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小念见小,大念见大。又《般若经》云:…能以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万善同归集》卷二)
要之,称名念佛,能灭罪拔苦、退魔灭障、息心入定、见佛成佛、往生佛国,功德无量。延寿对此深信不疑,说“志心归者,灵感昭然”。
三、 念佛与禅定
禅定以息念入定发慧为旨趣,念佛以唱念佛号为特征,二者有念与无念之别;禅定靠自力向内心用功夫,念佛赖他力向外求佛护念,二者又有自他内外之别。但延寿认为念佛与禅定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念佛不仅不妨碍禅定,而且有助于禅定,力倡二者一致,禅净双修。
首先关于念与无念,他说:“离念而无念,尚未得真无念,况念、无念而无隔乎!又无念但是行之一,……何得空腹高心,以少为足,拟欲蛙嫌海量,萤掩日光乎!”(《万善同归集》卷二)念与无念是相辅相成的,而且无念只是众多修行之一,不能以偏概全,拘于一隅。进而他说:
或因念佛而证三昧,或从坐禅而发慧门,或专诵经而见法身,或单行道而入圣境,但以得道为意,终不取定一门。”(《万善同归集》卷二)念佛、坐禅、诵经都以得“道”为目的,不拘一门。“禅定一法,乃四辩六通之本,是革凡蹈圣之因,摄念少时,故称上善”,但必须看到“摄念少时”易出现“沉掉”。“若人唯修于止,则心沉没,或起懈怠,不乐众善。(《万善同归集》卷二)而念佛诵经能除坐禅中的昏昧懈怠,策发身心,端正禅定:
“经云,如坐禅昏昧,须起行道念佛或志诚洗谶,以除重障,策发身心,不可确执一门,以为究竟。慈明三藏云:圣教所说正禅定者,制心一处,念念相续,离于昏掉,平等坚心。若睡眠覆障,即须策动,念佛诵经,礼拜行道,讲经说法,教化众生,万行无废,所修行业,迥向西方净土,若能如是修习禅定者,是佛禅定。”(《万善同归集》卷二)
延寿又从自他内外的角度说:“诸佛法门,亦不一向,皆有自力他力,……而内故,诸佛解脱,于心行中求;而外故,诸佛护念,云何不信外益耶?夫因缘之道,进修之门,皆众缘所成,无一独立。若自力充备,即不假缘;若自力未堪,须凭他势。譬如世间之人在官难中,若自无力解脱,须假有力之人救拔。又如牵曳重物,自力不任须假众他之力,方能移动。”(《万善同归集》卷一)佛教的解脱法门多种多样,不是单一的,可以依靠自力解脱,也可以依靠他力解脱,如果靠自力不能解脱的人,那就需要借助诸佛护念,自力和他力相结合,才能得到解脱。在延寿看来,只靠自力而否定他力,或只靠他力而否定自力,都是不圆满的,“皆滞隔执,未入圆成”,只有自力和他力相结合,亦即禅定与念佛结合,禅净双修,才是最好最圆满的修行方法,他的着名的“念佛四料简偈”更明确地表达了这一思想。其偈云: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为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在延寿看来,有禅无净土,如前面所说“若人唯修于止,则心沉没”,易被妄境界所牵引,所以说“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相反,念阿弥陀佛,感阿弥陀佛加被,“何愁不开悟”。由此看来,似乎延寿认为念佛优于禅定。但延寿在《万善同归集》中说“九品经文自有升降,上下皆摄不出二心。一定心,如修定习观,上品往生。二专心,但念名号,众善资熏,迥向发愿,得成末品。”(《万善同归集》卷二)这里可能是有感于禅门中“守愚空坐”之流弊而发。
四、西方净土与唯心净土
印度佛教中已有西方净土与唯心净土二说,阿弥陀等经说西方极乐净土,说唯心净土者如《维摩经.佛国品》云:“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中国净土宗专修西方极乐净土,禅宗六祖慧能依《维摩经》,力唱唯心净土,认为只要心净,就是西方净土。修西方净土者,以念西方阿弥陀佛为内因,以阿弥陀佛的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死后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佛国。唯心净土只是自心的一种境界,现生可实现。二者的区别是明显的,一在西方,一在自心;一在来世,一在现世;一靠自力,一靠他力。
延寿倡行的净土,是西方净土还是唯心净土?有人认为是唯心净土,有人认为是西方净土(念佛净土)。其实是二者兼而有之。
一方面,延寿从禅宗和华严、天台的立场出发,“立心为宗”,认为万法唯心,“心净则佛土净”,宣扬“唯心净土”。他说:“一切理事,以心为本……真实心为体,缘虑心为用,用即生灭门,体即心真如门。约体用分二,唯是一心”,因此“心能作佛,心作众生,心作天堂,心作地狱……”“唯心念佛,以唯心观,遍该万法,既了境唯心,了心即佛,故随所念,无非佛矣。”(《万善同归集》卷二)“我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佛,随意即见,乃至所见十方诸佛,皆由自心。(《万善同归集》卷一)”他也援引《维摩经》的话说:“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并引《十疑论》加以解释:“十疑论云,智者炽然求生净土,达生体不可得,即真无生,此谓心净即佛土净。”(《万善同归集》《万善同归集》卷二)达到万法空无所有、无生无灭的境界,这就叫“心净即佛土净”。这些说法和慧能唯心净土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
但另一方面,他对“唯心净土”的解释中又包含了西方净土的思想。他说:
“唯心净土者,了心方生。《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云:三世一切诸佛,皆无所有,唯依自心,菩萨若能了知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随顺忍,或入初地,舍身速生妙喜世界,或生极乐净佛土中。故知识心,方知唯心净土。(《万善同归集》卷二)”
这段话里,如果说前面的 “三世一切诸佛,皆无所有,唯依自心”,“了知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的解释,还符合“唯心净土”本意的话,那么,其后所谓的“舍身速生妙喜世界,或生极乐净佛土中”,显然是西方净土的含义了。在延寿看来,今生了知一切万法“唯依自心”, 皆无所有,从而得“随顺忍”,死后便生西方极乐净佛土中。这种理解和心净即是西方净土是不同的。他的偈颂“誓断无染尘劳,愿生唯心净土”亦可作此理解。(《万善同归集》卷六)
接着他说:“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净土。…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迥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若观彼国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得生。”(《万善同归集》卷二)更是明显的西方净土的思想。
此外,延寿在《万善同归集》里引《安国抄》所言西方净土二十四种极乐,又引《群疑论》所列举西方净土三十种利益,且对此深信不疑,说“如上略述法利无边,圣境非虚,真谈匪谬。”(《万善同归集》卷二)由此可见他对西方净土的重视和向往。同时对他日念弥陀佛号十万声,日暮时往别山念佛的特行也就不难理解了。
由于延寿对于念佛净土在理论上的大力提倡和实践上的笃行,后被净土宗人列入净土宗祖师之列;同时,他的禅净双修主张为禅门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后世禅宗禅净双修新趋势的先导。以此可见延寿在禅净二门中的地位和作用。
《永明延寿禅师的念佛论》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