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一切唯心”到“依教奉行”(延光)▪P3

  ..续本文上一页流一样,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三字经》头一句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里的性相近的“性”和佛教里明心见性的“性”是不一样的。万法没有自性,皆为因缘和合,没有一成不变永恒存在的。所谓的万法其实都是没有自性的。可佛教里分明有“自性”这个名字存在,既有其名必有所指,它到底指的是什么?正是因为万法没有自性以后才显自性。我讲这个话也许有点深奥了,大家不易理解。万法无有自性,万法灭了以后那个自性才能显现。这个自性就是一个和合相,是所有诸佛如来的法身,如是也包括我们所有一切众生的报身在内。所以这里的性和儒教讲的那个性是不一样的,儒教讲的那个性是习性的性。

  什么叫习性呢?习性就是通过无量劫的时间养成的生活习惯,围绕“我”个人对自己利益上的追求所养成的习惯,这个习惯就是我们讲的习性。比如说,人和其它任何动物只要一生到这个世上来,都会有一种自我保护的意识和某种些生存的本能,这种生存本能就是他的习性。当然,这个习性是先天的,还有后天的,在后天的成长中所养成的很多生存机能。我们看《动物世界》都知道,很多肉食类的鸟雀若孵化了两只以上的幼鸟,鸟妈妈如果找寻来的食物不够吃,不足以养活两只小鸟,必然有一个要把其它处于弱势的小鸟,从那很高的树梢鸟巢内驱逐下来摔死在地上。这就是它们与生俱来的自我保护习性,否则,鸟妈妈找来的食物不够吃,与其两只幼鸟都要饿死,只能留一个活了。这种例子动物世界很多,不胜枚举。人也是如此,自来到这个世上,会有很多与生俱来的本能,还有我们后天养成的习性。这主要表现在贪欲方面,贪、嗔、痴方面。

  也有人主张人性本恶,荀子的观点是人性本恶。人生下来都是恶的,所以你必须加强道德修养,才可能变成一个好人。基督教的教义也告诉信徒人生来是有罪的,必须通过自己的一生去赎罪。孟子提出人之初性本善,性本善说既然明确人性是善的,为什么后来会变恶呢?因为他要生存,他要与这个世界竞争,自我保护意识让他不能太善了。过去有一句真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乍听起来,这句话是讽刺这个世俗上市井小人的,这句话是真言啊,是经过几千年的人的经验之谈:一个人如果处在这个五浊恶世,首先自己的生存都不考虑的话,你怎么可能去为别人考虑?你自己都生存不了啦,都快要饿死掉了,再说要为人民服务,为了众生谋福利,那岂不是空话?首先要自己有能力生存。地藏王发个愿:“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你也发个愿:“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那就成了笑话了,你到地狱里边是狗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的。地藏王菩萨想出来就出来,想进去就进去。还有,菩萨会变化,地狱里边有十个饿鬼,菩萨可以变成一百个地藏王,我十个地藏王菩萨为一个人讲经说法,看能不能度你出来。你有这个本事吗?我们没有这个本事,所以我们现在还不能发这个愿。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是很有道理的。首先你自己要有能力存在,才可以去为众生谋福利,去救度众生。但是,这种“人不为己”并不是说要你去贪,去损人利己。只要你有吃的、有住的、有喝的,仅此而已。有能力生存了,你就可以去利用你的行为去度众生。如果你过贪了,那就是恶,那就是孔子讲的“性相近,习相远”。

  说性本恶的对人后天自我改造过程是这么认为的:这个人来到世上,他原本是恶的,他是有贪心的,这个贪心是他无量前世以来养成的一种习惯。如果他这一世表现得比较好,也只是他对自己自性本恶的一种克制,清心寡欲,对自我人格利益上面做出了牺牲和付出。而说人性本善的对人后天自改造过程是另外一种解释:人本来是善的,后天的恶,是他自我的一种保护,是我潜在的有利于生存能力的开发。其实这都是落两边的,佛教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才是伟大的。佛教对人心的看法是不善不恶的,所以,祖师说“不思善,不思恶,正当么时,才是我本来面目。”这才是我们的本性,等你有了善念和恶念的时候,那已经不再是我们原本的心了,离原来的心就远了,再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了。

  对于这么一个不善不恶的真心,也就是我们的本如自性,怎么去认识它呢?怎么在行为上去体现它呢?说到这儿就涉及到了唯识的范畴。又回到前边所讲的“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由此可知,现在的这个心,是无始劫来为了生活养成的一种习气,这个习气会进一步地回过头来影响我们的思维。我们的思维产生的一切妄念都带有贪、嗔、痴这些特性在里面,包括我们对世间万法的认识,也是遵循过去的一些经验和习气作出判断的。

  比如说一个小孩子刚来到这世上,父母要教他认识这个社会,认识这个世界的时候,告诉他:“远处的那个是山,近处的这是水,现在我们所处的地方是个房子。”这个孩子就会认为那是山,那是水,这是房子。如果有人把他的房子给烧了,他就会哭起来:“哎呀,那是我的家啊,以后没有房子住了……”如果当初他父母用另一种说法,告诉他:“你现在所处地方是几块木头,是几块砖头瓦片,临时搭起来的东西。这个东西是不长久的,坏了还可以做新的。”这样,再有人去烧他的房子他就不会哭了。所以我们人类众生从小所被灌输的对世间的认识就是对错误的一种执着。我们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却看不透那山其实就是一些石头、树木、植被和土层……人们对万法的认识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是唯识的。唯识是怎么来的呢?是我们六根对六尘的错误判断和不应有的执着。由于这种错误的判断对我们后天的指导有一种能动作用,也就是唯物主义的意识能动性——当你的意识生起的时候,它对你的行为有一种引导作用,这种引导也跟着是错误的。由是,我们一切的外在行为表现出来的都是不理智的。所谓不理智,指不是建立在佛教的那个道理基础上的,没有智慧的一种行为。所以佛教非常强调要开发智慧,关照般若。般若就是智慧,有了般若才有波罗密,才能了生死,才能引导我们到达彼岸。

  我们平常所谓的这个心,实则是唯识所成的。唯心和唯识是有差别的,唯识是比较浅层次的东西。佛教里如果讲凡夫习气的时候,讲凡夫对法界错误执着的时候,我们认为是唯识的。如果讲佛性的时候,讲基于菩萨智慧上的一种行为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们再说唯心。所有的一切行为和形式都是唯心的表现,这种表现会给我们带来业力。由于我们这种对万法错误的执着对我们下一步行为的一种指导,又会让我们进一步地错上加错,最后给我们带来业力。这个业是什么呢,是种力量,这个力量不会随着我们的身体的灭失而灭失的。业是造作、行为的意思。此造作、行为对未来的影响,称为业力。我们的身体是四大假合的,由四大和合的这个身体引发的身、口、意三业的行为带来的一种力量,我们就称之为业力。这个由前世造业来的余势力量会跟随我们的神识在六道里轮转,生生不息,让我们辗转受报,苦不堪言。

  所以我们信佛的人为什么说要依教奉行,所有一切的行为都要依靠佛的指导。在我们没有开悟之前——如果我们开悟了自己就是佛了,所有的行为都能与我所悟出来的道理相应,都能时时刻刻地保持一致自不待言。在没有悟道之前,你的行为为了不让它发生错误而产生苦的业报后果,最好的办法依教奉行。依教奉行也是佛陀对僧人等四众弟子提出来的最基本的要求。在四圣道里——四圣就是十法界里的声闻、缘觉、菩萨、佛。在有佛法的时代,依佛陀声教悟四谛法而入道的,称声闻乘弟子。如果在没有佛法的时代,自己通过了悟十二因缘参悟人的生死,最多可以证辟支佛。辟支佛不是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的那个佛,他仍还是小乘的境界。我们现处有佛法的时代,我们是佛的声闻弟子,要依靠佛的言声,依靠佛的教导来修持,这就涉及到一个依教奉行的问题。

  依教奉行不是表现在嘴上的,他要用实际的行动展示出来。你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还是假的修行人,是真信佛还是假信佛,最主要的区别和判断标准就是看你是不是依教奉行了。有那么一种人,也算是佛教信众里面成份最多的,星期天集中念佛时,你劝他:“我们皈依去吧。”“哦,不用,只要心诚就行了。”心诚则灵,这句话平时被人说得最多的。心诚则灵吗?刚才我们说了,他所谓的那个心是什么玩艺啊,他说的那个心实则是一种妄念,这种妄念的意思是“我心里有佛就行了”。实际上呢,他并没有按佛的教导去做人,该吃吃,该喝喝,吃喝嫖赌一应俱全。这就是信佛了?我就不明白这怎么能算信佛!所以,说心诚则灵的人实际上心不诚。为什么呢?真正想说明自己心诚的话,你就要表现出来。你不表现出来怎么证明你心诚呢?因为这个心是个虚妄的东西,是种妄念,他的一切心理活动造成不了多大的业力——我们讲的业力并不是都指的恶业,业包括善业和恶业——我们的修行是为造善业。为了增加进道资粮,为了契入佛道,我们也要造业,但我们造的是善业,让我们成佛的业,是让我们开悟的业。那么这个业你就要通过身、口、意行为造作出来。不然,只在心里有这么一种妄念存在,它产生不了力量,也就是它产生不了让你开悟成佛的驱动力。那个说心诚则灵的人,等于一点用都没有。我们要依教奉行,佛陀教我们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佛陀教我们怎么样我们就怎么样。但是有一条,我们不是无条件的依教奉行,更不能以凡夫的知见去曲解佛法,因为有些佛教的要求是我们现有的力量理解不了也做不到的。如果你能做到的事,你就不要找理由去敷衍,去搪塞,去回避。如果你要回避,你最好不要向人宣称你是佛弟子,你是受了某某戒的居士,是个修行很好的人。相反,你应该表示惭愧。所以到此,我们就应该知道为什么要依教奉行了,依教奉行能给…

《从“一切唯心”到“依教奉行”(延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