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但是达摩说这些所谓的佛家人都没有得到正果,这些佛教都没有得到正法,对佛教理解的只是皮毛,了解的是佛教的表面。你能讲很多的经在达摩大师看来都是表象,都不是佛法真正的核心,所以他才特别强调,佛法的关键在于以心传心,不立文字,他说佛法虽然有经典,但是我们不能执着于文字。达摩大师来到中国,就有意识地针对当时佛教界的那种状况,说你一天到晚念经也没有用,都是执着于表面上,而佛法的核心心法你们根本就不懂。
达摩大师的《血脉论》、《破相论》里面对于当时的批判很多。他居然讲人家读经是“闲文书”,他甚至讲,你如果找不到本性,即使你可以把佛教的经典讲得很好,你讲的还是魔说,不是佛说的。所以达摩大师的这些言论在当时看来非常具有革命性,难怪他会被当时的很多人攻击,这个就是因为他对经典的看法和经师是不一样的。
但是达摩大师也很重视《楞伽经》的,当时他传法给慧可大师的时候,他同时也传播经典给大家参考,这部经就是《楞伽经》。他说这部经典可以参考,但是只是参考而已。
另外,从“二入四行”来看,达摩大师一方面鼓励修禅的人可以参考一下经典,同时他又警告大家,不要过于狭隘的去依靠经典。他认为我们读经典只要了解大意就可以了,不要咬文嚼字,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辩,这个就是禅的精神,也是以前我们中国玄学的精神。陶渊明曾说,我读书不求甚解。看起来他好像讲得很谦虚,我只学大意就好了,不要咬文嚼字,好像你很有学问懂很多字一样,禅师不讲这一套,所以叫做唯意相传。我们读经典,了解大意就好了,没有必要去钻每个字的意思,这些都不重要,我们了解经典的大意核心就好了。
到慧可的时候也是这样,《续高僧传》里面讲慧可大师讲经的重点是“陈其心要”,他只讲要点,不会罗罗嗦嗦,讲得很复杂,讲得让大家觉得他很有学问,慧可大师只是讲心要而已。慧可大师的这种直陈被当时的佛教界指责为“魔语”,被当时的佛教界批评得很厉害。到东山法门的时候就开始有一些变化了,但其基本精神一直是传承达摩大师的基本精神。当时的弘忍大师特别主张有两个词,一个叫做“心法”,一个叫做“经法”,心法就是我们自心的心法,经法就是经典上的意思。过去大的祖师他们大都不爱读书,历史记载上说五祖弘忍也不喜欢读书,经典上说他,为世少看书,他也很少看经看论,达摩大师提出的把经书看成闲文书。弘忍大师虽然不读经,但他可以“闻皆心譬”,你一给他讨论经典他就知道经典的重点要点在哪里。弘忍大师也留下一本著作,实际上这不能说是他的著作,是他的弟子根据弘忍开示而记录下来的,一本叫做《修行要论》,也有叫做《最上乘论》,这是在敦煌发现的。
在《最上乘论》里,弘忍大师把经师和禅师怎么样对待经典做了这么一个说法,他说如果那些一天到晚读经典的人,通过文书而得的知识,不能称之为知识。如果我们了解佛法,只是通过经典,《华法经》这样讲,你不是这样讲,那你错了。他说这些人囿于文字,执着于文字,这样的人就不能够了解佛法的真正的宗脉、真正的心法在哪里。他说这种人不能够得到解脱,你虽然懂得很多经典,但是你不能解脱。他说,还有一种禅师对待经典的方式,那是直接从心法上去了解。所以弘忍大师他说,我们怎么样才能读经典呢?要“守心第一”,守住你的本心,他认为你懂得本心就懂得了经典。所以他甚至这样讲,他说,守本真心是十二部经之中也,就是你只要守住你自己的真性、本性的话,你就能了解所有的佛经最核心的地方。所以他说“千经万论莫过守本真心是要点”,什么意思?他说佛经讲来讲去它的重点无非也是要叫你守住本真。所以用禅解经很紧要,对佛教三藏十二部类的经典,他几句就解决掉了,他说经典讲得那么多、那么复杂,其实没有那么多,没有那么复杂,讲得最重要的就是守住本性。这是弘忍法师讲的,你只要能够把自己的本心守住,就能读懂这些经典。
六祖慧能大师就是这样,他不识字,但是因为他能够守本真心,你问他什么他马上能把经典里最重要的意思解读给你听。禅宗不是说完全不要经典,而是禅宗对待经典的态度和经师对待经典的态度是不一样的。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传法宝记》,这是敦煌文献里面关于早期禅的一些历史记载,这个资料很珍贵,它里面是怎么来讲东山法门呢?东山法门是怎么看待经典呢?同样一本经典你和我了解的意思是不一样的,你没有得到本心,你这个人没有修证到本心,你读了好像你也理解,但是你所读到的句子不是最上乘的句子,你只是读到了表面的意思。你只有了解了本心你再去读经典的话,你才能读里面最上乘的句子,所以后来禅宗讲的死句活句就是这样的,你能够了解本心去读禅宗的经典,那些经典里面的句子都变成活句子了,你可以用了,经典里讲的这个我可以把它用在我的日常生活当中,用在我的心情当中,这个就是叫做活句。如果你读经典,经典这个意思是这样的,你又不是真正的结合到你的本心,结合到你的日常生活来了解经典的话,那么你仅仅只会讲经典,这个叫做死句,活句就是我们讲的最上乘的句。
慧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讲,一个比丘问他《法华经》,他说我不识字,你念你不懂的地方给我听。他念给他,他就解释给他听,解释完了,慧能大师就说“心悟转法华,心迷法华转”。什么意思呢?意思是你如果不了解本心的话,不能够直下本心的话,你读《法华经》也是被经典所转,如果你了悟本心以后,你再去读《法华经》了,你就能够转得动经典,就是说经典是第二义,你可以用你的意思去改变它。按照我们中国经典里面的话就是,“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是不一样的。在宋代以前,儒家里面有一个叫陆九渊,他和朱熹不一样。朱熹很有学问,一天到晚注了很多经。陆九渊就说注那么多经干什么,六经皆是我的注脚,圣人讲的那些经典都是来解释我的本心,所有的那些都在我的本心里边,我为什么要注释六经啊,六经我只是参考参考而已。禅宗早就是这样讲的,弘忍大师在他的《最上乘论》里面讲,他说你如果能够自识本心,了解自己的本心,念念常转,你读佛经就是转佛经,不是跟着佛经跑,读什么经就陷入到某经典里面去,而是你读什么经都是经典为你所用,而不是你一天到晚地研究经典而不能够把经典转活。这个就是我们讲的一个是“死”,一个是“活”,我们说你能够识得本心,你懂经典就变成了活句了,就变成了最上乘句了,这个经典就来解释你的本心了,你就可以在你的生活当中,在你的修行当中去活用经典,而不是一天到晚死背经典,经典不是给你死背的。
另外一个方面,我们很多人说经典是绝对不会错的,经典是一代一代的传下来的,其实我们忘记了,西方学者留下了很好的方法,最初的经典都是口耳相传的,先由口传,然后再由弟子记录下来。我们认为口传和书写是不一样的,比如我现在在这里给大家讲课,你们在现场的感觉与别人看我的讲课笔记,这二者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不一样在哪里呢?
我们知道以前早期佛教里面传了很多经,我们的很多祖师都不写东西,都是讲,后来弟子觉得师傅这个讲得很好就记下来。口传和书写文本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当口传的时候,是有一个“在”字,那个讲的人和大家都“在”,这个我用文字很难表达,就是在场的意思,在场和不在场是不一样的。我同样讲这句话,你可以记下来我的话,但是我有手势和表情,我这个手势和表情你没有办法记录下来,我的这个手势和表情是有意思的,不是没有意义的。就比如我们后来很多学者研究禅宗的经典也是这样的,我们不能够那么死板。这次少林寺的“机锋辨禅”活动,里面有很多话头很多公案,实际上是我们现在没有办法用你的意识去理解它是什么,因为有一个最重要东西是什么呢?当时的公案参禅都是师徒之间的一种默契,师父在,徒弟在,都在现场的时候,那个语言所传递的力量是不一样的,这个口传和书写是不一样的。实际上我的这个想法是现代学者的研究,但是我们古代禅师早就已经看到这一点了。
有一个法聪法师曾说,佛法的道理我用语言给你讲就已经变得很粗糙了,一定要用文字来讲,已经很粗糙了,已经没有办法把禅的意思,佛的意思讲得很清楚了。他说旷书在此,就更粗糙了,意思是说更何况你还要把它写出来,那就是粗中之粗了。那就是表示口传还有一些精华,我什么都不讲,你也听不懂,结果你把我讲的东西还要记下来就更糟糕了。这就是我刚刚讲的,口传的东西和书写下来的东西,口传更重要。佛经多少年以后都是被传的,但是在禅师看来那个不是很重要了,那就是粗中之粗了。所以我们能够理解后来有一些禅师把经典都可以烧掉,甚至是烧佛经。他有他理解的一个东西,在口传的时候,你是流动的,你是在场的,你是活泼的。这里面很多原始的意义是你没有办法通过书写的方式把它流传下来。这个有很多学者研究,国外的学者诸如欧美的学者、日本的学者都研究过,从“马祖禅”开始之后,更少用字体,甚至用了一种新的跟弟子交流的方式,这种交流的方式后世叫做语录,重视口语,不重视书写。经典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佛经没有办法把佛祖和菩萨当时“在”的那个语言口传的力量保存在那个经典里面,所以说对经典我们可以去参考,但是不要太迷信。这个就是禅师对经典的态度。
为什么它对经典叫方便通经呢?就是方便的东西,那不是最重要的,为什么?像我们今天辩论里面就有一个法师,没有绑腿就有人批评,按照律宗的讲法你这样是不对的,你没有按照律宗上的去做。那个法师就说,那个不重要,重点是我能够找到心法,了解真正的核心在哪里?所以到唐代你看那个《传灯录》,那些禅师经常消解那些历史,消解词律。不要…
《禅宗历史上的“方便通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