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一切唯心”到“依教奉行”(延光)

  从“一切唯心”到“依教奉行”

  延光(根据2006年8月14日龙山寨禅修活动时录音整理)

  今天,我在这儿第一个作报告,我要讲的课题叫《从一切唯心到依教奉行》。为什么我要作这个报告呢?因为在这个社会上,给宗教的定义就是唯心主义。对于我们佛教自己来讲呢,也是讲唯心的。晚上放“焰口”时里面有四句话,是《大方广佛华严经》上面的:“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四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你要想了解三世一切佛的道理,你就要观察法界的缘起之性,一切都是自己的分别心所造成的。佛教里面非常重视对心的认识和把握。前不久,四月十四日在杭州召开的“世界佛教论坛”的主题也是这么讲的:“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心净佛土净,心安众生安,心平天下平。”这就是讲心之“用”的。

  佛教认为,我们对万法的认识要从两个方面去把握,一个是从“体”上,一个是从“用”上。佛教的教理教义是非常高度抽象的,即没有形而上的一个“相”的说明。比如说你问什么是佛法,谁都回答不了,一说就错。虽说我们都比较执着于相,执着佛法的一种用,可是如果你不懂佛理的话,你的“用”很容易就导致错误,理事不相应,不一致,不和谐了。虽说我们从理到事、从事到理都要去领会,那么这个可以贯串理事,使之圆融的一个东西是什么呢,那就是这个“心”。所以我们对佛教的理解首先要从“心”上去理解的。这个心是什么东西?

  这个心可把它理解为佛性、万法的本源,我们的真如自性。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因有心的差别而才有凡圣的差别。怎么把这个心体现出来,你把这个心体现出来也就把佛性体现出来了,就是把我们正法体现出来了。所以最后有个用的问题,用是什么呢,怎么个用呢?必须要有具体的行为的指导,你不能说我认为这样是对的,你认为那样是对的。诸子百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那就不对了,绝对的真理只有一个。

  我们信佛的人,为佛弟子的要记住一句话是“依教奉行”。不能依教奉行,就谈不上对佛法的任用。所以,我们无论在现实中还是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上经常会发生争执,为什么人们的观点不一致,人们的行为规范不能统一,就是因为他们在佛法具体的应用上有各人的理解。他自以为是,执着于自我的知见。知见都应该放下,我们只能依教奉行,依照释迦牟尼佛的教导,依照佛法的引导,才能达到对佛法合理地理解与应用的目的。这是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故而,我的这个题目总的概括就是这个意思:从一切唯心到依教奉行。你理解了这句话,那听起来就很容易了。

  首先我们谈谈什么叫做“心”,你既然说“唯心”,心是什么呢?首先要弄明白什么叫心。我们所讲的这个心,和社会上一般人所理解的那个心是不同的。社会上人所谓的心属于意识形态的,是人的意识和妄念。社会上讲的意识在佛教上叫做妄念,佛教所要表述的这个“心”是佛性,是法界的本源。禅宗里面讲明心,你能明白这个心是怎么回事,你就开悟了,你就见到“性”了,你就成佛了。根据这层意思,佛教的这个心来自于对“法”的认识,你要懂得什么叫佛法,了解佛法你才能懂得什么叫心。

  如果要问什么叫佛法,那就没有办法说了。过去的祖师在这方面的公案很多。你要问赵州什么叫佛法?吃茶去!这就是佛法。你问临济什么是佛法,他给你当头一棒,这就是佛法。过去还有位大德,有人问他是什么是佛法,他左瞅瞅右望望……一句话没说,却也能让人开悟。如果我们很勉强地回答什么是佛法什么是佛教的话,有一个故事可以给我们概括:唐代有个鸟窠禅师,他在树上搭个小篷,像鸟窝一样,住在树上。那时白居易是杭州太守,听说这位禅师很高明啊,悟道了,所以就去参访他,向他请教什么是佛教?鸟窠禅师回答了四句话,这个大家都是知道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白居易听了很不屑:“这些话三岁小孩都会说。”鸟窠禅师回答:“三岁小孩虽能说,八十老翁做不到。”

  这里我们先讲第四句话“是诸佛教”,就是指以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三句话,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教导。佛佛平等,无有高下,没有说这个佛比那个佛高,或者这个佛与那个佛悟出来的道理有不同的。如果有人说这种话,这个人就是外道邪教。东南西北,四维上下,过去未来所有一切佛悟出来的道理都是一个样的,一个道理。既然他们所悟出来的道理是相同的,那么一个佛的道理也就可以等同于所有一切佛的道理。是“诸”佛教,所有十方一切佛都是这么教诫我们的。这个意思就是,当我们对佛法的甚深义理很难理解,很难回答清楚的时候,只能用一种行为来给予说明。什么行为呢?正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三句话包括了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真正谈到佛法的话,实际上我们要强调的是出世间法。佛教的世间法即世间共通性的善法。既然是共通的,怎么能体现我们的特有和高尚呢?所以,佛教要想体现什么是佛法的话,说到底还是鸟巢禅师说的第三句话“自净其意”。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两句在佛教里面只能算作是世间法,不算出世间法。既然是世间法,它与其它的法门都是共通的。基督教、儒教、道教也好,都提倡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印度有一种邪教执持一种戒取禁见,这个“见”就是邪见。它邪在哪里呢?他以恶为善,以善为恶。让你去杀人,杀人可以升天,杀一百可以升第一层,杀两百个就可以升到第二层。干坏事越多越好,升天越快。除了像这种不被世人所能接受和容忍的邪教之外,其他所能被世人道德规范所能接受和容纳的诸家贤圣学说,无不提倡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但是,我们为佛弟子的不能糊涂,你不能听某个宗教提倡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哎呀,这们佛教也是这么说的,咱们哥俩好吧。”不行的,不要看很多宗教提倡“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认为我们和他们是一样的。还有儒教,什么《弟子规》啊,《了凡四训》啊,很多人现在都在搞儒教的道德教育,也是在“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两句话上做文章。所以说,我们提到佛教的时候,不能仅仅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佛教了。这个只是很浅层的东西,很肤浅的东西。既使是不信教的人,也不懂什么儒教道教佛教等,纵是一般没文化的老百姓,也知道多做好事少做坏事。因为做好事他就会有很多的出路,你对人家有帮助将来人家就对你有帮助,大家都明白这个因果规律嘛,这有什么玄妙的。当然在行为上,如鸟窠禅师所言,八十老翁做不到,是一桩伟大的事情,但我们是从义理上来谈论佛法的第一义谛。不明白这个道理,纵使八十老翁做到了,也了不了生死,后半生还来做行尸走肉。

  有时候,做好事不一定就是好事,因为每个人做好事所要追求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不同的。那些骗子,象李洪志那样,他让你跟他走,看似为了你好,其实是为了引导你往邪路上走。所以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体现不出佛教的伟大,体现不出佛教的真理性。真正能体现佛教特质是鸟巢禅师说的第三句话:“自净其意”。这个“自净其意”就和我们今天讲的主题有关系了。

  自净其意,什么叫意啊,意就是我们的意念。我们的意念,也就是我们的妄想,我们的妄想是怎么生起的呢?为什么又说它不净呢?为什么要把它净下来呢?我们所讲的这个“净”,并非说它原来很脏,很污秽。这个妄念生起的时候是依他缘而生起的,依诸法因缘的使然而生起来的。自净其意,就是佛陀教育我们怎么去认识的佛法,怎么去认识自性。你只有自净其意了,你才能认识到佛性,才能知道佛要我们最终所要追求的是什么,所要体现的是什么。平常说“体现体现”,就是说我们的法身本体没有显现出来。为什么显现不出来呢?就是因为被妄想遮盖蒙蔽。我们要把这个妄想给驱除掉,消灭掉。你消除它总是要有方法啊,这个自净其意的方法很简单,要从根本上下手、用功。怎么从根本上用功?你感觉这个意念生起来了,当即就把它转化掉。转八识成四智,使妄念成般若,不需要你消除,你消不了的。因为妄念的本身就是我们对它一种错误的执着。这个妄念纷飞不断,坐在这儿静不下来心,它是从什么地方生起来的?你根本就不知道,它本来没有的,这个东西是凭空生起的,无中生有的。你知道它原来是不存在的,它现在为什么出现了呢?是因为我们对外部环境的执着而产生了这个妄念,被我们错误地认为是心的能动性。我们对外部的执着是从哪个地方执着的呢?是我们眼、耳、鼻、舌、身对外界色、声、香、味、触的接触,而产生的识,六根六尘十二入加上六识共十八界而有了意念即“心”的存在,由是而产生的执着。了解了十八界,就会知道妄念从哪儿来的了。妄念即是五蕴之色、受、想、行、识中的这个想。想后面问题就多了,属于唯识学的范畴,不是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问题了,我们今天只说一切唯心到依教奉行这个主题。现在大致上都知道心是怎么回事了,它是怎么来的了。

  谈到心的时候,我们要有两种理解:真心和妄心。一般世间上对妄念错误地执着,认为这个就是心,这是错误的。我们要把这个错误给纠正过来,来认识我们的真心。真心是什么呢,那叫法就太多了,教内可以用一百个名称去概括。你说如来也可以,说自性也可以,说真如也可以,说佛性也可以,一真法界、毗卢性海、常寂光都可以。你悟了之后,什么华藏世界都是当前世界的自然显现。所以说我们修行用功必须要从这儿入门的。

  有一个例子,六祖惠能大师在黄梅五祖那儿接法以后,因为当时有人要与他争祖师衣钵,欲加害于他。他就逃到广东去了,因为他老家就是广东的嘛,一逃就逃到了广东广州的法性寺,就是今天的光孝寺。我们看过《六祖坛经》的都知道,惠能当时在五祖那儿接法的…

《从“一切唯心”到“依教奉行”(延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