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宗历史上的“方便通经”▪P3

  ..续本文上一页一天到晚抓小节就看不到大的方面,禅师经常批评的就是一天到晚抓小节就抓不到大的东西,就是这个意思,对经典也是这样的,所以禅师批评经师和律师一天到晚在文字里面咬文嚼字,辩来辩去。要抓住心法,还辩来辩去干什么?所以才叫方便通经,要去汇通这个经典就是方便。

  讲到经典,禅师还有一个讲法,就是我们怎么去读诗,过去禅师有很高明的地方,经典不是说你只懂得这些经典的文句就了解经典的意思了,不是这样的。就像我们现在研究佛经,在国外我们要做佛教学,按照国际学的惯例,我们在国外研究佛教的时候,其实里面要花很多年去学语言,去学习梵文,巴利文,藏文,这是最基本的,有的还要学习蒙文,学习这些不同的文字。佛经是从那些语言翻译过来的,你先要了解佛教的意思,你首先必须要了解那些文字,好像这些文字了解清楚才能了解佛经的意思。问题是这样吗?好像这个已经成为学术界公认的了。在学术界里这个人懂得梵文就懂得欣赏了,你们不懂得梵文就不要研究,你们没有资格研究佛教。你不懂巴利文还谈什么佛教,很多人流行这个观念。问题是,是不是你了解文字后就能够了解经典呢?没有那么简单,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像一个文字学家去看中医的处方,处方每个字都认识,但是你不知道这个处方的意义在哪里。

  佛陀讲经和我们不一样,虽然用白话,但是佛陀讲经他用了很多的比喻。我们看《法华经》里面讲过,佛是种种因缘譬喻,多以譬喻明义,经典里面很多都是譬喻,我们现在的讲法叫隐喻,好像是讲这个东西实际上不是指这个东西。所有的经典讲的都是隐喻譬喻,所以不要死在譬喻下面。你看《坛经》里面慧能大师就了解这一点,慧能大师人家问他《法华经》,他怎么讲的,《法华经》无多语,需见尽是譬喻因缘。慧能大师说,《法华经》不是很复杂的,没有讲很多话,全部是打比方而已。这一点我这里简单提一下,我以前专门做一个研究,我专门去研究天台智顗大师所解释的那个《法华经》里面普门品,因为普门品在佛教是最流行的,很多佛教徒都可以背的,就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我们都认为观世音菩萨是指这个。我建议大家去看看天台智顗大师《天坛经》里面怎么讲的这个意思。你们读错了,你们读的经典都是表面的意思,智顗大师说真正里面都是比方了,不是真的那个样子。禅宗也是这样讲的,都是比喻了,所以说达摩大师也认为说,经中有了秘密之意,这是他的原话。他说,其实任何一个佛经都有密码在里面,秘密之意就是你懂得里面的文句是没有用的。那些语言学家懂梵文也没有用,拿一个经典给你,《法华经》里面我每一个字都懂,然后我懂《法华经》的意思,没有那么简单,你还没有解密,经典里面有秘密在里面,这个秘密怎么去解,这个就是要观心。

  有一篇著作叫做《观心论》,据说是达摩大师所作,但是后来学者考证说是神秀大师所作,这个有争论,这本书里就是讲读经是怎么读的。你认得字就可以读经吗?没有那么简单。经典里面有秘密之意,要你去解。比如观世音论里面讲,我们修行要修很久,要千万年才能成果,实际上达摩大师讲并不是那个意思,你们看经典只是看字面,看错了。他说三大阿僧祗劫就是指“三毒心”。比如说在经典里记载说佛陀曾经以三头六身才成佛道,后来就有解释说,三头是指三聚净戒,六身是指六波罗蜜。什么叫做燃灯?什么叫做烧香?我们知道表面上的燃灯就是点灯,烧香就是点一个香。达摩大师说经典这样讲其实是比喻而已。

  比如讲三界,达摩大师在《悟性论》里面解释的三界就是贪嗔痴,都是从我们的心法去理解的。他说如果我们能够把贪嗔痴解决掉了就是超三界,超三界不是指外面的境界,就是把你的贪嗔痴解掉就是超三界了。他说三大阿僧祗劫就是讲“三毒心”。你有一个念头,一个念头就是一阿僧祗劫,就是这么简单,这是从心法上解释的。达摩大师说我们一般的解法就是不解如来三大秘密之说,我们都是只读表面的意思。他说佛所说经都是无量方便,要我们方便理解,不要把所讲的那个文字看得那么死板,因为一切众生智慧还没有那么高,直接讲你听不懂所以就打比方,但是我们不了解佛陀的意思,所以假有为欲无为。佛陀讲的经典都是比方而已,他是比方你是怎么样无为,如果你不去修内心,只外求的话,这样就不对了。什么叫做伽蓝?伽蓝是梵文,寺庙的意思,我们中文翻译成为亲近地,寺庙原来就是亲近的地方,是指永脱三毒。我们的修行读经不能够死在句下,所以达摩讲,佛不诵经,佛不持戒。我们对待经典如果不能够见性,就不明善知识,所谓善知识并不都是很能讲经的人。若不见性,纵说得这十二部经,讲得头头是道,但是最终还是不免轮回。佛教历史上的善心比丘,就是这样的,很厉害,所有的佛经都记得,但还是要轮回,更何况能够解释一部经两部经有什么了不起。这里面就可以看到禅师我们怎么对待经典,怎么读经,读经不是懂得文字就可以读得,经典里面很多秘密之意,如果你不了解观心,你读经典就容易理解错误。这个错误不是说你不懂文字,不是说你不懂得梵文,不是说你不懂得巴利文,不是说不懂得藏文,不是说你不懂得中文,而是因为你不懂得观照自己的本心。

  你要读经典,知道文字上的意思那个是隐喻,隐喻有很多的譬喻的因缘。你要了解真的意思是什么,而不是掉在他的本喻里面。一般我们讲慧能大师就会讲到《坛经》,其实还有一本著作,这本著作是不是慧能大师的著作有争论,但是这里面很多思想一定是接近慧能大师的,这本著作在日本有很多人研究,中国的学者几乎都没有提到,这本书就是《金刚经解译》,这本书在《大藏经》里面找得到,是解释《金刚经》的。这里面就解释的很清楚,禅宗是怎么看待经典的呢?什么叫做经典呢?经者境也,他说经典就是我们入境的境,是成佛之道路,经典是让你去成佛的。应当内修般若波罗蜜经以示修行,如果你只能诵经,不能按照那个修持的话,就不叫真正的慈济。慧能大师经常讲十二部经在人心中本自具有,所有的佛经都在你的本性里,你本来就有,只是你不往内找,却到经典上找,所以就找不到。我们读经典读不懂的地方是什么原因呢?不只是因为文字的原因,就是因为你的心不明白。他说你读不懂经典不是因为你没有文化。那慧能大师也没有文化,什么经典佛经他都懂的。不是因为你没有文化,不懂梵文巴利文才不懂经典的,是因为你的心里面还不够开悟,所以读经典才读不懂。所以他讲,我们要怎么样才能了解经典呢?必须要先亲近自己的本心才能了解经典。

  如果这样来看,经典就是第二义,也就是说,经典的话在禅师看来不仅可以说只是注解你的本心,而且禅师可以根据自己修行的过程,依据自己的本心随意解释经典。你说随意也不是随意,它是按照本性,在我们看来不太符合文字的意义。所以禅宗里面经常讲,如《坛经》里面讲道:诸佛妙理非关文字。真正的佛法妙理不在文字里面,而在于真正的观心。当然到曹溪门下,就是慧能大师门下的弟子,他门下的五叶,我们说“一花开五叶”,各家对经典的用法都不太一样,这个因为篇幅的关系,我们没有办法详细加以解说,但是有一个重点我们可以看到,整个禅宗的传统对于经典的态度,不是我们一般所了解的完全不读经典,也不是像一般的经师论师那样去看待经典。

  禅师对于经典有他非常独到、非常深入的地方,以后我们习禅,怎么样去看待那么多经典,我想我们从祖师大德,特别是从早期祖师对于经典的看法里面应该可以得到很多的启发,这里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观心释经”,先观照自己的本心,通过观心的方式去了解经典真正的意思。

  

《禅宗历史上的“方便通经”》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