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隋朝时期的佛经翻译▪P2

  ..续本文上一页当月完成,僧琨等笔受,彦琮制序,全称《十二佛名神咒校量功德灭罪经》。若能至心称念东方二佛及四方、四维、上下十二佛名号及其功德,并持经中陀罗尼,则可灭罪净业障,得种种功德。

  (二十二)《一向出生菩萨经》一卷,始译于开皇五年(583)十一月,完成于当年十二月,沙门僧昙等笔受,彦琮制序。与《无量门微密持经》等五经为同本异译。《开元录》称“第十译”,误。

  (二十三)《金刚场陀罗尼经》一卷,始译于开皇七年(585)六月,完成于八月,沙门僧琨等笔受,沙门彦琮制序。第二出,初出为元魏佛陀扇多译《金刚上味陀罗尼经》一卷。

  (二十四)《如来方便善巧咒经》一卷,始译于开皇七年(585)正月,完成于二月,沙门僧昙等笔受,沙门彦琮制序。亦称《如来善巧咒经》、《如来方便咒经》。第二出,初出为梁代失译《虚空藏菩萨问七佛陀罗尼经》,异译本还有宋代法天译《圣虚空藏菩萨陀罗尼经》。当佛居住于鸡罗婆山顶时,有一比丘着于邪魅,烦恼不堪。佛应虚空藏菩萨之请,宣讲消除病苦、鬼魅的神咒。

  (二十五)《东方最胜灯王如来经》一卷,题云《东方最胜灯王如来遣二菩萨送咒奉释迦如来助护持世间经》。佛在祗树给孤独园时,大光、无量光二菩萨奉众花国最胜灯王如来之命,到娑婆世界传授安宅陀罗尼咒。佛对阿难说,应当受持供养安宅咒。第四出,前三出如下:一、吴友谦译《持句神咒经》一卷;二东晋昙无兰译《陀邻尼钵经》一卷;三、东晋失译的《陀罗尼章句经》一卷。

  (二十六)《大法炬陀罗尼经》二十卷,始译于开皇二十年(590)四月,完成于开皇十四年(592)六月,沙门道邃等笔受。

  (二十七)《大威德陀罗尼经》二十卷,开皇十五年(593)七月始译,开皇十六年(594)十二月完成,沙门僧琨等笔受。

  (二十八)《五千五百佛名经》八卷,始译于开皇十三年(591)八月,完成于开皇十四年(592)九月,沙门僧昙等笔受。

  (二十九)《观察诸法行经》四卷,始译于开皇十五年(593年)四月二十四日;当年五月二十六日完成。费长房等笔受。

  (三十)《五所有菩萨经》四卷。

  (三十一)《月上女经》二卷。始译于开皇二十一年(591)四月,当年六月完成。学士刘凭笔受,沙门彦琮制序。收入《大正藏》第十四册。月上出生不久,容貌如八岁童女,求婚者甚多,月上宣布七月后选婿。到期后,月上凌空说偈,大家听后而止贪欲。最后转女成男,出家归佛。

  (三十二)《出生菩提心经》一卷,译于开皇十五年(595)十月,刘凭等笔受。

  (三十三)《商主天子所向经》一卷,或称《商主天子经》。始译于开皇十五年(595)八月,完成于当年九月。学士费长房等笔受。

  (三十四)《诸法最上王经》一卷,开皇十五年(595)五月始译,当年七月完成。沙门明芬等笔受。

  据王文颜着《佛典重译经研究与考录》一书,隋阇那崛多译《诸法最上王经》为第四译,第一译、《诸法勇王经》,后汉支娄迦谶译;第二译、《诸法最上王经》,刘宋昙摩密多译; 第三译、《一切法高王经》,元魏般若流支译。四译皆存。

  (三十五)《大乘三聚忏悔经》一卷。

  (三十六)《起世经》十卷,基本内容是叙述世界的组织、状态、起源、成坏等过程。第五译,前四译如下:第一译、《楼炭经》六卷,西晋竺法护译,佚;第二译、《大楼炭经》六卷,西晋法立共法炬译,存;第三译、《楼炭经》八卷,西晋释法炬译,佚;第四译、《长阿含经》之三十《世纪经》,姚秦佛陀耶舍译,存。

  (三十七)《佛本行集经》六十卷,叙述佛从出家到成道的详细过程。始译于开皇七年(587)七月,完成于开皇十一年(591)二月,沙门僧昙、学士费长房、刘凭等笔受,沙门彦琮制序。

  (三十八)《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四卷,译于开皇十五年(595)四月,沙门道邃等笔受。第六译,前五译如下:第一译、《如幻三昧经》二卷,后汉安世高译,佚;第二译、《如幻三昧经》二卷,西晋竺法护译,存;第三译、《如幻三昧经》二卷,东晋祗多密译,佚;第四译、《如幻三昧经》二卷,前凉支施仑译,佚;第五译、《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三卷,元魏般若流支译,存。

  (三十九)《诸佛护念经》十卷,始译于开皇十四年(594)十月,完成于当年十二月,沙门僧昙等笔受。

  《开元释教录》卷七最后说明如下:“右三十九部一百九十二卷,《本行经》上三十七部一百七十八卷见在,《圣善住》下二部一十四卷缺失。” 5

  二、隋朝的其他译师

  优婆塞达摩阇那,意译法智,姓瞿昙氏,元魏时代译经师般若流支的长子,中印度婆罗尼斯国人,属婆罗门种姓。后来中国,逐步适应中国的风俗习惯。父子相承,祖习传译。高齐时曾为昭玄都,齐国毁灭佛法,达摩阇那由僧官转为俗官,曾任洋州洋川郡守。至隋,掌管翻译。达摩阇那通晓梵汉语言,执本自翻,无劳传度。开皇二年(582)三月译《业报差别经》一卷,成都沙门智铉笔受,赵郡沙门彦琮制序。全称《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亦称《分别善恶报应经》。基本内容是佛陀对婆罗门童子首迦讲善恶业报的差别,梵文

  uka,意译鹦鹉,所以本经又有同本异译的《鹦鹉经》等五本;第一译、《佛说兜调经》一卷,西晋失佚;第二译、《鹦鹉经》,东晋僧伽提婆译;第三译《佛说鹦鹉经》一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第四译、《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隋瞿昙法智译; 第五译、《分别善恶报应经》一卷,赵宋天息灾译。五部皆存,第二译是《中阿含》的第一七零经,其余四译皆为单行本。由此可见,达摩阇那译本为第四译,《开元释教录》卷七所说的“第二出”,是不对的。

  沙门毗尼多流支,意译灭喜,北印度鸟苌国人,隋代来中国弘法,隋文帝开皇二年(582)二月译《象头精舍经》一卷。第三出,前两出如下:一、姚秦鸠摩罗什译《文殊师利问菩提经》,又称为《伽耶山顶经》;二,元魏菩提流支译《伽耶山顶经》。唐代还有菩提流支译《大乘伽耶山顶经》。基本内容是说:佛成道后不久,于伽耶山应文殊等之请,讲述种种菩萨之道。

  毗尼多流支又于开皇二年七月译《大乘方广总持经》一卷,第二出,与西晋竺法护译《济诸方等学经》为同本异译。

  毗尼多流支译经的时候,给事李道宝与般若流支的次子昙皮二人传语,长安沙门法纂笔受。

  相传越南佛教灭喜禅派的创始人也称为毗尼多流支(

  -594),这位毗尼多流支为南天竺人,于北周武德建德三年(574)来长安,正值武帝灭佛,遂往邺县参谒禅宗三祖僧璨。后至越南北部交州法云寺弘法,创立灭喜禅派。由此可见,这两个毗尼多流支不是同一个人。

  又传说灭喜禅派创始人毗尼多流支曾于广州制旨寺居住六年,在此翻译《象头精舍经》、《大乘方广总持经》。很有可能是把两个毗尼多流支搞混了。

  那连提黎耶舍,前文作过介绍,隋开皇二年(582)七月,弟子道密等侍送入京,住大兴善寺,当年冬季开始译经,隋文帝对他非常尊敬,供养甚厚,敕昭玄统沙门昙延等三十余人助译。后移住广济寺,因炀帝名广,故改名为弘济寺,后又改名为崇济寺。那连提黎耶舍逝于开皇九年(589)八月二十九日,世寿百岁。彦琮为之立传。

  据《开元释教录》卷七,那连提黎耶舍于隋代译经八部,沙门僧琛、明芬、给事李道宝、学士昙皮等四人轮流度语,慧献、僧琨、费长房等笔受,昭玄统沙门昙延、昭玄都大兴善寺主灵藏等二十余德监护始末,至开皇五年(585)冬完成,沙门彦琮制序。

  那连提黎耶舍所译的八部经如下:

  (一)《大方等大集日藏经》十卷,或十二卷,或十五卷,题云《大乘大方等日藏分经》。始译于开皇四年(584)五月,完成于开皇五年(585)二月,沙门智铉、费长房等笔受。分为十二品,佛于王舍城宣说不净之因缘和舍摩他之观法,并据咒语演说大法。与昙无谶译《大方等大集经日密分》为同本异译,《开元释教录》卷七“当第四出”,误。

  (二)《大云轮请雨经》二卷,译于开皇五年(585)正月,沙门慧献笔受,是《大云经》的第六十四品,第二出,与周世阇那耶舍译《大云请雨经》及隋崛多译《方等请雨经》为同本异译。

  (三)《大庄严法门经》二卷,亦称《文殊师利神通力经》或《胜金色光明德女经》,译于开皇三年(583)正月,沙门智铉笔受。第三译,第一译,《大净法门经》一卷,西晋竺法护译,存;第二译、《上金光首经》一卷,前凉支施仑译,佚。

  (四)《德护长者经》二卷,亦称《尸利崛多长者经》,译于开皇三年(583)六月,沙门僧琨笔受。第四译,第一译、《月光童子经》一卷,西晋竺法护译;第二译、《失利越经》一卷,西晋失译;第三译、《申日儿本经》一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第二译佚,其余三译皆存。

  (五)《百佛名经》一卷,译于开皇二年(582)十二月,沙门慧献笔受。“佛名经类”之一,说明受持读诵诸佛名号并思维赞叹者,现世可灭罪,来世可得无上菩提。类似经典如下:一、《佛名经》十二卷,元魏菩提流支译;二、《贤劫经》七卷,西晋竺法护译;三、《贤劫千佛名经》一卷,东晋竺昙无兰译;四、《八佛名号经》一卷,隋阇那崛多译;五、《八吉祥神咒经》一卷,吴支谦译;六、《八阳神咒经》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七、《八部佛名经》一卷,元魏瞿昙般若流支译;八、《八吉祥经》一卷,梁僧伽婆罗译;九、《十吉祥经》一卷,秦失佚;十、《称扬诸佛功德经》三卷,元魏吉迦夜译;十一、《灭十方冥经》一卷,西晋竺法护译;十二、《受持七佛名号所生功德经》一卷,唐玄奘译;十三、《大乘宝月童子问法经…

《隋朝时期的佛经翻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