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卷,宋施护译;十四、《诸佛经》一卷,宋施护译;十五、《大乘大方广佛经》一卷,宋施护等译;十六、《佛名经》三十卷,朝代不详;十七、《十方千五百佛名》一卷,朝代不详,失译;十八、《五千五百佛名神咒除障灭罪经》八卷,隋阇那崛多译;十九、《不思议功德诸佛所护念经》二卷,曹魏失译;二十、《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一卷,梁失译;二十一、《现在贤劫千佛名经》一卷,梁失译;二十二、《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一卷,梁失译。
《出三藏记集》卷四《新集续撰失译杂经录》所载《诸佛经名》二卷、《三千佛名经》一卷、《五十三佛名经》一卷、《南方佛名经》一卷等,亦属此类。法经等撰《众经目录》卷二《众经别生》所列《佛名经》一卷、《贤劫千佛名经》一卷、《佛名经》三卷、《诸经佛名》二卷、《十方佛名经》一部二卷、《三世三千佛名》一卷、《三千佛名》一卷、《十方佛名功德经》一卷、《现在十方佛名》一卷、《千五百佛名》一卷、《千佛名》一卷、《现在千佛名》、《过去千佛名》一卷、《当来星宿千佛名》一卷、《南方佛名经》一卷、《贤劫五百佛名经》一卷、《五百七十佛名》一卷、《百七十佛名》一卷、《同号佛名》一卷等。《众经目录》卷二列出上述诸经后,说明如下:“《右二十一经》是诸经所出,既未见经本,且附斯录。” 6 笔者只是列出有关的经,并未将二十一部经一一列出。“既未见经本”,说明这些经是伪经。十六《佛名经》三十卷,相当于《开元释教录》卷十八《伪妄乱真录》中所列的十六卷本《佛名经》,这部经是依据十二卷本《佛名经》,合糅《大唐内典录》卷九《历代众经举要转读录》所载有关经典而成。《开元释教录》称之为伪经,唐代俗称为“马头罗刹佛名”,因为该经述说礼三宝后就要忏悔,然后即引马头罗刹伪经。《开元释教录》卷十八批评说:“乃以凡俗鄙语杂于圣言、经言,抄前着后,抄后着前,前后着中,中着前后,此正当也。寻其所集。之者,全是庸愚。” 7
《开元释教录》卷七在《百佛名经》后,注明“第二出”,不知“第一出”是哪一部经。疑误。
(六)《力庄严三昧经》三卷,译于开皇五年(585)十月,费长房笔受。
(七)《莲华面经》二卷,译于开皇四年(584)三月,沙门慧献笔受。
(八)《坚固女经》一卷,亦称《牢固女经》一卷,译于开皇二年(582)十二月,沙门慧献笔受。
沙门那连提黎耶舍所译八部二十三卷皆存。
外国沙门菩提登(另译菩提灯),在外国翻译《占察善恶业报经》二卷,亦称《地藏菩萨业报经》、《地藏菩萨经》、《大乘实义经》、《渐察经》等,往往略称为《占察经》。上卷说明占察善恶业报的方法,下卷说明大乘实义。此经一向被视为伪经,至唐代《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和《开元释教录》,才被视为真经。
隋费长房《历代三宝纪》卷十二说明如下:“检群录无目,而经首题云菩提登在外国译,似近代出,妄注。” 8 可见,《三宝纪》视《占察经》为伪经。又说明如下,广州有位僧人曾作“塔忏法”,以皮作二枚砧子,一书“善”字,一书“恶”字,令人掷之,得“善”字者,得好运;得“恶”字者,得恶运。又行“自扑法”灭罪,青州有位居士同行此法。开皇十三年(593)有人在广州告状,称上述行为是其妖法,官司推问,那人引证说:“塔忏法”依《占察经》,“自扑法”依诸经所说“五体投地如太山崩”。广州司马郭谊来京向岐州具状奏闻,敕不信《占察经》道理,令内侍郎李元操和郭谊等询问法经等大德,法经等回答说:《占察经》目录无名及译处,“塔忏法”与诸经不符”,不可依行。敕云“诸如此者,不须流行。”
《开元释教录》引证上述内容后,又说:“今谓不然,岂得已管窥而不许有博见之士耶?法门八万乃多途,自非金。所宣何得显斯奥旨?大唐天后天册万岁元年,敕东都佛授记寺沙门明佺等,刊定一切经录以编入正经讫,后诸览者幸无惑矣。” 9 说明《开元释教录》已将《占察经》列为真经。
《历代三宝纪》卷十二关于《占察经》的记载,最后一句话很值得注意:“后有婆罗门来云,天竺见有经。” 10 如果真的如此,《占察经》应该被视为真经。所以,《占察经》是真是伪的问题。至今还是个谜。
沙门达摩笈多(
-619),另译达摩崛多,往往略称为笈多,意译为法藏、法密等。
南印度罗啰国人,此据《开元释教录》卷七,《大唐内典录》和《古今译经图纪》都说他是天竺乌塲国人。属刹帝利种姓,姓弊耶伽罗,有弟四人,身居长子。父母不愿让他出家,但他深爱佛法,决心离俗,二十三岁时于中印度犍拏鸠拔阇城的究牟地僧伽罗磨出家,改名僧密。二十五岁时受具足戒,而师为佛驼笈多(意译觉密),旧拏达多(意译德施),又有一师名普照,通大乘经论并能诵说,乞食维生,常修禅观。笈多受具足戒以后,在此居住三年后,因其师普照被咤迦国所请,笈多随师来到这里。一年后,其师回国,笈多又在此停留四年,住于提婆鼻何啰。见闻甚多,北路商人来到这里,说到中国三宝兴盛,笈多很是向往,与同伴六人东行,经薄佉罗等国,又至渴罗磐陀国停留一年,后至沙勒国,同伴一人返回原地,余者停住王寺,此寺为沙勒王所造。笈多在此居住二年,为其僧众讲《念破论》二千偈,多为世间法。又至龟兹,亦住王寺二年,为其僧众讲《释前论》,龟兹王笃好大乘,本想挽留,笈多心系东夏,不想留住,与一僧为伴来到乌耆国,在阿兰拏寺,讲《通前论》。又经二年至高昌,客游诸寺。其国僧侣多学汉语,虽住二年,无所宣讲。又至伊吾停留一年,迂难避地西南,一路专诵观世音咒语。笈多前行至瓜州,奉帝旨入京城,住于名寺,供养甚厚。于开皇十年(590)抵达长安,同伴或殁或留于途中,此时只剩他一人,住大兴善寺。隋炀帝非常尊重他,于大业二年(606)在洛阳上林园内,为笈多与阇那崛多创设官立译经机构翻经院。仁寿末年,崛多流摈东越,笈多专主传译。在大业初年至大业末年,译经九部四十六卷,沙门彦琮、明则、行炬等笔受。唐武德二年(619)逝于洛阳,世寿不详,沙门彦琮为之立传。译笈如下:
(一)《大方等善住意天子所问经》四卷,第七译,前六译如下:第一译、《如幻三昧经》二卷,后汉安世高译,佚;第二译、《如幻三昧经》二卷,西晋竺法护译,存;第三译、《如幻三昧经》二卷,东晋祗多密译,佚;第四译、《如幻三昧经》二卷,前凉支施仑译,佚。第五译、《圣善住意天子所向经》三卷,元魏般若流支译,存;第六译、《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四卷,隋阇那崛多译,佚。笈多译本勘同《宝积部》第三十六会,存。
(二)《大方等大集菩萨念佛三昧经》十卷,第二译,第一译是刘宋功德直和玄畅共译的《菩萨念佛三昧经》六卷。二译皆存。
(三)《缘生初胜分法本经》二卷,始译于大业十二年(616)十月,完成于大业十三年(617)九月。初出,与唐译《分别缘起经》为同本异译,也可以称为《缘生经》。
(四)《药师如来本愿经》一卷,译于大业十一年(615)十二月八月,翻译地点在翻译馆,沙门行炬制序。本经全称《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往往略称为《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药师本愿功德经》、《药师本愿经》等,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共有五个汉译本:一、东晋帛尸梨蜜多罗译本(317-322),二、刘宋慧简译本(457),三、隋达摩笈多译本(615),四、唐代玄奘译本(650),五、唐代义净译本(707)。流行本是玄奘译本。由此可见,达摩笈多译本为第三译,《开元释教录》卷七称“第二出”,误。
(五)《金刚般若论》二卷,或三卷,无着造。另有世亲造北魏菩提流支译无着《金刚般若经论颂》的释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三卷,可能是二者混淆的误传。
(六)《菩提资粮论》六卷,龙树菩萨造本颂,自在造释。
(七)《摄大乘论释论》十卷,世亲造,第二出,与真谛译本为同本异译。
(八)《缘生论》一卷,与唐不空译《大乘缘生论》为同本异译,内容是解释十二缘起。译于大业十二年(616),圣者乌多罗造。
(九)《起世因本经》十卷,亦称为《起世经》。第六出,前五译如下:第一译、《楼炭经》六卷,西晋竺法护译,佚;第二译、《大楼炭经》六卷,西晋法立共法炬译,存;第三译、《楼炭经》八卷,西晋释法炬译,佚;第四译、《长阿含经》之三十《世纪经》,姚秦佛陀耶舍译,存;第五译、《起世经》十卷,隋阇那崛多译,存。
释宝贵,大兴善寺僧,北周道安的弟子,博通群典,尤精律学,生卒年及本籍不详。晋僧支敏度曾将《楞严三昧经》的支娄迦谶、支谦、竺叔兰、竺法护四家译本“会集”为八卷本,取诸家精义,删同补缺。又将《维摩经》的支谦、竺法护、竺叔兰三家译本会集为五卷本。宝贵仿照此举,开皇十七年(597),将《金光明经》的昙无谶译四卷本、耶舍崛多译五卷本、真谛译七卷本及隋阇那崛多补译的《银主陀罗尼》、《嘱累》二品会集为八卷二十四品,谨呈隋文帝,帝为之作序。
三、彦琮的译经理论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彦琮(557-610),他精通梵文,但没有作过主译人员,只任助译,写过大量经序,在译经理论方面提出过独到见解。
彦琮,俗姓李,赵郡(今河北省邢台市)柏人(《大唐内典录》作“仁”)人,世号衣冠,门称甲族。少年时代就很聪明,幼投信都僧边法师,法师让他读《须大拏经》近七十言,一天就读完了。又让他读《大方等经》,数天又读完了,僧边法师感到惊异。
彦琮于十岁出家,改名道江,听讲《十地经论》。十二岁时在嵍山诵《妙法莲华经》。后游邺下,返乡…
《隋朝时期的佛经翻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