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一切唯心”到“依教奉行”(延光)▪P2

  ..续本文上一页时候还是个居士的身份。五祖把衣钵传给他以后,他就是六祖了,可六祖没有现僧相啊,他到广东以后,要落发,要披袈裟现僧相,还要受戒。你不要认为他当了祖师了就可以不用受戒了。愈是祖师、菩萨或佛,愈要受戒给我们凡人作榜样的。这个大家不要搞错了,认为圣人就可以不用守戒了。因为他们比我们更懂得因果,他们不会犯戒,不昧因果,我们还是昧因果的,不明白因果的人。六祖他不昧因果,但是他为了这个传承,为了圆成他如法的身份,他受戒之后,就可以以一个祖师的身份出来讲法。他开始讲法就碰到这么一个事情,该寺有一条幡,风一刮幡就动,一个和尚说:“幡动了”,另一个和尚说是风在动,好像故意在与他打机锋斗法。其实并非两个人不懂因幡而显风动,因风而显幡动,不是不明白,而是落偏了。一个说是风动,一个说是幡动,六祖就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我们讲佛法讲到至高绝对的那个地步是不能用语言说出来的,语言能说出来的东西都是错的。六祖大师的话也不是绝对的,为什么呢,你说不是幡动不是风动,就是错的。六祖之所以这么说,目的是为了让你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以后,还是幡动还是风动。禅宗那些祖师公案都是有把柄可抓的,所以六祖那句话大家都应该知道是有针对性的。

  六祖还有一个偈,大家都可以背出来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话也有把柄可抓的。神秀大师把心比喻成菩提树和明镜台是不对的,因为心是没有可比性的。但既然是比喻了,你就不能把它当作一回事。这首偈子是根据神秀大师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常拂拭,勿使惹尘埃”而作的。六祖的偈子在修持上让人摸不着头脑,容易堕空。在修持上由理到事如果要有一个方法可循的话,还是神秀大师的偈子对我们的修持有一个直接的指导意义,最起码我们知道怎么用功了:“心,如明镜一样,要经常地拂拭它。把它的尘垢经常地擦擦干净,它光明的本来面目就显现出来了。”这是一种指导我们实际修行的方法。如果按六祖偈子的话就完了,你就没办法修行,你只是开悟,他只是让你开悟。禅宗只讲悟道,悟道是非常关键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见性你就成佛了吗?你成的这个佛指得是佛性,佛有三身啊,有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你成就是哪一种佛呢?只是见到了他的法性。如果真正要修成一个圆满的报身佛,要把无始劫来染成的习气烦恼和尘沙惑都要断尽。现在你开悟了,可是你的习气并没有断,只不过让你悟到什么是佛性,但这个佛性,你虽然悟出来了,你能否时时刻刻地保持它,让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你的所有言行举止身口意三业,都与这个佛性如如一致,你能保持与它一致,你就是佛了,当下就是佛了。

  我们所有的一切行为习惯还建立在贪嗔痴的基础上的,虽然你可以悟道,可你只是道理上的悟。你的行为,你的人格和你的佛性的行持体现都没有特别的。所以,我们讲心的时候,仅仅让你知道心是什么东西。它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是我们修行出世终究要明白然后要保持的一个东西。佛教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就算明心见性了,“啊,我开悟了!”有什么用呢?什么用也没有!我们佛教要我们来修行,费了三大阿僧只劫的时间——佛教说的“三大阿僧只劫”不是数量上的,不要搞错了,认为三大,就是三个大劫,不是的,这里代表无限长的时间。经过这无量数劫的时间去成佛,成了佛又有什么用呢,如果用世俗和功利的眼光去看待,什么用也没有。但是,我们还是要成佛。为什么呢?因为你不成佛的话,你找不到自己的老家,找不到真实的自己,看不到你的本来面目,你在梦里面醒不过来,这种状态多难过啊?这种状态是一种迷失的状态,迷失自我,迷失本性。由于对自我的迷失,他就会永远在六道里轮转。在六道里轮回,你就要体验六道轮回给你带来的业报的感受。什么感受呢?就是苦啊,对不对?所以我们生活在六道里非常痛苦。当你明心见性了,当你开悟成佛了,你就会认为六道是非常虚幻的东西。在佛教里十法界都是虚幻的,但这种虚幻都是对过来人讲的。你如果开悟成佛了,你是菩萨了,你才有资格讲这个话。你还没有成佛,你就不能讲十法界是假的,是不存在的。它绝对是存在的,而且让你有一种真实的感受。

  我经常喜欢举这么一个例子,常与我聊天的人都应该熟悉,我喜欢举的例子就是做噩梦。做恶梦的人,当处在梦境中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在做梦。当你梦到不如意的事情,比如梦到恶鬼或让你感到恐怖的场景的时候,是不是很害怕?也许你醒来以后会感到可笑:这种状态只要在我活着的时候根本就是不值一提的啦。我们活着的人看到一个死人躺在那儿谁都不会怕的,人死了那只是一个死尸了,不会动,又不会咬人,怕他做甚。但当你在梦中遇到了一个死人就会让你非常地恐怖,非常地害怕,为什么呢

  就是平常讲的,我们在白天醒着时阳气很重,在梦里面是一种阴气,是一种孤立的状态,非常孤独,没有人陪伴着和你在一起。或者梦见恶人来害你,你想跑都跑不动,拼命地往前爬呀爬,后面人家追着要杀你。或者梦见一个恶魔来了……总而言之,我们梦到恐怖事情的时候你就会吓一身冷汗。反之,你要梦到美事,黄粱美梦了,哎呀,也会高兴地笑醒过来。当你醒来后,你就会觉得这个都是很滑稽、很搞笑、很虚幻的,对不对?但是,你只能在梦醒之后才能说这都是虚幻不实的。在没有醒来之前,你就要受到这个梦境的折磨,受到梦境对你恐怖的折磨。既便有如意的梦境,也是短暂的,稍纵即逝的。

  佛教说行苦啊,什么是行苦?诸行无常,万法无我,没有自性,我们面临的一切都是不能常驻不能永恒的。对我们可以永恒长久的就是苦、空、无常,人生不如意。所以我们要成佛,要开悟,要从这样的梦境里面走脱出来。了解我们所处的环境和法界的真实性,什么是真实的自我。这就是我们学佛成佛所要达到的一种目的。按《心经》里所言,追究到最后是“一无所得”。你没有多出一样东西。但是呢,你得到的是你实际想得到的任何物质的东西都没办法比拟的,它是真理,是法界的真理。

  如果我们把佛教当成一种哲学去看待的话,就很好理解了。任何哲学,过去历代圣人和现代中外所有的大思想家,他们所要探讨的不外乎三个方面的东西:自然世界、人类社会和意识形态的问题。自然世界、人类社会和意识形态这三个大方面领域里面的东西是所有一切哲学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三个方面所要解决第一个问题就是要解释什么是世界的本源。我们这个世界,怎么去看待它,各有各的说法。基督教怎么说呢,“世界是上帝造的”,你什么话都不用说了,这一句就完事了。上帝造的?呵呵,什么宇宙、太阳系、银河系,所有一切自然规律和星系的运行都是上帝安排的,你没有办法给他抬杠。但是也有他回答不了的问题,什么都是上帝创造的,上帝是怎么来的啊?这个问题解决不了,回答不了。我们中国古人对天地万物怎么看呢,人是女娲用泥捏的,天地是盘古用斧子劈出来的。现在自然科学又不这么讲了,说人类是由猿变的。猿是怎么来的,是海洋生物,海洋生物最早时是单细胞繁殖……再往前推溯,这个地球是怎么形成的呢?是宇宙大爆炸以后尘埃凝聚而成。宇宙天体在不断地变化,最终它也有没法解决的问题。宇宙从何而来,涉及物质的本源是什么,然后开始研究分子结构……物质元素都是由原子构成的,而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而质子、中子、电子再往下就是夸克,夸克再住下一直到最基本的物质就不是点状的粒子了。 物质有无限细分结构其实最终会得出虚无的结果。弄到最后,只能说人类基于现有的科学手段所能探测到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是什么,但这并不代表说这个就是物质最彻底的基本元素。科学在不断地进步,不停地往前发展,我们还有很多没解决的问题,还要继续去探讨。用毛主席的话说,只要有一物尚存,只要能为人类所发现,能被人认识给它取个名字的东西,它还不是物质的本源,它还可以无限地往下分解。分解到最后就是空了,所谓万法皆空,可这个空并不是世界物质的本源。

  佛教说世界的本源是什么呀,非色非空,亦有亦空,妙有妙空。这个东西又落两边了,你说非色非空,也不是真理,实际用大乘的一句话概括:“诸法缘起性空”。都是缘起的,缘起的你就没办法去概括它,你只能就某一具体事物说是什么缘起的。所有能被我们分辩的东西,它的存在本身就是我们对它的一种错误的执着。万法中每一法都是随着因缘的变化而变化的,在能被我们认识的时候给它起个假名而已。所有一切哲学都想解决世界的本源是什么这个问题。

  知道世界的本源是什么又有何意义呢?这个就很简单了,世界观引导人生观嘛。哎呀,诸法都缘起了,我这个人也是缘起的。人是怎么缘起的啊?四大五蕴的组合,四大五蕴是怎么来的呢,你自己参究一下就很明白了。你由这个缘起法对自我执着存在的破除,你的烦恼就少了,你就开悟了,你就了生死了啊。生死是针对自我的执着才有的,你如果诸法缘起性空了,你就四大皆空五蕴非有了,你的烦恼从哪儿来呀?谁在受苦啊?所有的一切问题迎刃而解。我们对万法存在的原因去概括的话,只能这么概括,这是对佛教的世界观的最基本理解。反过来,四大五蕴组成了我们这个臭皮囊,他不仅仅是臭皮囊,五蕴里就包括受、想、行、识等精神状态的存在,它其实是物质和精神的组合体,即有了“心”的存在。

  我们道理讲了这么很长一会了,现在要考虑由理到事怎么去运用它去把握它。有人说了,这个“心”无所谓把握,它本来就是恶的。还有些人认为它本来就是善的,这是儒家的主张。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说人性之向善,就像水往低处…

《从“一切唯心”到“依教奉行”(延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