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了!我們從反面去看,這個人不是從這個坑跳到那個坑裏去了嗎。不著這個相卻著那個相——那個不著相的相。
正確的做法就是要表現得與平常人一樣:不違聖義,順應世法。別人認爲拜佛是對佛菩薩信仰和虔誠的表示,那我就拜佛。大家認爲某種行爲是對衆生有益的,我就盡力去做。做了以後,你不要執著于它的功德,執著于它會給你帶來好處,那就是一切隨緣了。憑我對佛教的理解,有幾個佛教術語現在被大家用得很爛。一個就是平常心,一個是隨緣。這兩個詞被用得最爛的,動不動就是“隨緣隨緣”。兩個和尚一起出去到飯店吃飯,人家老板說沒有素食,只有面條,是帶肉絲的,要吃就吃,不吃拉倒。你說“我們隨緣吧”。呵呵,這個能叫隨緣嗎?如果我實在找不到第二家,不馬上充饑有可能影響到我的生命,這倒也行。如果你是托缽乞食,到白衣家裏討飯,佛製有規定,吃什麼由不得你,你不能說:“大媽,我今天吃米飯不吃面條”“大叔,我今天吃饅頭不吃稀飯”。這個是不行的,人家給你什麼你就得吃什麼。你說:“啊,有肉,不吃!”倒掉,這也是不行的。這時候人家給肉你也要吃。只要不是托缽乞食的人,只要你還有可以自主選擇的余地,就不允許你吃肉。這是比丘戒律的規定,托缽乞食嘛,人家給你什麼你就得吃什麼,給你肉你也可以吃的。所以,我們要想改善夥食的話就去托體去,不要在寺院裏過堂吃飯(玩笑話)。所以說,不要一昧地隨緣,不能把隨緣變成了隨俗:一個和尚,今天過生日,請客吧,好,蛋糕送去了,再掏個紅包……還有認識的居士,家裏的小孩結婚了,到居士家裏送禮,搞得很俗氣,還說是隨緣隨緣。不要再說這個話了,真是很丟人啊。不要自圓其說了,越描越黑的啦,誰不懂得這個道理呀。潛意識裏邊,那種行爲的背後,有種什麼動機,誰不明白是怎麼回事啊。
我們不要把隨俗當成了隨緣。隨緣是一種智慧的行爲,你開悟以後,這個人,這個事,這種行爲,我怎麼去對待,它會給我帶來一種什麼結果?就是平常說的諸事不昧因果,你不味因果,你所有的行爲都是隨緣的了。你有本事去度衆生,這個人是什麼根基,采取什麼方式度他,對他適合講什麼法,適合給他受哪些戒,適合讓他修哪個法門。你知道他的根基,選擇什麼法門度他,也要根據他的意願。自己怎麼修行,這種修行會給你帶來什麼結果,也要隨自己的意願。隨緣要有般若智慧的存在,基于這個出發點的行爲才能叫做隨緣。還有就是平常心,我們講“平常心是道”。這個道,指的是正道。什麼是平常心?開始我們說人之初性本善。性本善,這個性是習性,這個習性是受因緣的影響而形成的後天的一種業習,已經不是我們開始的那個心了——即不再平常啦。我們的心並非衆生的妄心,表現最平常的時候,也就是我們原來所擁有的那個東西。衆生皆有佛性,菩薩的心也不是比我們高高在上受我們崇拜的。菩薩所行持的就是平常心,不善、不惡、不垢不淨的,一切建立在不昧因果基礎上的。如果我們把凡夫在世間養成習氣的這個心當成平常心就是錯的。但,在運用上我們不能把它搞得太過于高深。
在講佛法時,我們對佛法中的體用和理事要給予了解。理、事,體、用。道理是道理,事情是事情,有些道理並不代表可以通過事物表示出來的。我們佛教網上就有理事不能圓融的人,他看的書很多,懂得的道理也很多,寫出來的文章長篇大論的。和我一樣,僅僅是個搬運工,做小生意的,現炒現賣。爲什麼這麼損人,對人家不夠尊重。並非我不尊重他,而是他們也不夠尊重別人。講經說法的時候,口若懸河,天花亂墜。但他的習氣絲毫沒斷,當你對他的說法有些意見的時候,他會攻擊你,他會罵你,強製讓你接受他的觀點。當你揪住的頸項,引經據典,指出他的錯誤而讓他無以反辯的時候,他會顧左右而言他,轉過來攻擊你的人格:“你這個人多事,想找麻煩,廢話!”開始罵人,再不與你就事論事了。這種人是心口不一的,他的這種心態習氣完全是社會上養成的習氣,和佛教的般若波羅密沒有一點兒關系。他寫的東西再多,搬運的東西再多,終究不是他的。甚至有的人還靠這個吃飯,現在社會上有很多所謂的佛學大家,佛學研究者都是靠這個混飯吃的。哪兒開研討會了,一個請柬發過來,馬上跑過去,車馬費報銷,一篇文章重複利用,多次遞交,這家雜志發一遍,那家雜志發一遍。今天到這個會上讀一遍,明天到那個會上還是那篇文章。談起佛教的命運來憂國憂民,頭頭是道。再看他自己,該喝酒的喝酒,該抽煙的抽煙,這種人我們見得多了。在電腦前面沒有人看得到,誰也不知他什麼樣子,他可能正一邊摳著腳丫子,一邊抽著煙,給別人大談修行之道呢。還有在網上皈依的更是亂來,皈依是一種如法羯摩,要求師徒現前,口口相授,直溯過去,與釋迦佛法脈相連,無有間斷。現在倒好,在電腦前網絡皈依,在線弘法,在線做佛事。你面前放置的是電腦,你對著電腦叩頭,難道想皈依電腦?我們看重形式對弘法的作用,但這種不如法的形式是要不得的。佛教並不排斥形式,但形式必須是佛教裏面有傳統和節製的,而且足以借助這個形式表達一種智慧,表達一種如理如法的行爲。
佛教不同于其它宗教的最大特點,就是著重于對宗教生活的實踐。雖然佛教也同樣強調信仰的力量,但這種信仰不同于以“信仰至上”爲全部內容的其它宗教。在對佛教具足圓滿清淨平等的信願背後,會給我們帶來一種動力,由此而驅使我們通過對戒、定、慧的身體力行而達到成佛的目的。依教奉行,以戒爲師,是體證和實踐佛法的具體表現。佛臨涅磐時囑咐弟子:“于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暗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波羅提木叉就是戒律,世尊八相成道,以身垂範,演揚佛事,度脫有緣。其靜默堪忍的聖量,圓滿無缺的智慧,豈不足以讓我等爲之起信。在座諸位自皈依叁寶,當以佛爲師,依佛教誡。讓我們在今後的修學過程中謹遵佛敕,依教奉行吧!
《從“一切唯心”到“依教奉行”(延光)》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