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迦叶与中国佛教(李富华)

  大迦叶与中国佛教

  李富华

  一、大迦叶在佛教史上崇高的地位

  大迦叶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大弟子,“以头陀第一”闻世。然而,大迦叶在佛教史上不可替代的崇高的地位以及对中国佛教的影响却没有像观音、普贤、文殊等四大菩萨那样引起人们的注意,以致关于大迦叶的论述极为少见。

  实际上,早在佛陀时代,佛祖就一再教导弟子们向大迦叶学习,并明确指出,大迦叶虽是他的弟子,但其“殊胜广大功德”是"同已所得”,故要大迦叶为诸比丘"说法教诫教授”。这是因为"以是正法因缘以慈心,悲心、哀愍心、欲令正法久住心而为人说法,是名清净说法,唯大迦叶比丘有如是清净心为人说法,以如来正法律乃至令法久住心而为人说法。是故诸比丘当如是学,如是说法。”(《杂阿含经》卷41)。

  就是说大迦叶具有佛一样的“慈心,悲心、哀愍心”,以及使正法久住世间之心。这种一心为绕益众生而于一切“不着、不缚、不染”的清净之心,使他最有资格宣说佛的正法,弘传佛的正法。也正是因为如此的原因,当佛祖释迦将涅槃归天之际,在众多弟子中,"神通第一,不可胜计”,但佛却一再嘱咐,要传付正法于迦叶及阿难。如《增一阿含经》卷35记载:我今持此法,付授迦叶及阿难比丘。所以然者,吾今年老,以向八十,然如来不久当取灭度。今持法宝,付嘱二人,善念诵持,使不断绝,流布世间。其有遏绝圣人言教者,便为堕边际。是故今日嘱累汝经法,无令脱失。

  为什么一定要传付正法于迦叶、阿难,佛祖释迦告诉迦叶,是因为:"我于天上人中终不见此人能受持此法宝如迦叶阿难之比,然声闻中亦复不出二人上者;过去诸佛亦复有此二人受持经法如今迦叶、阿难比丘之比,极为殊妙”(见《增一阿含经》卷35)。就是说在当今的佛弟子中,以及过去世诸佛中,佛没有发现一个人可以与迦叶、阿难相比。佛祖释迦认为迦叶是最能正确理解和实践佛的正法并最具责任心的弟子,一切其他的"诸佛、头陀行比丘”等,都是"法存则存,法没则没”,而迦叶则能做到在佛灭度之后,仍坚持正法,直到"弥勒佛出世,然后取灭度”;而阿难则是佛弟子中最聪慧者,他可以做到"如来未发语便解,如来不复语是皆悉知之”,即听如来说法,还没有解说,阿难便理解了;如来说法一次,他便全部记住了。如此聪明的阿难自然也是堪任付法者的人选了。

  大迦叶毫无疑问是佛弟子中,能遵从佛的教导,实践佛的教法的典范。据《佛本行集经》记载,大迦叶出生于大迦叶种姓,出家后,游行乞食于摩伽陀国的"摩伽驼聚落至那荼陀村王舍大城其间”,后于多子树(又记为多子塔)下见到佛祖释迦,在佛德智的感悟下,礼佛为弟子,如《佛本行集经》卷46"大迦叶因缘品"的偈语所云:

  彼见佛在多子树,犹如金像光显赫。

  其心内发一切智,合掌欢喜向世尊。

  于彼林处礼佛足,合掌尊前作是言。

  唯愿世尊为我师,犹如暗处燃灯照。

  师从佛祖释迦后,大迦叶在佛的教导下,严格遵从佛的教导,行头驼行,修行四禅八定,获得了与佛相等的智慧和道行,亦如《佛本行集经》卷46记载:

  我于尔时,诸漏尽已,于无漏中心得解脱慧,得解脱于现法中,神通自在,证安乐行,唱如是言:生死已断,梵行成就,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是摩诃迦叶比丘亦复如是,诸漏尽已乃至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大迦叶由于获得佛那样的道行,已了断了生死等一切烦恼,故安贫乐道。他在远离闹市的简陋的小道场中修行;每天在聚落中不管贫富依次挨家乞食,一日一食以维持生命;他穿着世人遗弃的破烂衣服,不以为耻,而"快乐无比",所谓"诸比丘中少欲知足,头驼第一,摩诃迦叶比丘是也"(《佛本行集经》卷46)。大迦叶如此的道行,曾使"是时诸人民见己,叹未曾有,无数百千众生诸尘垢尽,得法眼净;或复有众生见迦叶身已,此名为最初之会九十六亿人皆得阿罗汉"。正因为大迦叶如此的修为,在他去世后,曾得到弥勒佛"种种香华供养","所以然者,诸佛世尊有恭敬心于正法故"。(《增一阿含经》卷44)就是说,大迦叶的道行和修为完全体现了佛的正法;他的个人的人格力量在佛的众多弟子中,包括那些已经可以称佛的人中,已经起到了表帅的作用,是他们学习的除佛祖以外的一面旗帜,故受到普遍的敬仰。

  讲到这里,使我们联想到中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和他的大弟子颜回。佛经中描写的大迦叶与《论语》中描述的颜回是何其相似!如《论语》云:"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又云:"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论语》中的这两段话指出,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中,孔子认为最好学的是颜回,但颜回英年早逝;颜回死后,孔子就再也没有听说过好学的人。颜回修养很高,他从来都是从自身反省,不迁怒于他人,也从不犯第二次错误。"仁"是孔子一生学说的核心,是孔子认为的作为人的最高的道德观念和品质。仁包括忠君孝亲的思想,包括"恭、宽、信、敏、惠"这些优良的品质,是孔子主张的人的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而真正体悟仁道、实践仁道并具有这种道德修养最高境界的人在孔门弟子中只有颜回。颜回可以长期在行为上不违背仁道,而其他人只能在短期内做到。由此可知,在孔子的弟子中颜回是最受孔子认可且备加称赞的学生。正因为颜回在仁道的修养上达到了极高的境界,所以他也如同大迦叶一样做到了安贫乐道,如孔子称赞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过着其他人不堪忍受的生活,就如同大迦叶的头陀行,却如同大迦叶一样"快乐无比",他们都是自己老师学说的最忠诚的传持者和实践者。

  总之,佛经中的记载充分表明了大迦叶在佛弟子中传持佛的正法的不可取代的地位,以及以榜样的人格力量所造就的崇高的威望。

  二、大迦叶与中国佛教

  大迦叶是印度佛教史上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可以肯定他没有到过中国,本不应该与中国佛教发生关系,但事实上,他对中国佛教产生过十分巨大的影响,本文可以举出三个方面的事实加以阐述,即:

  1.大迦叶是鸡足山佛教信仰的偶像,鸡足山佛教的兴起与发展仰赖大迦叶的声望。

  2.大迦叶是结集佛说正法的组织者,三藏典籍得以存世流传,其首功不可磨灭。

  3.大迦叶是中国禅宗的西天始祖,其精神是中国禅宗思想萌生的源头。

  1.中国云南大理宾川县鸡足山被中国佛教界奉为大迦叶之道场,这是从佛经中一个神话般的记载演变而来,其情况就如同四大名山是四大菩萨的道场一样。它们并不是真实的佛教历史,但却反映了印度佛教如何中国化的历史变迁。

  《增一阿含经》卷44有如下的这样一段经文:

  尔时世尊告阿难曰:将来久远,于此国界当有城郭名曰鸡头,东西十二由旬 ,南北七由旬,土地丰熟,人民炽盛,街巷成行。......尔时,弥勒在家,未经几时便当出家学道。尔时,去鸡头城不远,有道树名曰龙华,高一由旬,广五百步。时弥勒菩萨坐彼树下,成无上道果。当其夜半,弥勒出家,即其夜成无上道。时三千刹土,六变振动,地神各各相告曰:今弥勒已成佛。转至闻四天王宫。弥勒已成佛道,转转闻彻三十三天。......尔时,弥勒当说三乘之教,如我今日弟子之中大迦叶者,行十二头陀,过去诸佛所善修梵行,此人常佐弥勒劝化人民。尔时,迦叶去如来不远,结加跌坐,正身正意,系念在前。尔时世尊告迦叶曰:......迦叶亦不应般涅槃,要须弥勒出现世间。所以然者,弥勒所化弟子,尽释迦文佛弟子,由我遗化,得尽有漏。摩竭国界毗提村中,大迦叶于彼山中住。又弥勒如来将无数千人众,前后围绕,往至此山中,遂蒙佛恩,诸鬼神当与开门,使得见迦叶禅窟。是时,弥勒伸右手指示迦叶,告诸人民:过去久远,释迦文佛弟子名曰迦叶,今日现在头陀苦行最为第一。是时诸人民见已,叹未曾有。

  《增一阿含经》的这段经文记述了如下这样一些内容:

  (1)在久远未来有一国界,此国界有一城名鸡头城。在鸡头城附近的龙华树下,弥勒成就了佛那样的无上道果,并将在释迦佛灭度后,接替佛继续教化众生。

  (2)佛对大迦叶说,要他等到弥勒佛出现世间才能般涅槃,其原因就是要他协助弥勒继续教化佛的弟子,以承继佛的事业。

  (3)当弥勒现世成佛之后,带领"无数千人众"来到迦叶所住的山中,受佛恩威感化的鬼神打开了山门,大众见到了迦叶修行的"迦叶禅窟"。此时弥勒对众人说:这就是佛的弟子,"头陀苦行最为第一"的迦叶。

  这一段经文将鸡头城、大迦叶等待弥勒现世后方才涅槃及迦叶禅窟三件事联系在一起,已经向我们展示了迦叶道场信仰的一幅美妙图画。我个人认为佛经中这一神话般的记载,就是鸡足山迦叶道场信仰的唯一的经典根据,因为在佛经中我们找不到与此信仰有关的其他更直接的记载。就如同六十卷本《华严经》关于清凉山与文殊菩萨道场的记载,演变为山西五台山是文殊道场的信仰一样,在这里,鸡头城演变为云南大理的鸡足山,鸡足山从而成为大迦叶的道场。中国佛教的这种发展和演变发生在什么时代,比较确切的记载指出,至迟在唐朝的中叶鸡足山作为大迦叶的道场的信仰就已经形成。这一记载就是唐朝人智炬所撰的《宝林传》。《宝林传》这部见载于《金藏》,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才发现于山西赵城广胜寺的禅宗史书,十分明确地记载了大迦叶与鸡足山的关系。此书卷1载:

  尔时,迦叶说法化度四十五年,复应思惟,既集法竟,一切皆通,宣扬传化作大善利,度脱众生不可称计。作是念:我极年迈,身为衰老腐烂之体,甚可…

《大迦叶与中国佛教(李富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