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智度论·六度相摄品》论龙树的六度相摄观——以布施波罗蜜为中心的探讨
黄连忠
一、前言
在中国,龙树乏(Na^ga^rjuna;A.D.150-250)被尊为佛教的“八宗共祖”,也就是说,中国佛教所开展出来的八个大乘宗派——三论、唯识、天台、华严、禅、净、密、律等八宗,都共尊龙树为该宗的一代祖师。而龙树的着作,特别是《中论》、《十二门论》和《大智度论》(Maha^prajn~a^pa^ramita^pades/a)皆受到中国各宗历代祖师的重视,形成这些宗派的思想泉源。其中,《大智度论》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释论,目前无梵本、藏本,仅有汉文译本,为鸠摩罗什所译。在《大智度论》的《六度相摄品竺异,龙树明白的诠释其六度的相摄观,因此本文的研究动机与目的,即是探讨龙树六度相摄观的内涵与意义。此外,研究龙树中观学及其相关学问的成果甚多,但是对于龙树在《大智度论》与阿毗昙(abhidharma)之间的关联的探讨较少,其中的“相摄一为重要的论究主题之一。
因此,本文研究的进路是从《大智度论》的基本立场,观察龙树六度相摄观的形成结构与背景因素。至于研究的方法及内容,则是分为四个子题。首先是说明六度相摄的哲学主体是“诸法毕竟空一,之后为济度众生所开展的善巧方便力,在此确立主体与动力根源:第二个子题是从有为法因缘果报到相续善法的回向菩提,做为趋入的方法:第三个子题是从先行布施波罗蜜到因缘续行的次第相生,以为实践的进路:最后,从一念行六波罗蜜到了无自性的一心相摄,是为总归万法。以上的三种相摄系统,其内涵皆有龙树般若思想的理论背景与底蕴深义,也正是本文研究的内容重点。
至于,本文仅选择以布施波罗蜜为研究中心,其理由有三:其一,是因为六度相摄理论的形成,对于以任何一度为中心而言都是一致的,故择一代表说明,免其繁复:其二,是因为龙树的六度相摄理论的开展,是以布施波罗蜜为主例诠释,从善巧方便、回向菩提到次第相生的系统是一贯的:其三,是为了避免独尊般若波罗蜜的殊胜,而忽略六度各自平等互摄相生的理论特质,所以,本文仅从《大智度论·六度相摄品》为研究范围与素材,以布施波罗蜜为中心来探讨龙树的六度相摄观。
二、从《大智度论》的基本立场看龙树六度相摄
观的形成结构及背景因素
所谓二八度”,是指六波罗蜜而言。“波罗蜜”的梵语是Paramita,又作波罗蜜多、播罗弥多,义译作“到彼岸一、“度无极”、“事究竟”,或单作“度”,是菩萨为成佛所修的大行。在《大智度论》卷十二中说:
若能直进不退,成办佛道,名到彼岸。复次,于事成办,亦名到彼岸。天竺俗法,凡造事成办,皆言到彼岸。
至于龙树的《大智度论》,一般简称为“智论”,是龙树对《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释论,虽然近代学者如比利时的Lamotte、日本的干泻龙祥、平川彰和加藤纯章,对于《大智度论》的作者是龙树的传统说法,对此定论予以否定,或以修正。其中,否定此项说法的如Lamotte,认为此论并非龙树所作,而系某一在西北印度说一切有部而转学大乘之学者所造。修正的意见如干泻龙祥,他认为此论仍为龙树所作,但是认为鸠摩罗什在汉译的过程中已有增修。至于加藤纯章甚至以为:此论作者非但不是龙树,很可能作者来过西域,在中国完成,罗什也参与这项着作。对于以上论点的辨析讨论,印顺导师在其大作:《大智度论之作者及其翻译》书中,已有详实的推证,本文限于篇幅与重点,笔者暂且延用古说,对于《大智度论》的作者及翻译,在此存而不论。但是,由于对《大智度论》作者的争议,正好触及《大智度论》对佛法的根本立场,及其与阿毗昙之间关联的问题。至于龙树的生平,与译者鸠摩罗什二二四四——四一三年),笔者在此就避而不谈,仅就《大智度论》的根本立场,开始推论其与六度相摄的形成结构与背景因素。
首先我们看印顺导师对《大智度论》根本立场的分析,他说:诸佛以无量方便力,为种种众生,说种种法门。只要能离戏论,则一切法门,莫不能“知诸法实相”。这是《大智度论》看待一切佛法的根本立场。
接着,印顺导师引用了《大智度论》卷十八的原文,进一步诠释了论典的根本立场,原文是:
若人人此三门(焜勒门,阿吡昙门,空门),则知佛法义不相违背。能知是事,即是般若波罗蜜力,于一切法无所里碍。若不得般若波罗蜜,入阿昆昙门,则堕有中:若入空门,则堕无中:若入焜勒门则堕有无中。
因此,部派佛教的三门,都是依于佛说而开展的,只是思想方法不同,“不得般若波罗蜜法”,于是陷于相对立场而互不相容的状态。反之,若“得般若波罗蜜法”,亦即通达缘起即空即假名的中道,则部派异义,都有其相对真实性,于一切法门,自能通达无碍。本着这样的立场,《大智度论》出入诸家而抉择深义,其中所涉及的,不只是说一切有部的阿吡昙,还包括当时全印度各学派的一切法门。
其中,《大智度论》的基本立场里,牵涉到阿吡昙(abhidharma)的思想背景关联,因为阿吡昙论究的主题,包括自性、共相、相摄、相应、因缘(说一切有部后来又增加“果”与“成就一等),通称“论藏”,而实为论的一类。因此,《大智度论》的“相摄”法义,是出自于阿吡昙门的思相启发,也是重要的背景因素。不仅如此, 《大智度论》的六波罗蜜说法,龙树又采取了分别说部中的“法藏部”(Dharmagupta^h!)的分类法,龙树在《大毗婆沙论》卷一七八中说:
外国师说:有六波罗蜜多,谓于前四加忍、静虑。迦湿弥罗国诸论师言:后二波罗蜜多即前四所摄:谓忍摄在戒
中,静虑摄在般若。
所以,《大智度论》很明显的是采取了外国师的看法,其实这也是一般大乘经所通用的。其中,“外国师”在名称上看来,是迦湿弥罗以外的外国师,事实上外国师是泛称古代厨宾区的佛教,在部派佛教中,即是流行于厨宾的法藏部。
此外,部派佛教的“论师”将佛陀应机设敦的经法,予以分别、抉择及整理,由此推论求其“自相”、“共相”、“相应一、“相摄”、“因缘”等,意即将佛法安顿于具有普遍性、条理的及系统的客观基础上,而发展成思辩繁密的学问。从此项线索,再看六度的相摄,龙树在《大智度论》中所采取的进路,则是以发扬原始般若圣典的空义,将其具体生活化,诚如游祥洲先生所说:
在空义的宏传史上,我们决不能忽略龙树菩萨的卓越贡
献。空义经过原始般若圣典的广泛发挥之后,显示了丰富的实践性内涵。菩萨以六波罗蜜为首的利他广大行,因空义而提升;空义亦因六波罗蜜而具体生活化。龙树菩萨一方面积极发扬原始般若圣典所开发的空义,因此而有《大智度论》的着作。
从空义的提升到六波罗蜜的生活实践,确实是《大智度论》里(六度相摄品)的重要内涵,也就是从诸法毕竟空的立场,转生成济度众生的善巧方便。其中,又牵涉到《大智度论》对于“空”的论证之背景因素。因为,《大智度论》提出了三种空:一、分破空,二、观空,三、十八空。“分破空”,即天台宗所说的析法空:“观空”,说外境是可以随观心而转的:“十八空:athadas吁sun—yatah)是说一切法本来自性空,也就是出离二边戏论的中道,是大乘空的精义。《大智度论》含容的统摄这三种空,偶尔也以前二空为方便,但究极的离戏论的中道,是十八空——本无自性空。
此外,所谓的“相摄”,是否包括“相生”呢
在《大智度论》中的六度相生,包括同度相生与异度相生。所谓的“同度相生”,是指同一种波罗蜜从下等的浅境,提升或深化为上等的深境,此由浅而深的相辅相生,谓之“同度相生÷,至于“异度相生”,则是指由一波罗蜜生出另一波罗蜜,如布施生持戒,布施生忍辱等。因此,若从(六度相摄品)的内容看来,“相生一是“相摄”法的一种,亦可视为前方便的一种,属于“因缘续行的次第相生”,或是属于“因缘果报的相续善法”,下文皆有分析。
再者,“相摄”的哲学意义,是相对于“限碍一义的。因此,笔者依《大智度论·六度相摄晶》中龙树的六度相摄观之形成结构,整理出四个要点如下:
一、确立诸法实相毕竟空为相摄哲学的主体,亦为共通的本
质。然后为济度众生而开展出无量的善巧方便。此项为
六度相摄的理论基础与动力根源。
二、从有为法因缘果报的相续善法,由于善法同源,然后再
回向归于菩提,此为六度相摄的基本型式与趋入方法。
三、从先行布施波罗蜜到因缘续行的次第相生,是属于异度
相生而相摄的情况,此属于六度相摄的实践进路。
四、从一念行六波罗蜜到了无自性的一心相摄,此为龙树共
相论所发展出来的思想,于此总归万法,成为六度相摄
返本还原与回归心性的究竟。
以上四项论证观点,下文将引原文并作深入分析。
三、论龙树六度相摄观的内涵与意义
原来六度相摄有三十种基本型式,但是前文已述及本文采取以布施波罗蜜为中心,以《大智度论·六度相摄晶》为研究范围,故探求其思想内涵与哲学意义,兹列出简表如后,辅助下列四节说明:
因此,龙树的六度相摄观有哲学主体、动力根源,以及三种相摄的基本架构:一是同质相摄:二是异质相摄:三是一念具摄。本章即以此四个子题,分别论证之。
(一)、从诸法实相毕竟空到济度众生的善巧方便
从《大智度论》的基本立场来看六度相摄的哲学主体,是极为重要的论证根据。在《大智度论》卷八十中的经文是:“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住檀波罗蜜取L罗波罗蜜
……”在此经文中…
《从《大智度论·六度相摄品》论龙树的六度相摄观——以布施波罗蜜为中心的探讨(黄连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