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念故。四有謀略心,謂于有情,作如于是意:何當捶打,何當殺害,乃至廣說故。五有覆蔽心,謂如前說(貪欲中,更貪爲嗔即是)。于此五相,隨缺一種,即非圓滿嗔恚之相。若具一切,方名圓滿。”
(10)邪見:邪見業道事,即實有義。意樂,即于實有義起非有想,即于彼誹謗起愛欲。煩惱,即貪等叁毒,或具不具。加行,即起誹謗因果等之思等。總有四種:即謗因、謗果、謗作用、謗實有事。謗因,即誹謗無有善惡行等。謗果,即誹謗無有善惡所招的異熟果。
謗作用有叁種:一謗無父母作用,父母各有二德:一可敬福田,若供養承事,增長福業,若殺害損惱等,成大重罪。二任持相續,即托父親的種子,母親能任持,相續生長。謗無父母的殖種和持種用,及極重的善惡業因用,是爲誹謗無父母作用。二謗無往來作用,即否認有前世後世。叁謗受生作用,即謗無結生相續的化生有情。
謗實有事,即誹謗無真阿羅漢等。如《瑜伽師地論》五十九卷說:“複次,若作是思:決定無施,是名邪見。廣說乃至謗因、謗用、謗果、壞真善事,如是一切皆名邪見根本業道。”
問:一切不正的執見皆名邪見,爲什麼如來于惡業道之中唯說誹謗因果等四種名邪見呢?《瑜伽師地論》五十九卷有此問答文,茲節錄如下:“問:一切倒見皆名邪見,何故世尊于業道中但說如是誹謗之見名爲邪見?答:由此邪見,諸邪見中最爲殊勝,何以故?由此邪見爲依止故!有一沙門,若婆羅門,斷諸善根。又此邪見,最順苦業,懷邪見者于諸惡法隨意所行,是故此見偏說在彼惡業道中。當知余見,非不邪見自相相應”。究竟,即決定誹謗。此邪見圓滿,亦須具五相,如《瑜伽師地論》五十九卷說:“何等名爲邪見五相?一有愚癡心,謂不如實了所知故。二有暴酷心,謂樂作諸惡故。叁有越流行心,謂于諸法不如理分邪推求故。四有失壞心,謂無施與、愛養、祠祀等,誹謗一切妙行等故。五有覆蔽心,謂邪見纏之所覆蔽,不覺羞恥,不知過患,及出離故。于此五相隨缺一種,即非圓滿邪見之相!具一切分,乃名圓滿。”
乙、叁根發業與究竟差別
以上所說十惡業道,每一支都是由貪嗔癡叁根爲發業的煩惱。爲加行時各支皆有叁種的差別,究竟則唯由貪、或唯由嗔、或唯由癡,或貪嗔癡隨一究竟。這裏分述如下:
(1)殺生業道:若爲求得血肉等,或爲奪取財物等,或受他人雇用,或爲報他人思,或爲朋友,或希望作朋友,或爲衣食等奉主人等教命,或想彼能衰損,或想彼能障礙財利等,而行殺害,如是一切,名貪所生殺生業道。
若想彼于己樂爲無義,或想彼于已曾爲無義,或恐彼于己當爲無義,或見彼于己正爲無義,而行殺害。或依于己身、于親友、于仇怨,在過去現在未來,已爲無義,正爲無義,當爲無義,共爲九惱事,而行殺害。如是一切,名嗔所生殺生業道。
若妄計殺生爲正法,謂己是其余衆生的善友,彼因我殺,身壞命終當生天上。或心作是念;爲尊長故,法應殺害,如爲尊長生日等事而殺生等。或作是心:謂有誹毀天神、梵世主、罵婆羅門,法應殺害。或計于殺生業,作及增長,皆無異熟果報,向他人宣說,勸其行殺害,彼人由勸故,遂行殺害,能勸者得殺生罪。由如是等心而行殺害,是名從癡所生殺業。此後所說謬計殺生,作及增長,皆無異熟果等,是從癡所生殺生的道理,于諸余業道,乃至邪見,當知亦爾。即妄計偷盜無異熟果,乃至妄計邪見無異熟果,皆是從癡所生偷盜,乃至是從癡所生邪見。或有妄計以其父母、親愛眷屬擲置火中,或斷食、投岩、棄于曠野,是真正法。如是一切,皆名癡所生殺生業道。
(2)偷盜業道:于他財食饕餮而取,即凶暴地貪取他人的財食。或爲他人雇用,或爲思所攝,或祈求後思,或爲衣食等奉主人等教命,或爲得稱譽,或爲得安樂,而行劫盜,如是一切不與取業,皆是從貪所生。
若作是思:彼于我所,樂行無義,廣說乃至行九惱害事增上力,而行劫盜。不必貪著彼所有財,不必希求諸余財物,是嗔恚所生不與取業。或由憎恚他故,焚燒聚落、舍宅、財物、珍玩、資具,當知是觸嗔恚所生,是盜相似罪。或此盜罪更爲增強,或由憎彼故,令他劫奪,破散彼財,他受教命依行其事時,能教的人所得不與取罪,是從嗔恚所生。如上所說,不與取業,皆是從嗔所生。
若作是心:爲尊長故而行劫盜,是爲正法。或作是心:若有誹毀天神,大梵天王,罵婆羅門,于法應奪彼財物。或作是心:若爲祠祀支分,或爲祠祀事具,于法應行劫盜,如是等不與取業,皆是從癡所生,余妄計于偷盜作及增長無異熟果等,亦是從癡所生業,准殺生中說應知。
(3)邪淫業道:若見到或聽聞到有不應行的事,便起不如理的作意,分別取相,由貪欲纏之所纏縛而行非法欲邪行,或欲攝受朋友,或爲衣食等承主教命,或爲存活希求財谷、金銀、珍寶而行邪行,如是一切,名貪所生欲邪行罪。
若作如是思:彼于我所,樂行無義,廣說乃至九惱害事以爲依止,而行邪行,非彼先有欲纏所纏,然于相違非所行事,爲報怨故,勉勵而行邪行,若嗔所生欲邪行罪。或由憎彼故,以彼人妻妾令他人毀辱。若受教者,行欲邪行,能教人便觸嗔恚所生相似欲邪行罪,或更尤重。如是一切,名嗔所生欲邪行業。
若作是心:由母及父親,或他婦女,命爲邪欲事,若不作者,便獲大罪,若行此者,便獲大福,這是以非法爲法,而行邪行。是名從癡所生欲邪行罪。余妄計于欲邪行作及增長無異熟果等,亦是從癡所生業,准殺生中所說應知。
(4)妄語業道:若爲利養,或爲稱譽,或爲安樂,而說妄語,如是一切,若貪所生妄語業道。
若有依九惱害事,而說妄語,名嗔所生妄語業道。
若作是思:爲諸尊長,或複持牛戒者爲牛,或祠祀天者爲祠具,于法應說妄語。如是妄語,從癡所生。若作是心:諸有沙門,若婆羅門,違背諸天,違梵世主,違婆羅門,于彼等人說妄語,稱順正法。如是妄語,從癡所生。若作是計:于正法,作正法想;于毗奈耶,作毗奈耶想;以覆藏想,妄語破僧,無有非法。如是妄語,亦從癡生。余妄計于妄語業作及增長,無異熟果等,亦是從癡所生業,准殺生中所說應知。
(5)離間語業道。(6)粗惡語業道。如妄語業道所說由貪等爲加行發業,有叁種差別,如是離間語業和粗惡語業,亦有叁種差別,准例應知。若妄計離間語業、粗惡語業,作及增長,無異熟果等,亦是從癡所生離間語業和粗惡語業。如殺生中廣說應知。
(7)绮語業道:若爲戲樂,或爲顯己是聰睿者,或爲財利、稱譽、安樂而行绮語,是名貪所生绮語業道。
若有依止九惱害事,而說绮語,名嗔所生绮語業道。
若有于中欲求真實,爲求堅固,爲求出離,爲求正法,而行绮語業,是名從癡所生绮語業道。若妄計于绮語業,作及增長,無異熟果等,亦是從癡所生绮語業。如殺生中廣說應知。
(8)貪欲業道:若有人于他非怨有情所有的財物資具,先取其相,希望追求的增上力故,起如是心:凡彼所有,願當屬我。此是“于他資財決定執己有”《雜集論》的貪愛之前而生的貪愛,即立此名貪加行,名貪所生貪欲業道。
若于他人財物不計爲好,但由九惱事增上力故,起如是心:凡彼所有,皆當屬我。此是從嗔恚而生貪愛,名嗔所生貪欲業道。
若作如是的計執:大自在天,遍淨天,帝釋天,大梵天王等注心多住,能獲大福佑,作如是意,注心多住,若癡所生貪欲業道。若妄計于貪欲業作及增長,無異熟果等,亦是從癡所生貪欲業。如殺生中廣說應知。
(9)嗔恚業道:若爲財利、稱譽、安樂,于他有情起損害心,是從貪愛而生嗔恚,名貪所生嗔恚業道。
若由九惱事增上力故,從怨怼想而起損害心,名嗔所生嗔恚業道。
若住于此法,及外道法的所有沙門與婆羅門,憎惡他人受持的執見,于他見所,及受持彼見的沙門與婆羅門所,起損害心,名癡所生嗔恚業道。若妄計于嗔恚業作及增長,無異熟果等,亦是從癡所生嗔恚業。如殺生中廣說應知。
(10)邪見業道:若作是心,諸人有撥無妙行惡行因果等的執見,彼于王等能獲大供養及衣服等,即以此事增上力故,起撥無因果等見,名貪所生邪見業道。
若作是心:持說有布施、有受者的因果等見的某人,違害于我,我今不應與怨怼人同志,由憎恚故,起如是見說:無施與、無受者的因果等,名嗔所生邪見業道。
若由非理作意,于法思惟、籌量、觀察,由此方便所引尋伺發起邪見,名癡所生邪見業道。若妄計于邪見業作及增長,無異熟果等,亦是從癡所生邪見業。如殺生中廣說應知。
如上所說十惡業道,爲加行時雖有貪嗔癡叁種發生差別,但究竟時圓滿業道則各有不同。殺生、粗惡語、嗔恚業道,貪嗔癡爲加行,由嗔究竟。若有慈悲,必不殺害,損害他有情故。偷盜、邪淫,貪欲業道,貪等叁毒爲加行,由貪究竟。若有無貪善根,必不造作偷盜、邪淫、貪欲業故。妄語、離間語、绮語叁種,貪嗔癡爲加行,于叁毒中隨由一種究竟。具叁善根有情,必不說妄語等叁惡業故。邪見業道,貪嗔癡爲加行,由癡究竟。起邪見有情,由有迷理無明故。《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四攝頌說:“殺粗嗔由恚;盜邪貪由貪:叁叁邪見癡;惡業道究竟。”
還應該知道,貪等叁不善根正發業的,唯是無明。助發業者則不決定。這裏依據《瑜伽師地論》第六十卷所說叁不善根發十不善業,是隨增義說,非不用癡。《緣起經》中說無明具十一種殊勝事故,如理應思。
丙、十惡業道輕重差別
《瑜伽師地論》第六十卷說:十惡業道,由五因緣成重。即:一由意樂,二由方便,叁由無治,四由邪執,五由其事。分別蓥述如下:
(1)殺生業道:由五因緣故,殺生成重:一由意樂故重,即由猛利的貪欲、嗔恚、愚癡意樂所作。二由方便(加行)故重,即于殺生…
《十惡業道抉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