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太虚大师对佛教平等观的阐发

  太虚大师对佛教平等观的阐发

  吕有祥

  “平等”是佛教的重要观念,是佛教不同于其它宗教的重要特色。“诸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1]、“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乃至一阐提等亦有佛性 ”[2] “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3]。这是佛教平等观念最鲜明的表达。

  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国土残破,民不聊生。反专制,御外辱,倡平等,要自由,救国图强,成为时代的强音。不少思想家、哲学家、宗教家从中外古今学说中寻找平等自由的理据,佛教的平等观成为格外关注的领域。太虚大师作为佛教界的领袖,时刻心系国家民族,情系苍生百姓。他发起和推动佛教三大革命,大力提倡人生佛教和人间佛教,使古老的佛教适应时代需要,与时俱进,以利益社会人生。他深刻阐发佛教中的平等观念,以此为思想武器,批判专制、神权、霸权,以期人类社会平等和谐。太虚对佛教的平等观投入了极大的关注,在太虚大师文集中,论及平等随处可见,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概念之一(不完全统计有两千多处),他对佛教平等观的阐发在当时具有代表性。

  斗转星移,百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民正在向小康社会迈进,世界格局也出现了多级化趋势。但是,不论国际还是国内,国与国、人与人、文化与文化之间,以强凌弱、以大欺小、以众暴寡等不平等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今天,在回顾和总结百年佛学研究的时候,回头重温太虚对佛教平等观的阐发,对于深入理解佛教的平等观,对于构建和谐平等的社会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太虚对佛教的平等观作了多角度多层面的阐发,如宇宙万有平等、圣凡生佛平等、三乘八宗平等、平等与差别、不平等根源、如何实现平等等,本文对此作一概述。

  一、宇宙万有平等

  太虚认为,宇宙万有虽然千差万别,形形色色,但本性上都是平等的。“近从人类,广到宇宙间一切形形色色,体性悉皆平等。”[4]其所以平等,综观太虚文集,他从三方面作出说明。

  其一,从佛教“缘起”论的角度说明宇宙万有平等。他说:“宇宙现象互为缘起,一律如此,故亦为平等”[5] “一切事事物物,近而吾人,远而万有;大而日局星海,小而微尘电子,莫非是因果性的,同时又是现实性的。故随拈一法,皆为法界,随一事物,皆全宇宙,绝无可为独特的、绝对的、最先的、最后的、非果之因或非因之果。……故为最彻底的平等论,亦即是无神论、无元论、或一如无变异论。然就每一事物现实而望其余一一事物现实,彼此宛然,自他宛然,先后宛然,胜劣宛然。”[6]

  在太虚看来,“互为缘起”也就是互为因果,宇宙万物是一个普遍联系、互为因果的整体,其间的每一事物既是因,同时又是果,没有一个事物是固定的因,而另一个事物是固定的果,每一事物都是因果链条中的一环,具有同等的作用与价值,因此宇宙万有是平等的。

  其二,从佛教的“性空”论说明宇宙万有平等。“世界无边故有情无边,有情无尽故世界无尽,无始终、无内外。由本空故,平等、平等,随心现故如幻如幻,实无范围可言。何谓本空?曰:世间一切物事,就物质方面求之,终不得其究竟故。”[7]

  佛教对“性空”的论证主要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以“因缘”论空,如龙树《中论》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8] 宇宙万有随诸条件的聚合和离散而生灭,离开众因缘则没有事物,事物不能主导自己的生灭,故事物没有独立自主的本性,这叫“无自性”,“无自性”故“空”。一是以“唯识”论空,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宇宙万法皆是心识所变现,如梦如幻,故没有客观实在性,亦即无自性空。太虚认为无自性空“是宇宙人生的最高法则,也是佛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理论。”[9]宇宙万有千差万别,但其本性则是共同的,即无自性空,在这个意义上看,宇宙万法是平等一味的,没有丝毫差别。

  其三,以“无情有性”说明宇宙万有平等。

  被称为中国天台宗中兴之师的唐代荆溪湛然,以一心具万法,心色不二,真如遍在为理据,提出“无情有性”说,即认为不仅有情众生有真如佛性,无情万物亦同样具有真如佛性。太虚继承湛然的这一思想,加以发挥说:

  “诸法群生平等真如性。诸法即包括一切万法之谓,群生即收摄一切众生之称,真如性即理佛性──法界身。谓一切形形色色万有之山河、大地、家舍、田园、砖头、瓦砾等器世间相,与一切飞禽、走兽、鱼鳖,蠕蜎之有情世间,皆与十方诸佛之 真如性一律平等,所谓普遍的,平等的。因此,不但人们具有此性,就是马、牛、鸡、犬、蚊、虫、虱、蚤也具此性;又不特有生命之物具有此性,即无生命之砖头、木块、荆棘、瓦砾等,亦无不具此性。吾人于此性,不过如金藏矿物,隐而未显罢了。”[10]

  基此,太虚甚至把宇宙间的有情众生和无情万物看成“流行不息的生命之流”。他说:在世人看来“土石是无生机的,草木之类是有生机的,动物是有感情知觉的,到人类更有思想理性道德。这似乎没平等可言。”然而“佛讲实事实性完全平等,小自一微尘大至一世界,近自人类远至一切众生,都是流行不息的生命之流,在这点上悉皆平等。”[11]无情之物,何以也是“生命之流”?太虚的潜台词是:宇宙万物互为缘起,互为因果,互相转化,有情转化为无情,无情转化为有情,此其一;“三界万物,皆众生心造”,即“皆众生之共业别业所造成,故亦可由自心而改造”,此其二。因此,宇宙万物“都是流行不息的生命之流”。太虚用唯识观和泛生命的观念论证宇宙万有的平等性。

  二、圣凡生佛平等

  宇宙万有平等,理所当然圣凡生佛平等,然而圣凡生佛平等又有其特殊的内涵,即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可成佛。其中以佛性为基础具有三重平等的含意,一是人与其他有情众生平等,二是人与人平等,三是人与佛平等,当然在大多数语境下指的是后二者。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可成佛,这一《大般涅槃经》的思想传入中国后,很快受到重视,进而成为中国佛教界除唯识宗外各宗派的共识,尤其受到禅宗的张扬。太虚阐述这一思想,但不是无意义的重复,而是契合了时代精神的需要,使佛性平等思想具有时代感。他说:

  “佛即觉者,即自觉而能觉他,亦即觉行圆满者。至本觉,则佛与众生同具本有之觉性。由始觉而名字觉、而相似觉、而分证觉、乃觉行之差别,至究竟觉,为觉行圆满。若离差别之相,即为唯一平等真觉,在凡不减在圣不增故。”[12]

  本觉、始觉、相似觉、分证觉、究竟觉之说出自《大乘起信论》,是对菩萨觉悟过程的分说。“本觉”者,即是“如来平等法身”,即真如佛性、般若智慧,是众生之“心体”、觉悟之根基。“究竟觉”者,是远离一切妄念,从而彻见心性,达到完全的觉悟。

  太虚认为,一切众生与诸佛在“本觉”与“究竟觉”上是“无二无别,本来平等”的,即一切众生都有觉悟的根基,都能达到完全的觉悟,只是在完全觉悟之前,还有迷染罢了。一切众生“都有可以达到最高觉悟的可能性,就是佛性。 ──依此点讲,就一切平等。众生都可以达到最高尚最圆满的地位、佛的地位,并非超出一切人类之上。……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向来迷而不知把自己看得很小,将生命流上一点假相认为自己……人人都是佛──都有成佛的可能性,但都迷而不知。”[13] 太虚强调,众生与诸佛的差别只是已觉与未觉而已,在心体本性上没有凡圣优劣的差别,“体即是佛,若执凡圣差别,谓佛胜我劣,我趣佛果者,即是妄想昧却本性,即非是趣菩提。”[14]所谓觉悟、所谓成佛,只是远离迷染,回归自己本来的心体本性,并非另有神圣的佛果所趣。

  太虚指出,诸佛不是神秘的偶像,不是超人的神,只是觉悟了宇宙人生真理的觉者,是做人的最高模范。因此成佛并非高不可及,只要明白佛是如何发心,如何修行,如何成功,照着他去办,就一样的可以成佛。 太虚提出人人皆可以成佛的四重理由以坚定成佛的信念:“第一重是相信宇宙万有有一种普遍完全的真理;第二重是相信这个真理有最高无上大觉悟的完全认识(无上菩提);第三重是相信这个无上正觉有得到过的,如释迦;第四重是相信人人都可以得到。”[15]

  太虚强调,圣凡生佛平等是佛教与其它宗教最大的不同点。“其它宗教,则别有一种特出之神,超然于人,而不可与人平等。”[16]太虚这里所说的“其它宗教”主要指基督教、婆罗门教、伊斯兰教等一神教。他说,这些一神教均以一特定之神为独一无二之大神,在伊斯兰教、基督教为上帝,在婆罗门教为大梵,他们说宇宙万有都是神创造的,神是全知全能的,人是少知少能的,神永远是至高无上的,人在神面前永远是卑下的,人永远也不能成为上帝或大梵神,永不能与之平等,若其信徒“要说我是上帝,我将来有成上帝的希望,这完全是不敢的,而且是不应该,是叛道离经的。”[17]而佛教则不然,佛虽“为超出一切之大觉者,但承认众生即为未成之佛,佛虽先成,不过为三界万物之大觉者,而非三界万物之创造及主宰者。”[18]太虚对上帝创造万物人类提出质疑,对由此造成的社会不平等进行尖锐的批判。他说:

  “世界果有造物主乎?此一大疑问也。愈作学理之研究,此疑问愈不能解决。”“天空中无数之恒星、行星、卫星、游星,果有造物主以造乎?地球上无数之动物、植物、矿物、气物,果有造物主以造乎?吾姑置不问。仅就人类以诘之曰:人类之体魄及灵魂,既尽为造物主之所造,何不尽造为聪明正直健全善良之人,体力智一般平等,皆得圆满之自由,共享安乐之幸福!顾乃…

《太虚大师对佛教平等观的阐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