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一切唯心”到“依教奉行”(延光)▪P2

  ..續本文上一頁時候還是個居士的身份。五祖把衣缽傳給他以後,他就是六祖了,可六祖沒有現僧相啊,他到廣東以後,要落發,要披袈裟現僧相,還要受戒。你不要認爲他當了祖師了就可以不用受戒了。愈是祖師、菩薩或佛,愈要受戒給我們凡人作榜樣的。這個大家不要搞錯了,認爲聖人就可以不用守戒了。因爲他們比我們更懂得因果,他們不會犯戒,不昧因果,我們還是昧因果的,不明白因果的人。六祖他不昧因果,但是他爲了這個傳承,爲了圓成他如法的身份,他受戒之後,就可以以一個祖師的身份出來講法。他開始講法就碰到這麼一個事情,該寺有一條幡,風一刮幡就動,一個和尚說:“幡動了”,另一個和尚說是風在動,好像故意在與他打機鋒鬥法。其實並非兩個人不懂因幡而顯風動,因風而顯幡動,不是不明白,而是落偏了。一個說是風動,一個說是幡動,六祖就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我們講佛法講到至高絕對的那個地步是不能用語言說出來的,語言能說出來的東西都是錯的。六祖大師的話也不是絕對的,爲什麼呢,你說不是幡動不是風動,就是錯的。六祖之所以這麼說,目的是爲了讓你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以後,還是幡動還是風動。禅宗那些祖師公案都是有把柄可抓的,所以六祖那句話大家都應該知道是有針對性的。

  六祖還有一個偈,大家都可以背出來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也有把柄可抓的。神秀大師把心比喻成菩提樹和明鏡臺是不對的,因爲心是沒有可比性的。但既然是比喻了,你就不能把它當作一回事。這首偈子是根據神秀大師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常拂拭,勿使惹塵埃”而作的。六祖的偈子在修持上讓人摸不著頭腦,容易墮空。在修持上由理到事如果要有一個方法可循的話,還是神秀大師的偈子對我們的修持有一個直接的指導意義,最起碼我們知道怎麼用功了:“心,如明鏡一樣,要經常地拂拭它。把它的塵垢經常地擦擦幹淨,它光明的本來面目就顯現出來了。”這是一種指導我們實際修行的方法。如果按六祖偈子的話就完了,你就沒辦法修行,你只是開悟,他只是讓你開悟。禅宗只講悟道,悟道是非常關鍵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見性你就成佛了嗎?你成的這個佛指得是佛性,佛有叁身啊,有法身佛、報身佛、化身佛,你成就是哪一種佛呢?只是見到了他的法性。如果真正要修成一個圓滿的報身佛,要把無始劫來染成的習氣煩惱和塵沙惑都要斷盡。現在你開悟了,可是你的習氣並沒有斷,只不過讓你悟到什麼是佛性,但這個佛性,你雖然悟出來了,你能否時時刻刻地保持它,讓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你的所有言行舉止身口意叁業,都與這個佛性如如一致,你能保持與它一致,你就是佛了,當下就是佛了。

  我們所有的一切行爲習慣還建立在貪嗔癡的基礎上的,雖然你可以悟道,可你只是道理上的悟。你的行爲,你的人格和你的佛性的行持體現都沒有特別的。所以,我們講心的時候,僅僅讓你知道心是什麼東西。它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是我們修行出世終究要明白然後要保持的一個東西。佛教要解決的是什麼問題?就算明心見性了,“啊,我開悟了!”有什麼用呢?什麼用也沒有!我們佛教要我們來修行,費了叁大阿僧只劫的時間——佛教說的“叁大阿僧只劫”不是數量上的,不要搞錯了,認爲叁大,就是叁個大劫,不是的,這裏代表無限長的時間。經過這無量數劫的時間去成佛,成了佛又有什麼用呢,如果用世俗和功利的眼光去看待,什麼用也沒有。但是,我們還是要成佛。爲什麼呢?因爲你不成佛的話,你找不到自己的老家,找不到真實的自己,看不到你的本來面目,你在夢裏面醒不過來,這種狀態多難過啊?這種狀態是一種迷失的狀態,迷失自我,迷失本性。由于對自我的迷失,他就會永遠在六道裏輪轉。在六道裏輪回,你就要體驗六道輪回給你帶來的業報的感受。什麼感受呢?就是苦啊,對不對?所以我們生活在六道裏非常痛苦。當你明心見性了,當你開悟成佛了,你就會認爲六道是非常虛幻的東西。在佛教裏十法界都是虛幻的,但這種虛幻都是對過來人講的。你如果開悟成佛了,你是菩薩了,你才有資格講這個話。你還沒有成佛,你就不能講十法界是假的,是不存在的。它絕對是存在的,而且讓你有一種真實的感受。

  我經常喜歡舉這麼一個例子,常與我聊天的人都應該熟悉,我喜歡舉的例子就是做噩夢。做惡夢的人,當處在夢境中的時候並不知道自己在做夢。當你夢到不如意的事情,比如夢到惡鬼或讓你感到恐怖的場景的時候,是不是很害怕?也許你醒來以後會感到可笑:這種狀態只要在我活著的時候根本就是不值一提的啦。我們活著的人看到一個死人躺在那兒誰都不會怕的,人死了那只是一個死屍了,不會動,又不會咬人,怕他做甚。但當你在夢中遇到了一個死人就會讓你非常地恐怖,非常地害怕,爲什麼呢

  就是平常講的,我們在白天醒著時陽氣很重,在夢裏面是一種陰氣,是一種孤立的狀態,非常孤獨,沒有人陪伴著和你在一起。或者夢見惡人來害你,你想跑都跑不動,拼命地往前爬呀爬,後面人家追著要殺你。或者夢見一個惡魔來了……總而言之,我們夢到恐怖事情的時候你就會嚇一身冷汗。反之,你要夢到美事,黃粱美夢了,哎呀,也會高興地笑醒過來。當你醒來後,你就會覺得這個都是很滑稽、很搞笑、很虛幻的,對不對?但是,你只能在夢醒之後才能說這都是虛幻不實的。在沒有醒來之前,你就要受到這個夢境的折磨,受到夢境對你恐怖的折磨。既便有如意的夢境,也是短暫的,稍縱即逝的。

  佛教說行苦啊,什麼是行苦?諸行無常,萬法無我,沒有自性,我們面臨的一切都是不能常駐不能永恒的。對我們可以永恒長久的就是苦、空、無常,人生不如意。所以我們要成佛,要開悟,要從這樣的夢境裏面走脫出來。了解我們所處的環境和法界的真實性,什麼是真實的自我。這就是我們學佛成佛所要達到的一種目的。按《心經》裏所言,追究到最後是“一無所得”。你沒有多出一樣東西。但是呢,你得到的是你實際想得到的任何物質的東西都沒辦法比擬的,它是真理,是法界的真理。

  如果我們把佛教當成一種哲學去看待的話,就很好理解了。任何哲學,過去曆代聖人和現代中外所有的大思想家,他們所要探討的不外乎叁個方面的東西:自然世界、人類社會和意識形態的問題。自然世界、人類社會和意識形態這叁個大方面領域裏面的東西是所有一切哲學所要解決的問題。這叁個方面所要解決第一個問題就是要解釋什麼是世界的本源。我們這個世界,怎麼去看待它,各有各的說法。基督教怎麼說呢,“世界是上帝造的”,你什麼話都不用說了,這一句就完事了。上帝造的?呵呵,什麼宇宙、太陽系、銀河系,所有一切自然規律和星系的運行都是上帝安排的,你沒有辦法給他擡杠。但是也有他回答不了的問題,什麼都是上帝創造的,上帝是怎麼來的啊?這個問題解決不了,回答不了。我們中國古人對天地萬物怎麼看呢,人是女娲用泥捏的,天地是盤古用斧子劈出來的。現在自然科學又不這麼講了,說人類是由猿變的。猿是怎麼來的,是海洋生物,海洋生物最早時是單細胞繁殖……再往前推溯,這個地球是怎麼形成的呢?是宇宙大爆炸以後塵埃凝聚而成。宇宙天體在不斷地變化,最終它也有沒法解決的問題。宇宙從何而來,涉及物質的本源是什麼,然後開始研究分子結構……物質元素都是由原子構成的,而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的,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而質子、中子、電子再往下就是誇克,誇克再住下一直到最基本的物質就不是點狀的粒子了。 物質有無限細分結構其實最終會得出虛無的結果。弄到最後,只能說人類基于現有的科學手段所能探測到的最基本的物質基礎是什麼,但這並不代表說這個就是物質最徹底的基本元素。科學在不斷地進步,不停地往前發展,我們還有很多沒解決的問題,還要繼續去探討。用毛主席的話說,只要有一物尚存,只要能爲人類所發現,能被人認識給它取個名字的東西,它還不是物質的本源,它還可以無限地往下分解。分解到最後就是空了,所謂萬法皆空,可這個空並不是世界物質的本源。

  佛教說世界的本源是什麼呀,非色非空,亦有亦空,妙有妙空。這個東西又落兩邊了,你說非色非空,也不是真理,實際用大乘的一句話概括:“諸法緣起性空”。都是緣起的,緣起的你就沒辦法去概括它,你只能就某一具體事物說是什麼緣起的。所有能被我們分辯的東西,它的存在本身就是我們對它的一種錯誤的執著。萬法中每一法都是隨著因緣的變化而變化的,在能被我們認識的時候給它起個假名而已。所有一切哲學都想解決世界的本源是什麼這個問題。

  知道世界的本源是什麼又有何意義呢?這個就很簡單了,世界觀引導人生觀嘛。哎呀,諸法都緣起了,我這個人也是緣起的。人是怎麼緣起的啊?四大五蘊的組合,四大五蘊是怎麼來的呢,你自己參究一下就很明白了。你由這個緣起法對自我執著存在的破除,你的煩惱就少了,你就開悟了,你就了生死了啊。生死是針對自我的執著才有的,你如果諸法緣起性空了,你就四大皆空五蘊非有了,你的煩惱從哪兒來呀?誰在受苦啊?所有的一切問題迎刃而解。我們對萬法存在的原因去概括的話,只能這麼概括,這是對佛教的世界觀的最基本理解。反過來,四大五蘊組成了我們這個臭皮囊,他不僅僅是臭皮囊,五蘊裏就包括受、想、行、識等精神狀態的存在,它其實是物質和精神的組合體,即有了“心”的存在。

  我們道理講了這麼很長一會了,現在要考慮由理到事怎麼去運用它去把握它。有人說了,這個“心”無所謂把握,它本來就是惡的。還有些人認爲它本來就是善的,這是儒家的主張。孟子認爲人性本善,說人性之向善,就像水往低處…

《從“一切唯心”到“依教奉行”(延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