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华玄义》的成就▪P2

  ..续本文上一页的。当实相以如此的面貌呈现出来时,智顗对俗世间所持之独特的肯定的态度也就表现无遗了。生死无常、瞬息变幻之世间其实却与恒常觉悟所居之土无异。在智者看来,无常即是常。这可以从四方面来解释。第一,从辨正的角度来看,作为相对的一组概念,只因有了无常,才有所谓的常的存在,无常和常是不能相离的,故两者相即。第二,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来看,无常本身其实就是常。世间永无止境的生死轮回所呈现的不正是一种永恒的常态吗?所以,无常即是常。第三,从宗教实践的角度来看,无常这种状态正是促使众生修行求解脱的原动力。没有无常,又怎么会有证悟而永住于常的最终解脱呢?第四,从圆融不二的法门来看,如来法身遍布法界而为常,此常在世俗间所显现的则是无常相。《法华经》中谓如来数数唱生、数数唱灭,而如来寿命实恒常久远。智者称如来常住于本国土而转*轮,但却以寿命之长短而示现无常相。显然,如来之境妙不可测,而其常住性则是从无常的状态中体现出来的。从这四个方面来说,俗世间所具有的是积极的意义,应该肯定。智顗这种独特的观点,与传统佛教中对世间普遍持否定的态度反其道而行之。小乘对世界的看法是消极的,生死和涅槃是对立的两边,必待生死灭已,方得涅槃。而大乘中观派虽将生死与涅槃等同,但这是建筑在空性基础上的认同,诸法既然当体即空,世间与涅槃当然也没有差异。这仍然是从否定的进路来打破对立的两极。与此相反的是智顗积极的世界观,不再将世间看成是修行的障碍,而是修行的助缘。如果以圆教总摄一切的观点来看,则可直接契入诸法实相:世间无常就是解脱之常,其体无二,皆是实相也。智顗的这种圆融的观点与传统佛教相比是极其新颖的,具有认识论和解脱论上的意义。

  对智顗圆融哲学的探讨,笔者用三个问题的形式来加以展开。此三大问题的提出意在展现智顗圆融哲学的具体文本内容和结构,付诸实践的具体进路,以及蕴含在其哲学中的思维模式是如何构成中国化的佛教的。第一大问题通过对《法华玄义》提纲挈领的描述,旨在揭示智顗用以展现其圆融哲学的独特的、创新的文风。第二大问题探讨了智顗使用的各种论辩方法和呈现其思想的技巧及其动机。第三大问题通过进一步发掘智顗的思想体系来展现其哲学形成的过程。

  这三大问题旨在从三个方面对智顗圆融哲学进行论述,以展现其对佛教中国化之形成所做的丰功伟业。第一个方面是对智顗诠释和论述的方法进行研究。重点关注《法华玄义》的文本结构和理论框架,以探讨智顗是如何通过对《法华经》的诠释来呈现其理论体系的。第二个方面重点研究智顗是如何将其哲学付诸实践而展示其普度众生的宗教救赎的目标的。这主要是关于智顗建立其思想体系所运用的不同的方法和技巧。第三个方面是探讨智顗的思维方式,乃属于典型的中国本土整体观的思维方式,视宇宙为一个和谐圆融的整体。这是旨在探讨反映智顗圆融哲学的相关理论以及智顗为何青睐于此种圆融哲学的原因之所在。

  二、《法华玄义》的文本结构和理论框架

  《法华玄义》是由形式与理论两部分组成的。其结构以“通释”和“别释”及“五章”(又称五重玄义:名、体、宗、用、教)贯穿,理论上则由藏、通、别、圆四教义统摄。而形式上的结构乃是由纵、横两个方面来贯穿的。智顗分别将五章放在“通”和“别”两个范畴之下来讨论,使这两大部分成为《法华玄义》的文本架构。

  从总体上来说,整部着作由“通释”联系横的方面,涵盖广度;“别释”则为纵,而形成深度。具体而言之,由于通、别两部分均约五章而论,故各自又成纵、横结构。也就是说,当“通释”在广度上展开时,“五章”从深度上进行阐述。而当“别释”专注于深度时,五章则又在横面上拓展,形成广度。另外,《法华玄义》的整个诠释如涓涓溪流,每一部分的讨论都互相关联,呈一逐步扩展的态势:“通”和“别”两大部分互为补充,第二大部分“别释”是第一大部分“通释”的延伸和扩展。“通释”是为了检视《法华经》与其余诸经的共通之处。因此,五章得以通申诸经。“别释”是区别两者的不同之处,五章特别用于诠释《法华经》的宗旨。

  作为诠释经典的体例、文本组织的架构以及开展论述的宗旨,“五章”之重要性不言而喻。换言之,“五章”是智顗对所有佛经所含精髓的概括性总结。既然五重玄义乃蕴含于诸经中,那么所有的佛经都可用这五重玄义来作诠释,并可从这五个方面来加以把握。另外,“五章”不仅是智顗诠释佛经的方法体例,也是他用以组织其学说的方式,亦是文本得以有序开展的手段。是故,在五章框架下的对于《法华经》的诠释便是大师自身思想体系的显现了。[9]而作为《法华玄义》的文本结构,五章则是智顗思想体系连贯一致的基础。就结构上来说,五章是庞大的着作文本的支柱;就理论上来说,五章组织了整个的讨论领域,使智顗对《法华经》的诠释得以开展而体系完整。

  除此之外,因《法华玄义》的理论建构由“四教义”贯穿之,故四教义是衡量每一部分诠释的准绳,最显着的例子就是智顗对十二因缘境和四谛境的描述。对这两类真理范畴的理解分别是四种,相应于四教义。因有四种理解故,而有四种十二因缘。“思议生灭十二因缘”是藏教之境,“思议不生不灭十二因缘”是通教之境,“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是别教之境,“不思议不生不灭十二因缘”是圆教之境。再者,因对四谛境有四种理解而产生四种四谛境。生灭四谛、无生灭四谛、无量四谛以及无作四谛一一与藏、通、别、圆对应。[10]此外,二十种契入各类真理之经的智慧可划分为四类,分属于四教。[11]对于实践之行的阐述也是在四教的范畴中进行的。具体而言,每一教都以约教增数而明行。[12]四教之不同的实践之行便导致不同的修证果位,分别属于四教的范畴。[13]对三轨(真性轨、观照轨、资成轨)的检视也是在四教义的标准下进行的,故三轨在四教中各具不同的定义。[14]显然,四教义是智顗用来建构《法华玄义》的理论准绳,能统摄所有的佛教教义,使各种佛说成为一个圆融互补的整体。《法华玄义》是具体运用四教义的典范,而对四教义本身详尽的阐述则见于智顗的着作《四教义》。吴汝钧先生对四教义的重要意义曾作过如下的评论:

  因其(四教义)理论的全面性和清晰性而超越于其它理论之上,这一点是不能忽视的。这个理论证明了智顗对佛教教义的透彻理解,并展示了其自身对何以为圆融佛教的观点。[15]

  所以说,四教义的理论代表了《法华玄义》的理论结构,也是将智顗佛学理论贯穿起来的体系,在这一体系下,大、小乘教义不再分裂,而是一个相辅相成、连贯一致的整体。此一判教体系之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使不同的佛说得到了统一,并可作为判定各教粗、妙的工具,以揭示不可思议之妙法乃含方便之权法和究竟之实法。同时,这一体系也圆满地解决了佛教中大、小乘教义互相矛盾的状况,将不同的佛说皆归结为蕴藏着佛陀普令众生成佛的真实意旨。四教义的引介不仅使不同的教义得到了合理的解释,而且还使之全部汇归于圆教,而成一既含诸法差异又是唯妙无粗的圆融实相。也就是说,当四教分开来看时,他们可以被判为粗或妙,权或实。但当从实相的角度出发将诸教统一起来检视时,四教之间即互相认同,无分无别,融为一纯妙无粗的境界。

  三、智顗建立其思想体系所运用的方法和技巧

  为了对智顗的圆融体系有更清楚的了解,我们还需进一步检视智顗是用什么方法来使其理论自圆其说的。如此,我们就能了解支持其理论无懈可击的原因了。我们从《法华玄义》中总结出六类用于论辩和阐述的属于方法论进路的技巧,从中反映了智顗思辨哲学之精致和缜密。[16]

  1、第一类辩证的技巧是提出智顗自己的思辨模式,其观点具有整体性、全面性和不落两边的中道特色,是智顗哲学中二分法的运用。对此,我们总结出六对辩证的概念以说明一端。①“开合”的概念揭示了各种教义之间的互入,并给我们提供了一幅由迹门与本门[17]组成的完整法界图。②“兴废”的概念为我们展示了从多角度切入同一概念范畴的灵活、机动、开阔的思辨模式,以打破世俗中常常拘泥于一面的僵化固定的思维。③“体用”的概念令我们看到一个圆融的实相乃由多方面组成。④“粗妙”的概念给我们的启示是,世间诸法都是相对而言的,不能将之绝对化。⑤“善恶”的概念讨论了各类两极对立的事物之间本质的同一性,因皆是实相显现故。⑥“通别”的概念为我们提供了如何全面的阐述问题的方法,凡所立之论,皆能立于不败之地。这六对概念作为论证的方法来说,具有教育的意义。通过从多元的角度客观而逻辑地论述问题,这些方法能改变世俗中僵化极端的思维方式,帮助我们打开眼界,使我们的观点不再局限于一域:在看到事物一面的同时就能看到其它各个方面。这个辩证二分法的技巧展现了智顗圆融哲学灵活和全面的特性。

  2、第二类技巧是运用清晰的定义,使其论题在一定的语境中从多元的角度进行讨论。智顗致力于将他所要论证的概念放在一个广阔的视野之下,以使此概念所拥有的丰富含义尽可能地被充分发掘出来。在智顗的讨论领域里,智顗总是将一个概念放在特定的范畴中加以定义,并力求穷尽其所有可能蕴藏的意义,以做到无所偏废。正因为其定义明确,说理精密,这就杜绝了所有可能针对智顗观点的批评和非难。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有关本门和迹门的诠释。智顗将本和迹放在六对范畴(即理事、理教、教行、体用、权实和已今)中来考察,以揭示本迹丰富的含义,并使本、迹二门的理论得到了确立。[18]以上所述定义的技巧是智顗对各种概念讨论的方法,…

《《法华玄义》的成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圆满的成佛之境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