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隋朝时期的佛经翻译▪P4

  ..续本文上一页寺,听其讲《无量寿经》。当时太原王邵任赵郡佐,寓居佛寺,听其讲经,非常敬仰。十四岁时,西入晋阳,且讲且听,尚书敬长瑜、朝秀卢思道、元行恭、刑恕,因为建斋,彦琮为他们讲《大智度论》,他们叹所未闻。

  彦琮于齐后延入宣德殿讲《仁王经》,国统僧都对他很尊敬,二百位名人赶来听讲。帝亲临御筵,文武官员都来服侍,皇太后等同升法会,敕侍中高元海抚彦琮升座,接侍上下。十六岁时父逝,厌辞名望,注重读书,与右仆射杨休之文林馆诸贤交往甚密。受具足戒后,专习律藏,北周武帝灭佛之际,被逼易服。外假俗衣,内持法服,更名彦琮。

  彦琮二十三岁时宣帝在位,很受赏识,授礼部等俗官,皆未接受。与朝士王邵、幸德元、隆开明、唐怡等,情同琴瑟,号为文外玄友。大象二年(580)佛法稍兴,彦琮为诸贤讲释般若。隋开皇元年(581)正月,当时彦琮已经二十五岁了,与沙门昙延等,同举奏度,方蒙落发。当年二月十三日,隋文帝受禅,即临讲筵,听讲的僧俗人士,数以万计。延琮与陆彦师、薛道衡、刘善经、孙万寿等一代文宗,着内典文会集,并为沙门撰唱导法,改正旧体,繁简相半,被后人传习。

  彦琮于开皇三年(583)二十七岁时,奉敕辨《老子化胡经》,着《辨教论》,说明道教的邪恶有二十五条。隋炀帝延请彦琮住内堂,讲《金光明经》、《胜鬘经》、《般若经》等,彦琮为此撰写文疏。后住大兴国寺,隋炀帝常去请教,又遣肖懿、诸葛颖等参问。

  隋文帝开皇十二年(592)三十六岁时,彦琮被召入京,住大兴善寺,掌管翻译。隋文帝盛弘三宝,每设大斋,皆陈忏悔,帝亲执香炉,彦琮为之宣导。隋炀帝为晋王时,于京师造日严寺,请彦琮住持。从此以后,朝贵明哲常来拜访。彦琮经常诵读梵文原文的《大品般若经》、《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楞伽经》、《摄大乘论》、《十地经论》等。

  隋文帝杨坚仁寿初年(601)彦琮四十五岁时,奉敕送舍利于荆州开义寺。仁寿二年(602)敕撰《众经目录》,又称为《隋众经录》、《隋仁寿年内典录》、《仁寿录》、《内典录》、《彦琮录》等,卷首题“隋翻经沙门及学士等撰”,说明这部经录是集体创作,彦琮起主导作用。序言详细说明如下:“佛法东行,年代久远。梵经西至,流布渐多。旧来正典,并由翻出。近遭乱世,颇失原起。前写后译,质文不同。一经数本,增减亦异。致使凡人得容妄造,或私探要事,更立别名。或辄构余辞,仍取真号。或论作经称,疏为论目。大小交杂,是非共混,流滥不归,因循未定。将恐陵迟圣说,动坏信心,义缺绍隆,理乘付嘱。皇帝深崇三宝,洞明上乘。降敕有司,请兴善寺大德与翻经沙门及学士等,披检法藏,详定经录。随类区辨,总为五分:单本第一,重翻第二,别生第三,贤圣集撰第四,疑伪第五。别生、疑伪不须抄写,已外三分入藏见录,至如法宝集之流净住子之类,还同略抄,例如别生。自余高僧传等,词参文史,体非淳正,事非可寻,义无在录。勘古目犹有缺本,昔海内未平,诸处遗落。今天下既一,请皆访取。所愿仁寿长延,法门具足,群生有幸,方益无穷,显之于左。” 11 由此可见,本经录共分六部分:

  (一)单本。原来一本,更无别翻。共三百七十部一千七百八十六卷,其中大乘经单本一百五十九部五百五十八卷,大乘律单本一十四部三十卷,大乘论单本四十三本一百一十一卷。小乘经单本一百二部四百一十七卷,小乘律单本二十九部二百六十七卷,小乘论单本二十四部三百四卷。

  (二)重翻。本是一经,或有二重翻者乃至六重翻者。合二百七十七部五百八十三卷,其中大乘经重翻一百七十二部四百一十六卷,大乘律重翻三部三卷,大乘论重翻八部五十二卷。小乘经重翻九十四部一百一十二卷。

  (三)贤圣集撰。贤圣所撰,翻译有原。合三十一部一百六十四卷。

  (四)别生。于大部内抄出别行。合八百一十部一千二百八十八卷,其中大乘别生一百二十一部一百三十八卷,大乘别生抄一百一十七部一百三十七卷。大乘出别生三百五十二部三百五十二卷,小乘别生抄二百一十三部三百二十六卷。别集抄七部三百三十四卷。

  (五)疑伪。名虽似正,义涉人造。合二百九部四百九十一卷。

  (六)缺本。旧录有目,而无经本,合三百七十部六百十卷。

  彦琮当年还撰有《西域传》、《沙门名义论别集》。此据《续高僧传》卷二本传。唐道宣着《大唐内典录》卷五称,彦琮写过六本书,没有列出这两本书。所列六部着作如下:《达摩笈多传》四卷、《通极论》、《辨教论》、《辨正论》、《通学论》、《善财童子诸知识录》、《新译经序合》。《内典录》还简介几部着作的内容:“《通极》者,破世诸儒不信因果,执于教迹,好生异端,此论所宗佛理为极。《辨教》者,明释教宣真,论教弘俗。论老子教不异俗儒,《灵宝》等经则非儒摄。《通学》者,劝诱世人遍师孔释,令知内外,备识俗真。《善知识》者,是大因缘登圣越凡,不因知识无由达到。此劝于人广结知友,若善财焉。” 12 彦琮的着作皆佚,《新译经序合》,顾名思义,应是彦琮所写经序的合编。彦琮二十七时就参预译经,那连提黎耶舍、毗尼多流支、阇那崛多等人的译笈皆由彦琮作序,所以彦琮本传称:“凡所新译诸经,及见讲解大智释论等,并为之序引。” 13 《续高僧传》卷二本传称“凡前后译经合二十三部一百许卷,制序述事,备于经首。”在译场中,彦琮只是助译,从未担任主译。说明他助译的佛经有这么多,他参预翻译的佛经,皆由他作序。

  除译经写序之外,彦琮还将《舍利瑞图经》、《国家祥瑞录》译为梵文,赠诸西域。这说明彦琮的梵文水平可以与唐玄奘并肩比美,在中国佛教史上,由汉译梵者只有这两个人。

  仁寿末年(604),彦琮奉敕送舍利于复州方乐寺,后更名龙篕寺,大业二年(606),彦琮奉敕居住于上林园翻经馆,奉敕编撰所获梵本佛经目录,所获佛经共五百六十四夹一千三百五十余部。大业六年(610)七月二十四日卒于翻经馆,世寿五十四岁,归葬家乡柏人。

  彦琮长期参预译经,深感“此土群师皆宗鸟迹,至于音字沽训罕得相符。”(《续高僧传》卷二本传,以下引文皆同)这说明翻译佛经只能翻出原文大概意思,与原文完全相符根本不可能,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已经说明译经之难,彦琮感到这样讲太粗疏,于是着《辨正论》一文,这是中国佛教史上专门论述佛经翻译的论文,可惜已佚,《续高僧传》卷二本传转述了本文的基本内容,但有删节,因为特别申明“文多不载”。从本传转述的内容看,《辨正论》的内容主要有:(一)、直接研习梵文原典;(二)、梵文原典的要例;(三)译师应具八备。

  彦琮认为佛在世时所说最可靠,称为“一味园音”。佛涅槃后,其弟子结集师说,可靠性无法与佛在世时相比了,故称“一味初损”。佛经由梵文译成汉文,可靠性就更差了。他认为念汉译佛经,如同鹦鹉学舌,邯郸学步。当他讲到“一味初损”的佛弟子佛教时,提到“水鹄之颂”,这是《付法藏因缘传》讲的一个故事。阿难听到有位比丘诵法句偈:

  若人生百岁,

  不见水老鹤。

  不如生一日,

  而得了解之。

  阿难认为这位比丘错了,应说:

  若人生百岁,

  不解生灭法。

  不如生一日,

  而得了解之。

  这位比丘把此事告诉他的老师,他的老师说:“阿难老朽,言多错谬,不可信矣。”阿难是佛的大弟子,号称“多闻第一”,佛经都由他回忆背诵。他在世时,人们就对他产生怀疑,说他“言多错谬”。

  为什么说汉译佛经最不可信呢?因为汉译佛经与译师的观点爱好密不可分,不可能把原典内容圆满表达出来,《辩正论》具体说明如下:“佛教初传,方音勘会,以斯译彼,仍恐难明。”汉译佛经很难把原意表达清楚。又说:“汉纵守本,犹敢遥议。魏虽在者,终欲悬讨。或繁或简,理容未适,时野时华,例颇不定。晋宋尚于谈说,争坏其淳,秦梁重于文才,尤从其质,非无四五高德,缉之以道,八九大经,录之以正。自兹以后,迭相祖述,旧典成法,且可宪章,展转同见,因循共写,莫问是非。谁穷始末?僧鬘惟对面之物,乃作华鬘。安禅本合掌之名,例为禅定。如斯等类,固亦众矣。留支洛邑,义少加新,真谛陈时,语多饰异。若命梵饰独断,则微言罕革。笔人参制,则余辞必混。” 14 汉魏译经繁、简、野、华不定,秦梁时期有的重视文才,有的重视质朴。晋宋时注重口语化。主译大师各有偏好,如留支“义可加新”,真谛则是“语多饰异”。很多主译大师是外国人,他们的汉语水平有限,只好由“笔受”相助,这就造成“余辞必混”。译经程序越多,译本走样越远。所以汉译佛经往往出现错误,如将僧鬘译成华鬘,将安禅译成禅定。此类错误不是个别的,而是很多。

  基于这种认识,他主张学习佛法,必须首先学习梵文,阅读梵文原典。他本人身体力行,“晚以所诵梵经四千余偈,十三万言,七日一遍,用为常业。”

  彦琮认为直接阅读梵本佛经,好处很多,可以省翻译之劳,有利于理解佛教义理,读汉译佛典很难理解的地方,阅读梵文原典,很容易理解,这就是《辨正论》所说的“解便无滞”。彦琮认为学梵文并不难,甚至于比学汉语还容易。下数年功夫,顺利阅读梵文原典不成问题。即使难,也应当学,更何况不难?彦琮还对忽视梵文原典的行为进行有力的鞭鞑:“崇佛为主,羞讨佛学之源,绍释为宗,耻寻释语之趣,空覩经叶,弗兴敬仰,总见梵僧,例生侮慢,退本追求,叹可笑乎?”

  佛教徒中有出家人,有在家人。广大的在家居士不可能用很长的时间学习梵文,没有能力读梵文原典,所以翻译佛经仍然是必要的。翻译佛经,必须遵守十条要例:字声一,句韵二,问答三,名义四,经论五,歌颂六,咒功七,品题八,专业九,异本十。《续高僧传》卷二本传列出这十条要例后说明如下:“各悚其相广文如论。”说明《辨正论》对这十条进行过详细解释,可惜已佚。我们对此十条,难以理解详情。

  彦琮认为译经师应具备八个条件,这就是“八备”。《辨正论》指出:“经不容易,理籍名贤,常思品藻,终渐水镜,兼而取之,所备者八: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其备一也;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其备二也;筌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若闇滞,其备三也;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其备四也;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其备五也;沈于道术,淡于名利,不欲高衔,其备六也;要识梵音,乃闲正译,不坠彼学,其备七也;薄阅苍雅,粗谙篆隶,不昧此文,七备八也。八者备矣,方是得人。”

  第一、二、五、六备,是对译经师的道德品质要求。译经师必须虔诚信仰佛教,热爱佛法,立志普渡众生,不怕时间久远,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严守戒律,免受讥嫌。专心治学,淡泊名利,不可炫耀。

  第三、四、七、八备是对译经师的学术要求。要通晓经、律、论三藏和大小乘的佛教义理,无处不晓,毫无滞碍。除懂佛典以外,还要懂其他典籍。要善于文辞典故,以免译文粗鲁拙劣。要精通梵文,熟练掌握翻译技巧,不拘泥于梵文句式。还要阅读《苍颉》、《尔雅》等语言文学工具书,熟练掌握篆书、隶书等字体和汉语表达方式。

  只有具备这八个条件的人,才有资格作译经师。由此可见,彦琮对译经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只有译经师具备这八个条件,才能保证译经质量。

  彦琮的译经理论,直至今天,仍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注释:

  1 《大正藏》卷五十五,第五五〇页

  2 同上

  3 《大正藏》卷五十五,第五四八页

  4 《大正藏》卷九,第一页

  5 《大正藏》卷五十五,第五四九页

  6 《大正藏》卷五十五,第一二五页

  7 《大正藏》卷五十五,第六七二页

  8 《大正藏》卷四九,第一〇六页

  9 《大正藏》卷五十五,第五五一页

  10 《大正藏》卷四十九,第一〇六页

  11 《大正藏》卷五十五,第一五〇页

  12 《大正藏》卷五十五,第二七八———二七九页

  13 上海古籍出版社:《高僧传合集》第一一八页

  14 上海古籍出版社:《高僧传合集》第一一九页

  

《隋朝时期的佛经翻译》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