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一切唯心”到“依教奉行”(延光)▪P3

  ..續本文上一頁流一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叁字經》頭一句就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裏的性相近的“性”和佛教裏明心見性的“性”是不一樣的。萬法沒有自性,皆爲因緣和合,沒有一成不變永恒存在的。所謂的萬法其實都是沒有自性的。可佛教裏分明有“自性”這個名字存在,既有其名必有所指,它到底指的是什麼?正是因爲萬法沒有自性以後才顯自性。我講這個話也許有點深奧了,大家不易理解。萬法無有自性,萬法滅了以後那個自性才能顯現。這個自性就是一個和合相,是所有諸佛如來的法身,如是也包括我們所有一切衆生的報身在內。所以這裏的性和儒教講的那個性是不一樣的,儒教講的那個性是習性的性。

  什麼叫習性呢?習性就是通過無量劫的時間養成的生活習慣,圍繞“我”個人對自己利益上的追求所養成的習慣,這個習慣就是我們講的習性。比如說,人和其它任何動物只要一生到這個世上來,都會有一種自我保護的意識和某種些生存的本能,這種生存本能就是他的習性。當然,這個習性是先天的,還有後天的,在後天的成長中所養成的很多生存機能。我們看《動物世界》都知道,很多肉食類的鳥雀若孵化了兩只以上的幼鳥,鳥媽媽如果找尋來的食物不夠吃,不足以養活兩只小鳥,必然有一個要把其它處于弱勢的小鳥,從那很高的樹梢鳥巢內驅逐下來摔死在地上。這就是它們與生俱來的自我保護習性,否則,鳥媽媽找來的食物不夠吃,與其兩只幼鳥都要餓死,只能留一個活了。這種例子動物世界很多,不勝枚舉。人也是如此,自來到這個世上,會有很多與生俱來的本能,還有我們後天養成的習性。這主要表現在貪欲方面,貪、嗔、癡方面。

  也有人主張人性本惡,荀子的觀點是人性本惡。人生下來都是惡的,所以你必須加強道德修養,才可能變成一個好人。基督教的教義也告訴信徒人生來是有罪的,必須通過自己的一生去贖罪。孟子提出人之初性本善,性本善說既然明確人性是善的,爲什麼後來會變惡呢?因爲他要生存,他要與這個世界競爭,自我保護意識讓他不能太善了。過去有一句真言:“人不爲己,天誅地滅。”乍聽起來,這句話是諷刺這個世俗上市井小人的,這句話是真言啊,是經過幾千年的人的經驗之談:一個人如果處在這個五濁惡世,首先自己的生存都不考慮的話,你怎麼可能去爲別人考慮?你自己都生存不了啦,都快要餓死掉了,再說要爲人民服務,爲了衆生謀福利,那豈不是空話?首先要自己有能力生存。地藏王發個願:“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你也發個願:“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那就成了笑話了,你到地獄裏邊是狗包子打狗——有去無回的。地藏王菩薩想出來就出來,想進去就進去。還有,菩薩會變化,地獄裏邊有十個餓鬼,菩薩可以變成一百個地藏王,我十個地藏王菩薩爲一個人講經說法,看能不能度你出來。你有這個本事嗎?我們沒有這個本事,所以我們現在還不能發這個願。人不爲己,天誅地滅,這是很有道理的。首先你自己要有能力存在,才可以去爲衆生謀福利,去救度衆生。但是,這種“人不爲己”並不是說要你去貪,去損人利己。只要你有吃的、有住的、有喝的,僅此而已。有能力生存了,你就可以去利用你的行爲去度衆生。如果你過貪了,那就是惡,那就是孔子講的“性相近,習相遠”。

  說性本惡的對人後天自我改造過程是這麼認爲的:這個人來到世上,他原本是惡的,他是有貪心的,這個貪心是他無量前世以來養成的一種習慣。如果他這一世表現得比較好,也只是他對自己自性本惡的一種克製,清心寡欲,對自我人格利益上面做出了犧牲和付出。而說人性本善的對人後天自改造過程是另外一種解釋:人本來是善的,後天的惡,是他自我的一種保護,是我潛在的有利于生存能力的開發。其實這都是落兩邊的,佛教在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才是偉大的。佛教對人心的看法是不善不惡的,所以,祖師說“不思善,不思惡,正當麼時,才是我本來面目。”這才是我們的本性,等你有了善念和惡念的時候,那已經不再是我們原本的心了,離原來的心就遠了,再不是我們的本來面目了。

  對于這麼一個不善不惡的真心,也就是我們的本如自性,怎麼去認識它呢?怎麼在行爲上去體現它呢?說到這兒就涉及到了唯識的範疇。又回到前邊所講的“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由此可知,現在的這個心,是無始劫來爲了生活養成的一種習氣,這個習氣會進一步地回過頭來影響我們的思維。我們的思維産生的一切妄念都帶有貪、嗔、癡這些特性在裏面,包括我們對世間萬法的認識,也是遵循過去的一些經驗和習氣作出判斷的。

  比如說一個小孩子剛來到這世上,父母要教他認識這個社會,認識這個世界的時候,告訴他:“遠處的那個是山,近處的這是水,現在我們所處的地方是個房子。”這個孩子就會認爲那是山,那是水,這是房子。如果有人把他的房子給燒了,他就會哭起來:“哎呀,那是我的家啊,以後沒有房子住了……”如果當初他父母用另一種說法,告訴他:“你現在所處地方是幾塊木頭,是幾塊磚頭瓦片,臨時搭起來的東西。這個東西是不長久的,壞了還可以做新的。”這樣,再有人去燒他的房子他就不會哭了。所以我們人類衆生從小所被灌輸的對世間的認識就是對錯誤的一種執著。我們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卻看不透那山其實就是一些石頭、樹木、植被和土層……人們對萬法的認識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是唯識的。唯識是怎麼來的呢?是我們六根對六塵的錯誤判斷和不應有的執著。由于這種錯誤的判斷對我們後天的指導有一種能動作用,也就是唯物主義的意識能動性——當你的意識生起的時候,它對你的行爲有一種引導作用,這種引導也跟著是錯誤的。由是,我們一切的外在行爲表現出來的都是不理智的。所謂不理智,指不是建立在佛教的那個道理基礎上的,沒有智慧的一種行爲。所以佛教非常強調要開發智慧,關照般若。般若就是智慧,有了般若才有波羅密,才能了生死,才能引導我們到達彼岸。

  我們平常所謂的這個心,實則是唯識所成的。唯心和唯識是有差別的,唯識是比較淺層次的東西。佛教裏如果講凡夫習氣的時候,講凡夫對法界錯誤執著的時候,我們認爲是唯識的。如果講佛性的時候,講基于菩薩智慧上的一種行爲的時候,那個時候我們再說唯心。所有的一切行爲和形式都是唯心的表現,這種表現會給我們帶來業力。由于我們這種對萬法錯誤的執著對我們下一步行爲的一種指導,又會讓我們進一步地錯上加錯,最後給我們帶來業力。這個業是什麼呢,是種力量,這個力量不會隨著我們的身體的滅失而滅失的。業是造作、行爲的意思。此造作、行爲對未來的影響,稱爲業力。我們的身體是四大假合的,由四大和合的這個身體引發的身、口、意叁業的行爲帶來的一種力量,我們就稱之爲業力。這個由前世造業來的余勢力量會跟隨我們的神識在六道裏輪轉,生生不息,讓我們輾轉受報,苦不堪言。

  所以我們信佛的人爲什麼說要依教奉行,所有一切的行爲都要依靠佛的指導。在我們沒有開悟之前——如果我們開悟了自己就是佛了,所有的行爲都能與我所悟出來的道理相應,都能時時刻刻地保持一致自不待言。在沒有悟道之前,你的行爲爲了不讓它發生錯誤而産生苦的業報後果,最好的辦法依教奉行。依教奉行也是佛陀對僧人等四衆弟子提出來的最基本的要求。在四聖道裏——四聖就是十法界裏的聲聞、緣覺、菩薩、佛。在有佛法的時代,依佛陀聲教悟四谛法而入道的,稱聲聞乘弟子。如果在沒有佛法的時代,自己通過了悟十二因緣參悟人的生死,最多可以證辟支佛。辟支佛不是阿褥多羅叁藐叁菩提的那個佛,他仍還是小乘的境界。我們現處有佛法的時代,我們是佛的聲聞弟子,要依靠佛的言聲,依靠佛的教導來修持,這就涉及到一個依教奉行的問題。

  依教奉行不是表現在嘴上的,他要用實際的行動展示出來。你是一個真正的修行人,還是假的修行人,是真信佛還是假信佛,最主要的區別和判斷標准就是看你是不是依教奉行了。有那麼一種人,也算是佛教信衆裏面成份最多的,星期天集中念佛時,你勸他:“我們皈依去吧。”“哦,不用,只要心誠就行了。”心誠則靈,這句話平時被人說得最多的。心誠則靈嗎?剛才我們說了,他所謂的那個心是什麼玩藝啊,他說的那個心實則是一種妄念,這種妄念的意思是“我心裏有佛就行了”。實際上呢,他並沒有按佛的教導去做人,該吃吃,該喝喝,吃喝嫖賭一應俱全。這就是信佛了?我就不明白這怎麼能算信佛!所以,說心誠則靈的人實際上心不誠。爲什麼呢?真正想說明自己心誠的話,你就要表現出來。你不表現出來怎麼證明你心誠呢?因爲這個心是個虛妄的東西,是種妄念,他的一切心理活動造成不了多大的業力——我們講的業力並不是都指的惡業,業包括善業和惡業——我們的修行是爲造善業。爲了增加進道資糧,爲了契入佛道,我們也要造業,但我們造的是善業,讓我們成佛的業,是讓我們開悟的業。那麼這個業你就要通過身、口、意行爲造作出來。不然,只在心裏有這麼一種妄念存在,它産生不了力量,也就是它産生不了讓你開悟成佛的驅動力。那個說心誠則靈的人,等于一點用都沒有。我們要依教奉行,佛陀教我們幹什麼我們就幹什麼,佛陀教我們怎麼樣我們就怎麼樣。但是有一條,我們不是無條件的依教奉行,更不能以凡夫的知見去曲解佛法,因爲有些佛教的要求是我們現有的力量理解不了也做不到的。如果你能做到的事,你就不要找理由去敷衍,去搪塞,去回避。如果你要回避,你最好不要向人宣稱你是佛弟子,你是受了某某戒的居士,是個修行很好的人。相反,你應該表示慚愧。所以到此,我們就應該知道爲什麼要依教奉行了,依教奉行能給…

《從“一切唯心”到“依教奉行”(延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