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念故。四有谋略心,谓于有情,作如于是意:何当捶打,何当杀害,乃至广说故。五有覆蔽心,谓如前说(贪欲中,更贪为嗔即是)。于此五相,随缺一种,即非圆满嗔恚之相。若具一切,方名圆满。”
(10)邪见:邪见业道事,即实有义。意乐,即于实有义起非有想,即于彼诽谤起爱欲。烦恼,即贪等三毒,或具不具。加行,即起诽谤因果等之思等。总有四种:即谤因、谤果、谤作用、谤实有事。谤因,即诽谤无有善恶行等。谤果,即诽谤无有善恶所招的异熟果。
谤作用有三种:一谤无父母作用,父母各有二德:一可敬福田,若供养承事,增长福业,若杀害损恼等,成大重罪。二任持相续,即托父亲的种子,母亲能任持,相续生长。谤无父母的殖种和持种用,及极重的善恶业因用,是为诽谤无父母作用。二谤无往来作用,即否认有前世后世。三谤受生作用,即谤无结生相续的化生有情。
谤实有事,即诽谤无真阿罗汉等。如《瑜伽师地论》五十九卷说:“复次,若作是思:决定无施,是名邪见。广说乃至谤因、谤用、谤果、坏真善事,如是一切皆名邪见根本业道。”
问:一切不正的执见皆名邪见,为什么如来于恶业道之中唯说诽谤因果等四种名邪见呢?《瑜伽师地论》五十九卷有此问答文,兹节录如下:“问:一切倒见皆名邪见,何故世尊于业道中但说如是诽谤之见名为邪见?答:由此邪见,诸邪见中最为殊胜,何以故?由此邪见为依止故!有一沙门,若婆罗门,断诸善根。又此邪见,最顺苦业,怀邪见者于诸恶法随意所行,是故此见偏说在彼恶业道中。当知余见,非不邪见自相相应”。究竟,即决定诽谤。此邪见圆满,亦须具五相,如《瑜伽师地论》五十九卷说:“何等名为邪见五相?一有愚痴心,谓不如实了所知故。二有暴酷心,谓乐作诸恶故。三有越流行心,谓于诸法不如理分邪推求故。四有失坏心,谓无施与、爱养、祠祀等,诽谤一切妙行等故。五有覆蔽心,谓邪见缠之所覆蔽,不觉羞耻,不知过患,及出离故。于此五相随缺一种,即非圆满邪见之相!具一切分,乃名圆满。”
乙、三根发业与究竟差别
以上所说十恶业道,每一支都是由贪嗔痴三根为发业的烦恼。为加行时各支皆有三种的差别,究竟则唯由贪、或唯由嗔、或唯由痴,或贪嗔痴随一究竟。这里分述如下:
(1)杀生业道:若为求得血肉等,或为夺取财物等,或受他人雇用,或为报他人思,或为朋友,或希望作朋友,或为衣食等奉主人等教命,或想彼能衰损,或想彼能障碍财利等,而行杀害,如是一切,名贪所生杀生业道。
若想彼于己乐为无义,或想彼于已曾为无义,或恐彼于己当为无义,或见彼于己正为无义,而行杀害。或依于己身、于亲友、于仇怨,在过去现在未来,已为无义,正为无义,当为无义,共为九恼事,而行杀害。如是一切,名嗔所生杀生业道。
若妄计杀生为正法,谓己是其余众生的善友,彼因我杀,身坏命终当生天上。或心作是念;为尊长故,法应杀害,如为尊长生日等事而杀生等。或作是心:谓有诽毁天神、梵世主、骂婆罗门,法应杀害。或计于杀生业,作及增长,皆无异熟果报,向他人宣说,劝其行杀害,彼人由劝故,遂行杀害,能劝者得杀生罪。由如是等心而行杀害,是名从痴所生杀业。此后所说谬计杀生,作及增长,皆无异熟果等,是从痴所生杀生的道理,于诸余业道,乃至邪见,当知亦尔。即妄计偷盗无异熟果,乃至妄计邪见无异熟果,皆是从痴所生偷盗,乃至是从痴所生邪见。或有妄计以其父母、亲爱眷属掷置火中,或断食、投岩、弃于旷野,是真正法。如是一切,皆名痴所生杀生业道。
(2)偷盗业道:于他财食饕餮而取,即凶暴地贪取他人的财食。或为他人雇用,或为思所摄,或祈求后思,或为衣食等奉主人等教命,或为得称誉,或为得安乐,而行劫盗,如是一切不与取业,皆是从贪所生。
若作是思:彼于我所,乐行无义,广说乃至行九恼害事增上力,而行劫盗。不必贪着彼所有财,不必希求诸余财物,是嗔恚所生不与取业。或由憎恚他故,焚烧聚落、舍宅、财物、珍玩、资具,当知是触嗔恚所生,是盗相似罪。或此盗罪更为增强,或由憎彼故,令他劫夺,破散彼财,他受教命依行其事时,能教的人所得不与取罪,是从嗔恚所生。如上所说,不与取业,皆是从嗔所生。
若作是心:为尊长故而行劫盗,是为正法。或作是心:若有诽毁天神,大梵天王,骂婆罗门,于法应夺彼财物。或作是心:若为祠祀支分,或为祠祀事具,于法应行劫盗,如是等不与取业,皆是从痴所生,余妄计于偷盗作及增长无异熟果等,亦是从痴所生业,准杀生中说应知。
(3)邪淫业道:若见到或听闻到有不应行的事,便起不如理的作意,分别取相,由贪欲缠之所缠缚而行非法欲邪行,或欲摄受朋友,或为衣食等承主教命,或为存活希求财谷、金银、珍宝而行邪行,如是一切,名贪所生欲邪行罪。
若作如是思:彼于我所,乐行无义,广说乃至九恼害事以为依止,而行邪行,非彼先有欲缠所缠,然于相违非所行事,为报怨故,勉励而行邪行,若嗔所生欲邪行罪。或由憎彼故,以彼人妻妾令他人毁辱。若受教者,行欲邪行,能教人便触嗔恚所生相似欲邪行罪,或更尤重。如是一切,名嗔所生欲邪行业。
若作是心:由母及父亲,或他妇女,命为邪欲事,若不作者,便获大罪,若行此者,便获大福,这是以非法为法,而行邪行。是名从痴所生欲邪行罪。余妄计于欲邪行作及增长无异熟果等,亦是从痴所生业,准杀生中所说应知。
(4)妄语业道:若为利养,或为称誉,或为安乐,而说妄语,如是一切,若贪所生妄语业道。
若有依九恼害事,而说妄语,名嗔所生妄语业道。
若作是思:为诸尊长,或复持牛戒者为牛,或祠祀天者为祠具,于法应说妄语。如是妄语,从痴所生。若作是心:诸有沙门,若婆罗门,违背诸天,违梵世主,违婆罗门,于彼等人说妄语,称顺正法。如是妄语,从痴所生。若作是计:于正法,作正法想;于毗奈耶,作毗奈耶想;以覆藏想,妄语破僧,无有非法。如是妄语,亦从痴生。余妄计于妄语业作及增长,无异熟果等,亦是从痴所生业,准杀生中所说应知。
(5)离间语业道。(6)粗恶语业道。如妄语业道所说由贪等为加行发业,有三种差别,如是离间语业和粗恶语业,亦有三种差别,准例应知。若妄计离间语业、粗恶语业,作及增长,无异熟果等,亦是从痴所生离间语业和粗恶语业。如杀生中广说应知。
(7)绮语业道:若为戏乐,或为显己是聪睿者,或为财利、称誉、安乐而行绮语,是名贪所生绮语业道。
若有依止九恼害事,而说绮语,名嗔所生绮语业道。
若有于中欲求真实,为求坚固,为求出离,为求正法,而行绮语业,是名从痴所生绮语业道。若妄计于绮语业,作及增长,无异熟果等,亦是从痴所生绮语业。如杀生中广说应知。
(8)贪欲业道:若有人于他非怨有情所有的财物资具,先取其相,希望追求的增上力故,起如是心:凡彼所有,愿当属我。此是“于他资财决定执己有”《杂集论》的贪爱之前而生的贪爱,即立此名贪加行,名贪所生贪欲业道。
若于他人财物不计为好,但由九恼事增上力故,起如是心:凡彼所有,皆当属我。此是从嗔恚而生贪爱,名嗔所生贪欲业道。
若作如是的计执:大自在天,遍净天,帝释天,大梵天王等注心多住,能获大福佑,作如是意,注心多住,若痴所生贪欲业道。若妄计于贪欲业作及增长,无异熟果等,亦是从痴所生贪欲业。如杀生中广说应知。
(9)嗔恚业道:若为财利、称誉、安乐,于他有情起损害心,是从贪爱而生嗔恚,名贪所生嗔恚业道。
若由九恼事增上力故,从怨怼想而起损害心,名嗔所生嗔恚业道。
若住于此法,及外道法的所有沙门与婆罗门,憎恶他人受持的执见,于他见所,及受持彼见的沙门与婆罗门所,起损害心,名痴所生嗔恚业道。若妄计于嗔恚业作及增长,无异熟果等,亦是从痴所生嗔恚业。如杀生中广说应知。
(10)邪见业道:若作是心,诸人有拨无妙行恶行因果等的执见,彼于王等能获大供养及衣服等,即以此事增上力故,起拨无因果等见,名贪所生邪见业道。
若作是心:持说有布施、有受者的因果等见的某人,违害于我,我今不应与怨怼人同志,由憎恚故,起如是见说:无施与、无受者的因果等,名嗔所生邪见业道。
若由非理作意,于法思惟、筹量、观察,由此方便所引寻伺发起邪见,名痴所生邪见业道。若妄计于邪见业作及增长,无异熟果等,亦是从痴所生邪见业。如杀生中广说应知。
如上所说十恶业道,为加行时虽有贪嗔痴三种发生差别,但究竟时圆满业道则各有不同。杀生、粗恶语、嗔恚业道,贪嗔痴为加行,由嗔究竟。若有慈悲,必不杀害,损害他有情故。偷盗、邪淫,贪欲业道,贪等三毒为加行,由贪究竟。若有无贪善根,必不造作偷盗、邪淫、贪欲业故。妄语、离间语、绮语三种,贪嗔痴为加行,于三毒中随由一种究竟。具三善根有情,必不说妄语等三恶业故。邪见业道,贪嗔痴为加行,由痴究竟。起邪见有情,由有迷理无明故。《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四摄颂说:“杀粗嗔由恚;盗邪贪由贪:三三邪见痴;恶业道究竟。”
还应该知道,贪等三不善根正发业的,唯是无明。助发业者则不决定。这里依据《瑜伽师地论》第六十卷所说三不善根发十不善业,是随增义说,非不用痴。《缘起经》中说无明具十一种殊胜事故,如理应思。
丙、十恶业道轻重差别
《瑜伽师地论》第六十卷说:十恶业道,由五因缘成重。即:一由意乐,二由方便,三由无治,四由邪执,五由其事。分别蓥述如下:
(1)杀生业道:由五因缘故,杀生成重:一由意乐故重,即由猛利的贪欲、嗔恚、愚痴意乐所作。二由方便(加行)故重,即于杀生…
《十恶业道抉择》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