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玄義》的成就▪P2

  ..續本文上一頁的。當實相以如此的面貌呈現出來時,智顗對俗世間所持之獨特的肯定的態度也就表現無遺了。生死無常、瞬息變幻之世間其實卻與恒常覺悟所居之土無異。在智者看來,無常即是常。這可以從四方面來解釋。第一,從辨正的角度來看,作爲相對的一組概念,只因有了無常,才有所謂的常的存在,無常和常是不能相離的,故兩者相即。第二,從形而上學的角度來看,無常本身其實就是常。世間永無止境的生死輪回所呈現的不正是一種永恒的常態嗎?所以,無常即是常。第叁,從宗教實踐的角度來看,無常這種狀態正是促使衆生修行求解脫的原動力。沒有無常,又怎麼會有證悟而永住于常的最終解脫呢?第四,從圓融不二的法門來看,如來法身遍布法界而爲常,此常在世俗間所顯現的則是無常相。《法華經》中謂如來數數唱生、數數唱滅,而如來壽命實恒常久遠。智者稱如來常住于本國土而轉*輪,但卻以壽命之長短而示現無常相。顯然,如來之境妙不可測,而其常住性則是從無常的狀態中體現出來的。從這四個方面來說,俗世間所具有的是積極的意義,應該肯定。智顗這種獨特的觀點,與傳統佛教中對世間普遍持否定的態度反其道而行之。小乘對世界的看法是消極的,生死和涅槃是對立的兩邊,必待生死滅已,方得涅槃。而大乘中觀派雖將生死與涅槃等同,但這是建築在空性基礎上的認同,諸法既然當體即空,世間與涅槃當然也沒有差異。這仍然是從否定的進路來打破對立的兩極。與此相反的是智顗積極的世界觀,不再將世間看成是修行的障礙,而是修行的助緣。如果以圓教總攝一切的觀點來看,則可直接契入諸法實相:世間無常就是解脫之常,其體無二,皆是實相也。智顗的這種圓融的觀點與傳統佛教相比是極其新穎的,具有認識論和解脫論上的意義。

  對智顗圓融哲學的探討,筆者用叁個問題的形式來加以展開。此叁大問題的提出意在展現智顗圓融哲學的具體文本內容和結構,付諸實踐的具體進路,以及蘊含在其哲學中的思維模式是如何構成中國化的佛教的。第一大問題通過對《法華玄義》提綱挈領的描述,旨在揭示智顗用以展現其圓融哲學的獨特的、創新的文風。第二大問題探討了智顗使用的各種論辯方法和呈現其思想的技巧及其動機。第叁大問題通過進一步發掘智顗的思想體系來展現其哲學形成的過程。

  這叁大問題旨在從叁個方面對智顗圓融哲學進行論述,以展現其對佛教中國化之形成所做的豐功偉業。第一個方面是對智顗诠釋和論述的方法進行研究。重點關注《法華玄義》的文本結構和理論框架,以探討智顗是如何通過對《法華經》的诠釋來呈現其理論體系的。第二個方面重點研究智顗是如何將其哲學付諸實踐而展示其普度衆生的宗教救贖的目標的。這主要是關于智顗建立其思想體系所運用的不同的方法和技巧。第叁個方面是探討智顗的思維方式,乃屬于典型的中國本土整體觀的思維方式,視宇宙爲一個和諧圓融的整體。這是旨在探討反映智顗圓融哲學的相關理論以及智顗爲何青睐于此種圓融哲學的原因之所在。

  二、《法華玄義》的文本結構和理論框架

  《法華玄義》是由形式與理論兩部分組成的。其結構以“通釋”和“別釋”及“五章”(又稱五重玄義:名、體、宗、用、教)貫穿,理論上則由藏、通、別、圓四教義統攝。而形式上的結構乃是由縱、橫兩個方面來貫穿的。智顗分別將五章放在“通”和“別”兩個範疇之下來討論,使這兩大部分成爲《法華玄義》的文本架構。

  從總體上來說,整部著作由“通釋”聯系橫的方面,涵蓋廣度;“別釋”則爲縱,而形成深度。具體而言之,由于通、別兩部分均約五章而論,故各自又成縱、橫結構。也就是說,當“通釋”在廣度上展開時,“五章”從深度上進行闡述。而當“別釋”專注于深度時,五章則又在橫面上拓展,形成廣度。另外,《法華玄義》的整個诠釋如涓涓溪流,每一部分的討論都互相關聯,呈一逐步擴展的態勢:“通”和“別”兩大部分互爲補充,第二大部分“別釋”是第一大部分“通釋”的延伸和擴展。“通釋”是爲了檢視《法華經》與其余諸經的共通之處。因此,五章得以通申諸經。“別釋”是區別兩者的不同之處,五章特別用于诠釋《法華經》的宗旨。

  作爲诠釋經典的體例、文本組織的架構以及開展論述的宗旨,“五章”之重要性不言而喻。換言之,“五章”是智顗對所有佛經所含精髓的概括性總結。既然五重玄義乃蘊含于諸經中,那麼所有的佛經都可用這五重玄義來作诠釋,並可從這五個方面來加以把握。另外,“五章”不僅是智顗诠釋佛經的方法體例,也是他用以組織其學說的方式,亦是文本得以有序開展的手段。是故,在五章框架下的對于《法華經》的诠釋便是大師自身思想體系的顯現了。[9]而作爲《法華玄義》的文本結構,五章則是智顗思想體系連貫一致的基礎。就結構上來說,五章是龐大的著作文本的支柱;就理論上來說,五章組織了整個的討論領域,使智顗對《法華經》的诠釋得以開展而體系完整。

  除此之外,因《法華玄義》的理論建構由“四教義”貫穿之,故四教義是衡量每一部分诠釋的准繩,最顯著的例子就是智顗對十二因緣境和四谛境的描述。對這兩類真理範疇的理解分別是四種,相應于四教義。因有四種理解故,而有四種十二因緣。“思議生滅十二因緣”是藏教之境,“思議不生不滅十二因緣”是通教之境,“不思議生滅十二因緣”是別教之境,“不思議不生不滅十二因緣”是圓教之境。再者,因對四谛境有四種理解而産生四種四谛境。生滅四谛、無生滅四谛、無量四谛以及無作四谛一一與藏、通、別、圓對應。[10]此外,二十種契入各類真理之經的智慧可劃分爲四類,分屬于四教。[11]對于實踐之行的闡述也是在四教的範疇中進行的。具體而言,每一教都以約教增數而明行。[12]四教之不同的實踐之行便導致不同的修證果位,分別屬于四教的範疇。[13]對叁軌(真性軌、觀照軌、資成軌)的檢視也是在四教義的標准下進行的,故叁軌在四教中各具不同的定義。[14]顯然,四教義是智顗用來建構《法華玄義》的理論准繩,能統攝所有的佛教教義,使各種佛說成爲一個圓融互補的整體。《法華玄義》是具體運用四教義的典範,而對四教義本身詳盡的闡述則見于智顗的著作《四教義》。吳汝鈞先生對四教義的重要意義曾作過如下的評論:

  因其(四教義)理論的全面性和清晰性而超越于其它理論之上,這一點是不能忽視的。這個理論證明了智顗對佛教教義的透徹理解,並展示了其自身對何以爲圓融佛教的觀點。[15]

  所以說,四教義的理論代表了《法華玄義》的理論結構,也是將智顗佛學理論貫穿起來的體系,在這一體系下,大、小乘教義不再分裂,而是一個相輔相成、連貫一致的整體。此一判教體系之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使不同的佛說得到了統一,並可作爲判定各教粗、妙的工具,以揭示不可思議之妙法乃含方便之權法和究竟之實法。同時,這一體系也圓滿地解決了佛教中大、小乘教義互相矛盾的狀況,將不同的佛說皆歸結爲蘊藏著佛陀普令衆生成佛的真實意旨。四教義的引介不僅使不同的教義得到了合理的解釋,而且還使之全部彙歸于圓教,而成一既含諸法差異又是唯妙無粗的圓融實相。也就是說,當四教分開來看時,他們可以被判爲粗或妙,權或實。但當從實相的角度出發將諸教統一起來檢視時,四教之間即互相認同,無分無別,融爲一純妙無粗的境界。

  叁、智顗建立其思想體系所運用的方法和技巧

  爲了對智顗的圓融體系有更清楚的了解,我們還需進一步檢視智顗是用什麼方法來使其理論自圓其說的。如此,我們就能了解支持其理論無懈可擊的原因了。我們從《法華玄義》中總結出六類用于論辯和闡述的屬于方法論進路的技巧,從中反映了智顗思辨哲學之精致和缜密。[16]

  1、第一類辯證的技巧是提出智顗自己的思辨模式,其觀點具有整體性、全面性和不落兩邊的中道特色,是智顗哲學中二分法的運用。對此,我們總結出六對辯證的概念以說明一端。①“開合”的概念揭示了各種教義之間的互入,並給我們提供了一幅由迹門與本門[17]組成的完整法界圖。②“興廢”的概念爲我們展示了從多角度切入同一概念範疇的靈活、機動、開闊的思辨模式,以打破世俗中常常拘泥于一面的僵化固定的思維。③“體用”的概念令我們看到一個圓融的實相乃由多方面組成。④“粗妙”的概念給我們的啓示是,世間諸法都是相對而言的,不能將之絕對化。⑤“善惡”的概念討論了各類兩極對立的事物之間本質的同一性,因皆是實相顯現故。⑥“通別”的概念爲我們提供了如何全面的闡述問題的方法,凡所立之論,皆能立于不敗之地。這六對概念作爲論證的方法來說,具有教育的意義。通過從多元的角度客觀而邏輯地論述問題,這些方法能改變世俗中僵化極端的思維方式,幫助我們打開眼界,使我們的觀點不再局限于一域:在看到事物一面的同時就能看到其它各個方面。這個辯證二分法的技巧展現了智顗圓融哲學靈活和全面的特性。

  2、第二類技巧是運用清晰的定義,使其論題在一定的語境中從多元的角度進行討論。智顗致力于將他所要論證的概念放在一個廣闊的視野之下,以使此概念所擁有的豐富含義盡可能地被充分發掘出來。在智顗的討論領域裏,智顗總是將一個概念放在特定的範疇中加以定義,並力求窮盡其所有可能蘊藏的意義,以做到無所偏廢。正因爲其定義明確,說理精密,這就杜絕了所有可能針對智顗觀點的批評和非難。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有關本門和迹門的诠釋。智顗將本和迹放在六對範疇(即理事、理教、教行、體用、權實和已今)中來考察,以揭示本迹豐富的含義,並使本、迹二門的理論得到了確立。[18]以上所述定義的技巧是智顗對各種概念討論的方法,…

《《法華玄義》的成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圓滿的成佛之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