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一切唯心”到“依教奉行”(延光)▪P5

  ..续本文上一页了!我们从反面去看,这个人不是从这个坑跳到那个坑里去了吗。不着这个相却着那个相——那个不着相的相。

  正确的做法就是要表现得与平常人一样:不违圣义,顺应世法。别人认为拜佛是对佛菩萨信仰和虔诚的表示,那我就拜佛。大家认为某种行为是对众生有益的,我就尽力去做。做了以后,你不要执着于它的功德,执着于它会给你带来好处,那就是一切随缘了。凭我对佛教的理解,有几个佛教术语现在被大家用得很烂。一个就是平常心,一个是随缘。这两个词被用得最烂的,动不动就是“随缘随缘”。两个和尚一起出去到饭店吃饭,人家老板说没有素食,只有面条,是带肉丝的,要吃就吃,不吃拉倒。你说“我们随缘吧”。呵呵,这个能叫随缘吗?如果我实在找不到第二家,不马上充饥有可能影响到我的生命,这倒也行。如果你是托钵乞食,到白衣家里讨饭,佛制有规定,吃什么由不得你,你不能说:“大妈,我今天吃米饭不吃面条”“大叔,我今天吃馒头不吃稀饭”。这个是不行的,人家给你什么你就得吃什么。你说:“啊,有肉,不吃!”倒掉,这也是不行的。这时候人家给肉你也要吃。只要不是托钵乞食的人,只要你还有可以自主选择的余地,就不允许你吃肉。这是比丘戒律的规定,托钵乞食嘛,人家给你什么你就得吃什么,给你肉你也可以吃的。所以,我们要想改善伙食的话就去托体去,不要在寺院里过堂吃饭(玩笑话)。所以说,不要一昧地随缘,不能把随缘变成了随俗:一个和尚,今天过生日,请客吧,好,蛋糕送去了,再掏个红包……还有认识的居士,家里的小孩结婚了,到居士家里送礼,搞得很俗气,还说是随缘随缘。不要再说这个话了,真是很丢人啊。不要自圆其说了,越描越黑的啦,谁不懂得这个道理呀。潜意识里边,那种行为的背后,有种什么动机,谁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啊。

  我们不要把随俗当成了随缘。随缘是一种智慧的行为,你开悟以后,这个人,这个事,这种行为,我怎么去对待,它会给我带来一种什么结果?就是平常说的诸事不昧因果,你不味因果,你所有的行为都是随缘的了。你有本事去度众生,这个人是什么根基,采取什么方式度他,对他适合讲什么法,适合给他受哪些戒,适合让他修哪个法门。你知道他的根基,选择什么法门度他,也要根据他的意愿。自己怎么修行,这种修行会给你带来什么结果,也要随自己的意愿。随缘要有般若智慧的存在,基于这个出发点的行为才能叫做随缘。还有就是平常心,我们讲“平常心是道”。这个道,指的是正道。什么是平常心?开始我们说人之初性本善。性本善,这个性是习性,这个习性是受因缘的影响而形成的后天的一种业习,已经不是我们开始的那个心了——即不再平常啦。我们的心并非众生的妄心,表现最平常的时候,也就是我们原来所拥有的那个东西。众生皆有佛性,菩萨的心也不是比我们高高在上受我们崇拜的。菩萨所行持的就是平常心,不善、不恶、不垢不净的,一切建立在不昧因果基础上的。如果我们把凡夫在世间养成习气的这个心当成平常心就是错的。但,在运用上我们不能把它搞得太过于高深。

  在讲佛法时,我们对佛法中的体用和理事要给予了解。理、事,体、用。道理是道理,事情是事情,有些道理并不代表可以通过事物表示出来的。我们佛教网上就有理事不能圆融的人,他看的书很多,懂得的道理也很多,写出来的文章长篇大论的。和我一样,仅仅是个搬运工,做小生意的,现炒现卖。为什么这么损人,对人家不够尊重。并非我不尊重他,而是他们也不够尊重别人。讲经说法的时候,口若悬河,天花乱坠。但他的习气丝毫没断,当你对他的说法有些意见的时候,他会攻击你,他会骂你,强制让你接受他的观点。当你揪住的颈项,引经据典,指出他的错误而让他无以反辩的时候,他会顾左右而言他,转过来攻击你的人格:“你这个人多事,想找麻烦,废话!”开始骂人,再不与你就事论事了。这种人是心口不一的,他的这种心态习气完全是社会上养成的习气,和佛教的般若波罗密没有一点儿关系。他写的东西再多,搬运的东西再多,终究不是他的。甚至有的人还靠这个吃饭,现在社会上有很多所谓的佛学大家,佛学研究者都是靠这个混饭吃的。哪儿开研讨会了,一个请柬发过来,马上跑过去,车马费报销,一篇文章重复利用,多次递交,这家杂志发一遍,那家杂志发一遍。今天到这个会上读一遍,明天到那个会上还是那篇文章。谈起佛教的命运来忧国忧民,头头是道。再看他自己,该喝酒的喝酒,该抽烟的抽烟,这种人我们见得多了。在电脑前面没有人看得到,谁也不知他什么样子,他可能正一边抠着脚丫子,一边抽着烟,给别人大谈修行之道呢。还有在网上皈依的更是乱来,皈依是一种如法羯摩,要求师徒现前,口口相授,直溯过去,与释迦佛法脉相连,无有间断。现在倒好,在电脑前网络皈依,在线弘法,在线做佛事。你面前放置的是电脑,你对着电脑叩头,难道想皈依电脑?我们看重形式对弘法的作用,但这种不如法的形式是要不得的。佛教并不排斥形式,但形式必须是佛教里面有传统和节制的,而且足以借助这个形式表达一种智慧,表达一种如理如法的行为。

  佛教不同于其它宗教的最大特点,就是着重于对宗教生活的实践。虽然佛教也同样强调信仰的力量,但这种信仰不同于以“信仰至上”为全部内容的其它宗教。在对佛教具足圆满清净平等的信愿背后,会给我们带来一种动力,由此而驱使我们通过对戒、定、慧的身体力行而达到成佛的目的。依教奉行,以戒为师,是体证和实践佛法的具体表现。佛临涅磐时嘱咐弟子:“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波罗提木叉就是戒律,世尊八相成道,以身垂范,演扬佛事,度脱有缘。其静默堪忍的圣量,圆满无缺的智慧,岂不足以让我等为之起信。在座诸位自皈依三宝,当以佛为师,依佛教诫。让我们在今后的修学过程中谨遵佛敕,依教奉行吧!

  

《从“一切唯心”到“依教奉行”(延光)》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