雲:“不行一切相是名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者是名得無上菩提。”

  (八)般若之功德:觀行無上菩提者,雖是空性之體,但並非無有般若波羅蜜多之果,說有,是爲生起欣樂精進故而說功德。

  經雲:是故舍利子,以無所得故,諸菩薩衆,依止般若波羅蜜多,心無障礙,無有恐怖,超過顛倒,究竟涅槃。

  “是故舍利子,以無所得故,諸菩薩衆依止般若波羅蜜多”而住,“是故”謂如上所說。“以無所得”者,是說無上菩提之果無所得故。“依止般若波羅蜜多”而住者,是說不住一切相。“心無障礙”,是說斷除內心習氣及外境一切相,故名爲無。“無有恐怖”,是說設若心無障礙,即無有生死輪回及生惡趣之恐怖;及于甚深法無生無滅之境無恐怖故。“超過顛倒”者,是說于阿賴耶識中無明習氣,見外境無實法而有種種行相,即名顛倒。此中是說,若證補特伽羅無我,及法無我,斷盡煩惱障及所知障後,即“超過顛倒”,即名到達“究竟涅槃”。無明是一切煩惱之所依事,內十二緣起爲生死輪回之因,以至最後際皆唯與苦蘊而結合。若了知無有無明,即無諸苦及無一切煩惱,是故名爲“究竟涅槃”。

  (九)般若之果:若無有般若波羅蜜多之果,而修行則無義意,爲此,故釋果義。

  經雲:叁世一切諸佛,亦皆依般若波羅蜜多故,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叁世一切諸佛,亦皆依般若波羅蜜多故”是說此處的叁世,即過去世、未來世和現在世的不同時期,住在叁世中的諸佛善逝。“佛”謂超越叁界生死垢染,已獲得般若眼,名之爲佛。其實,成就如來法身後,般若、聖智(佛本有智德圓滿)、叁味、叁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及佛不共法等,無數功德悉皆圓滿,彼即名佛。“依止般若波羅蜜多”者,是說安住一切無相。叁世一切諸佛亦皆從般若波羅蜜多而生皆是相同,所以此般若波羅蜜多,名爲一切諸佛之母,證得無上正等菩提即名佛陀。“無上”謂超越叁界,“正等”謂真如無倒法究竟圓滿。“菩提”謂真如法界。佛以般若波羅蜜多無分別理趣而修行成佛,與過去諸佛無不相同,因爲功德相同故。

  (十)般若密咒:爲了不墮于一切相故而解說。

  經雲:舍利子,是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大蜜咒者,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諸苦之咒,真實無倒,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秘蜜咒。即說般若波羅蜜多咒曰:峨帝峨帝,波羅峨帝,波羅僧峨帝,菩提莎诃。

  “是故”是說真實無倒,以離言說名無願,彼等爲(語)真實;由無身行後無相,爲身真實,以離心思名空性,爲意真實,如是即與聖者叁解脫門而不相違。以般若波羅蜜多斷除一切心行分別相,同時入勝義門,與無分別之勝義相順,故名“真實無倒”。能滅除內識一切習氣,即名“般若波羅蜜多大蜜咒”。外境一切相由自性智斷除,即“是大明咒”,滅除內外二者一切相,即“是無上咒”。由能成就佛果,即“是無等等咒”。能斷除一切惡趣諸苦而能作一切有情義利,即名“能除一切諸苦之咒”。“當知”者,是說當知此般若波羅蜜多,是能到達成佛之因的定詞。此般若波羅蜜多咒者,是爲世間及出世間福德資糧之因。世間福德謂其利益,不爲煩惱魔障所損害,並能保護。出世福德者,謂依此咒當成爲般若及聖智。

  經雲:舍利子,菩薩摩诃薩,應如是修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爾時世尊從彼定起,告聖者觀自在菩薩摩诃薩曰: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彼當如是修學般若波羅蜜多,一切如來,亦當隨喜。時薄伽梵說是語已,具壽舍利子,聖者觀自在菩薩摩诃薩,一切世間天人阿蘇羅乾闼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爾時世尊從彼定起”者,是說唯除如來宣說般若波羅蜜多義外,其他不能宣說。聖者觀自在菩薩宣說,及舍利子聽聞,是承佛叁味加持之威力,而作宣說及聽聞。是故世尊從彼定起,觀察因清淨及果清淨後,世尊即“告聖者觀自在菩薩摩诃薩曰:善哉善哉”是說佛觀察因果清淨後,即說善哉善哉已,天人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十義顯明廣釋竟。

  

《聖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釋》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四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