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们带来什么好处。有些人讲,那只是一些形式嘛,心诚则灵,不要流于形式,不要搞形式。当然,我们也是反对搞形式化的,这个形式你看怎么去理解。如果这个形式是做秀,是一种自我表现,籍于追求世俗功利性的表现,这种形式就是我们所要坚决排斥的。对佛教里的形式化有我们有两个方面的需要:一个是弘法的需要。二者是教制传承的需要。
一些信仰其它宗教的人对我们批评最多的就是说我们拜假佛,指责我们拜的佛菩萨都是木雕泥塑的,有什么用,又不会跑不会动的,你求他他能保佑你什么?他们却不知道,我们是借假修真啊。我们自己的这个身体都是假的,我们对自己都不执着,谁还执着那个菩萨像呢?可是你也要明白,这个假的东西正是我们所要利用的,正是我们所要通过他实现目的一个途径。反过来说,如果你真正开悟的话,你也不会认为他是假的了,为什么呢?“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真作假时假也真,有作无时无也有。真的在哪儿呀?真的就是假的,假的就是真的!因为所有一切万法假相全部都是由如来法身生出来的,它本身就没有超出如来的法身,你能说如来是假的吗?当然不可以啦!明白嘛,这句话很多人可能都不明白。有人说这怎么不是假的,那不还是木雕泥胎的吗?我刚才讲了,什么叫法界,如来的法身,就是整个宇宙万法的本源,那就是佛,就是法身佛。我们这个假的像是不是在法界里面?有没有超出这个宇宙?他既在法身里就是如来的一部分变现啊。过去有偈子说:“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如果你要认识到什么是“心”了,“真心”、“自性”、“本如”、“佛性”……山河及大地都是如来的法身了。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皆是如来,鸟语花香无非化佛。这就很明白了吧,我拜这个假的也是如来。但是我们毕竟还不能达到时时都能保持那么高的境界,那么清醒的理智。要借助这个形式借助这个假象来把我们真正的宝藏给挖掘出来,这是佛教不同于其它宗教的地方。再说了,真正着相的是那些拜一神信仰的宗教,认为他们所信奉的偶像才是万物的主宰,那才是着相的不能再着了。佛教是不着相的,众生皆可以成佛嘛,成佛以后进入涅磐境界,去哪儿了?无相了。无相才是实相,实相非相,无相实相。所以啊,佛教是不着相的。但我们形式是要的,在没有开悟之前,我们要通过形式来追求自我的开悟和认识,同时也是借助这个形式弘扬佛法。比如说,有很多的人到庙里来,看见这个寺院,看见佛像,他就会意识到佛教的存在;看见经书他就意识到正法的存在;看见僧人他就知道佛教的慧命存在,佛教的血脉还没有灭失。无形之中我们一句话不说,一言不发,只是这些事物表现给他看,他就种下善根,与佛教结缘了。什么人是最痛苦的?八无暇:地狱、饿鬼、畜生、北俱卢洲、无想天、盲聋喑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后。有这八难的众生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不能值遇三宝,是很痛苦的。我们现在有这个机会,正是有这个形式的存在。有寺院,有佛像,有僧人,有经书,有人讲经说法。包括佛菩萨的名字,佛菩萨(像)穿的衣服,戴的手饰,结的手印和摆的姿势都是一种表法,都有一种内涵和含义在在里面。但,另一方面也不能把形式搞得过头了。现在有些出家人或居士,搞佛教活动时做秀的成份太高。好像他所有一切的活动目的只有一个,为了宣传个人,搞个人崇拜。表现出很多形式的东西与佛教相违背,与戒律相违背。如穿什么百佛衣,或者把当官的请过来捧场。追求世俗名利,个人表现欲太强,把个宗教活动搞得像唱戏的一样,这恰恰正是佛教所要反对的。
佛言:众生习恶,如铁生垢,反食其身。恶生于心,还自害形。在《五字真言》里不是说“欲吐反食不识味”么。人呕吐出来的东西再把它吃下去,谁能吃得下去呀?但有人却能吃下去。我们出家信佛,皈依,修行,就是为了断除烦恼,断除贪、嗔、痴。所有一切都应放下,随缘自在,清净无染,返朴归真。谁知你出家以后更加追求这个本来应该被抛弃的东西,那不是与你出家的初衷背道而驰了吗?在家人有在家人的表现,出家人有出家人的表现。在家佛教徒表现最突出的也是把世俗的恶习用到了信仰生活中来。例如,他皈依的时候总要比比看谁皈依的师父地位高,谁的师父出名,比谁拜的师父多。出家人比谁参学的地方多,比……我们就不说了。
总之,我们佛教要借助形式,表现佛法,表现一种修行。
说到修行就很关键了,《少林寺》电影有一句话“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句话是编剧瞎编的啦,《少林寺》导演张鑫炎老师经常到我们寺里来,前天还在客堂里给我们写字,我倒忘了问他那句话是谁编的。其实,少林寺是没有这个说法的。少林寺有一幢唐朝贞观年间李世民亲自签名的石碑,详细记载了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上面并没有皇帝允许少林寺僧人可以吃肉的记载。一切唯心到依教奉行必须要表现在戒律上,为了追求世间名利而违背戒律,那就不是依教奉行了。我们要通过这些形式体现佛法,体现修行,你必须要依佛教旨,不能再妄谈唯心。一些人还仍然坚持:“我们心诚则灵,不要流于形式”。那么这句话我们可以反过来去理解它:既然你不着相了,为什么你很在意自己的“不着相”呢?这不等于着了“不着相”么!这句话怎么理解呢?他说,哦呀,我什么事都不会表现在形式上。他所表现出来的都是想给人造成一个感觉他是一个不着相的。
我在1987年的时候到少林寺出家,认识了几个长辈,有个叫永K的师叔,他在少林寺还算是个很讲修持的人,喜好坐禅,很是用功。后来嫌少林寺太繁华了,主动舍弃优越的待遇,发心到终南山住茅蓬,真是不得了的让人钦佩啊。很多人护送他,把他送到终南山,结果三年后他“开悟”了。回到少林寺,在永杰法师的房间里叫永杰的徒弟替他出去买点吃了,说他喜欢吃鱼,要红烧的。永杰法师的弟子是一个在家的年轻人,在那学武术的,替他把鱼买回来在房间里吃。当时我站旁边看傻眼了,等他吃完,我问:“师叔,你怎么可以吃鱼呢?”他批评我:“我说,你怎么不开悟啊,你怎么看我在吃鱼啊,我吃的是草。他这个鱼是吃草长大的,这个鱼是草变的呀,我是吃草啊!”我只好说:“师叔开悟了,真是不简单!”像他悟出来的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他不着相了?!鱼都看不出来是鱼了。学济公酒肉穿肠过,可人家济公长老吃个死的可以吐个活的出来,但这位师叔不知能否变个活鱼出来。反正当时我听他一说,真认为他开悟了。现在我才知道,他是犯戒的,绝对是犯戒的。他没有那个神通,他变不出来一个活的。所以说啊,你不着相可以,但是你不能昧因果啊,你不能忽视因果的存在。
有很多的居士看见人家去受五戒,就横加劝阻:“受什么戒啦,受戒以后就不自由了,就不能吃肉了。”他却不知道守戒的目的是什么,守戒的目的是建立在因果基础上的,为了防止我们造恶业,落因果,给我们将来带来不好的报应。一个人如果在心里能做到“心地无非”的话,就是你开悟了,你的心就是菩萨,你的灵光闪现,你的佛性现前,你能时刻保持与它一致,你自然就不会造业,自然就不会做犯罪的事情了。他可以不去受戒,不拘于形式,他本身就没有因果可言的。可是我们还没有到那地步,我们起心动念,无非是业,无非是罪。你做不到心地无非,做不到时时刻刻与你的佛性保持一致的时候,你就要依靠外在的形式来约束你的行为,这就是戒的力量,也是对戒律的一种执着。一般执着是错误的,业也有善业也有恶业,执着也有针对虚幻的恶的东西,也可以执着于健康的好的东西。对戒律的执着,正是为了防范你行为的因果给你以后带来一些不好的报应。你不去守戒,时时刻刻在造恶业,因果对你来说是不回避的。你要懂得,佛教最终讲的是因果两个字。虽说八万四千法门,无论小乘的四谛法苦集灭道,还是大乘的诸法缘起性空,你纵使开悟了,最终还是落实到因果方面。我告诉大家,佛教没有什么深奥的,越深越奥,奥到最后却变得平常了,平常得就只有两个字了:因果!
说到因果,也就又回过头来落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了。你没见过哪个菩萨去杀生害命,去造恶业的吧。要是有人说:“我是菩萨的化身,和你们不一样,我可以吃肉,我可以杀生。”这绝对是个假菩萨,是个骗子。为什么呢,菩萨不会在众生面前表现犯罪行为的,他怕引起人家误会。所以,我们讲一切唯心到依教奉行,依教奉行到底怎么个依教呢?在行为上,依照戒律,依照佛制,去做一个好的佛弟子,努力完成我们的道业,这才合乎我们的信仰,合乎我们的身份。同时,这也是建立在智慧上的一种行为,你既然不着相,你也不要着“非相”,更不要着“非非相”。什么叫非相呢?比如说,你到庙里来,看到有人在烧香在拜佛,你说我不拜,我才不拜呢,只要心里有佛,心诚则灵,不需要搞形式的东西。有这种想法的人,一般是两种人:一种情况是他不是真正信佛的,碍于面子,认为烧香拜佛是迷信,有失他的身份,自以为是,放不下世间法的那些知见。第二种情况可能他真是开悟了,不执着了。但这种悟绝对不是真实的悟,是有意识地强迫自己从道理上进入的一种不究竟的悟。他认为佛像是假的,可以不拜,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多做好事去表现我的这个信佛的精神。有些人确实是这样的,像台湾的慈济功德会,他们的会员有的也不去拜佛烧香,甚者还有天主教徒来加入到这个组织中。他说我们可以不拜佛,可以不念经,但我们实实在在地做好事。这个话又与我们前边讲的道理一样,又回到世间法上来了,这种行为完全是建立在社会基础上的。你反过来就不想想:既然你对佛教都可以不着相了,认为拜佛是一种着相,那么,你刻意不拜佛同样也是一种着相。你看这个人:哎呀,我不着相…
《从“一切唯心”到“依教奉行”(延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