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隋朝时期的佛经翻译

  隋朝时期的佛经翻译

  韩廷杰

  隋朝时期的译经总数,各种经录记载很不一致,《开元释教录》卷七记载如下:自文帝开皇元年(581)至恭帝义宁二年(618),共经三帝三十八年,译经师九人,所出经论及传录等共六十四部三百零一卷,其中六十二部二百八十一卷当时见在,二部一十四卷已佚。《历代三宝纪》卷十二记载如下:译师十九人,所译经律论及传等共七十五部四百六十二卷。《大唐内典录》卷十记载如下:译师二十余人,所出经论等九十余部五百一十余卷。《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记载如下:自文帝开皇元年,至恭帝义宁二年,共经三帝三十八年,译师十人,所出经录及传录等,共九十九部三百四十五卷,其中九十七部三百一十一卷见在,二部十四卷缺。《开元录》等把佛教撰集都统计在内,说成是译经总数是不确切的。主要译师是阇那崛多。

  一、阇那崛多于隋的译经事业

  沙门阇那崛多(527-604),意译志德,居北印度犍陀罗国富留沙富逻城,属刹帝利种姓,姓金步,父名跋阇逻婆罗。弟兄五人,崛多最小。幼年时期,承蒙父母同意,入大林伽兰剃度出家,跟随耆那耶舍和尚学习禅定。其阿阇利耶(亲教师)名阇若那跋达罗(智贤),遍通三藏,尤通律学。二十七岁时受具足戒已过三年,师徒结志游方弘法。初有十人同契出境,路途之上,在迦臂施国滞留一年。国王敦请其师,奉为法主,照顾周到。后西行至人烟稀少的厌怛国,又经渴罗磐陀及于阇等国,又达吐谷浑国,渐至鄯州,此时正是西魏后元年。经过三年长途跋涉,同伴三十人,只剩四个。于北周明帝武成初年(559),阇那崛多与其师摩揭陀国三藏法师阇那耶舍等,携经到达长安,住草堂寺。崛多在此再次受具足戒,并渐通汉语。后被诏延入后园,共论佛法。又敕造四天王寺,崛多在此译经。后任益州僧主,住龙渊寺。建德三年(574),武帝禁佛,阇那崛多想回国,路过突厥时,在此居住了一段时间。齐武平六年(575),齐僧宝暹、道邃、智周、僧威、法宝、僧昙、智照、僧律等十人,赴西域求法,获梵本佛经二百六十部。行至突厥,与崛多相会。共同翻阅所得新经,与旧录对勘。隋开皇元年冬季(580),宝暹等携经来到长安。隋代佛法兴盛,开皇四年(584),大兴善寺沙门昙延等三十余人,恭请崛多来长安译经。开皇五年(585),崛多受命于隋文帝,开始译经,沙门若那竭多,高天奴、高和仁兄弟,及婆罗门毗舍达等道俗六人助译。原来由耶舍主译,耶舍圆寂后,法席移至大兴善寺,开始由崛多主译。沙门达磨笈多和高天奴、高和仁兄弟二人同传梵语,又增至十大德沙门僧休、法粲、法经、慧藏、洪遵、慧远、法纂、僧晖、明穆、昙延等,监掌译事,鉴定宗旨。沙门明穆、彦琮,重对梵本再审覆勘,整理文义。

  《开元释教录》卷七赞美说:“崛多道性淳厚,神志刚正。爱德无厌,求法不懈。博闻三藏,远究真宗。遍学五明,兼闲世论。经行得道场之趣,总持通神咒之理。三衣一食,终固其诚。” 1 开皇二十年(600)圆寂。此据《续高僧传》,《开远释教录》卷七对此提出疑义:“准《添品法华序》,仁寿元年(601)辛酉,崛多、笈多二法师于大兴善寺重勘梵本,缺者添译。既在仁寿之元出此《添品》,即非开皇二十年卒也。又《内典录》云,仁寿之末,崛多以缘他事,流摈东越。《续高僧传》即云开皇二十年卒,传录俱宣所撰而自相矛盾,何也?” 2

  崛多译经自开皇五年至仁寿末年,《开元释教录》卷七载为三十九部一百九十二卷。具体如下:

  (一)《护国菩萨经》二卷,《开元录》卷七说明如下:“见《内典录》,今编入《宝积》,当第十八会。” 3

  (二)《移识经》二卷,编入《宝积》第三十九会,改为《贤护长者会》,初出,与唐译《显识经》同本异译,开皇十一年(589)十月始译,十二月译毕,费长房笔受。

  (三)《发觉净心经》二卷,初出,与《宝积·发胜志乐会》同本,开皇十五年(593年)九月始译,十月译毕,沙门僧琨等笔受。

  (四)《虚空孕菩萨经》二卷,相当于《大集经》的第十六分,第四出,前三译如下:一《虚空藏菩萨经》一卷,姚秦佛陀耶舍译;二、《虚空藏菩萨经》一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三、《虚空藏菩萨神咒经》一卷,刘宋昙摩蜜多译。

  开皇七年(585)正月始译,三月译毕。沙门僧昙笔受,彦琮制序。

  (五)《大方等大集贤护经》五卷,或六卷,亦称《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贤护菩萨经》等,第七译,前六译如下:一《般舟三昧经》三卷,后汉支娄迦谶译;二《般舟三昧经》二卷,后汉竺佛朔译;三《般舟三昧经》一卷,后汉支娄迦谶译;四《般舟三昧念佛章经》一卷,后汉失译;五《拔陂菩萨经》,后汉失译;六《般舟三昧经》二卷,西晋竺法护译。

  始译于开皇十四年(592)十二月,开皇十五年二月译毕,沙门明芬等笔受。

  (六)《大集譬喻王经》二卷,亦称《譬喻王经》,始译于开皇十五年(593)五月,当年六月译毕,沙门道密等笔受。

  (七)《佛华严入如来德智不思议境界经》二卷,第三出,别本《华严》,前二译如下:一《度诸佛境界智光严经》一卷,三秦失译;二《入如来智不思议经》三卷,宇元周阇那耶舍译。

  (八)《四童子三昧经》三卷,或称《四童子经》,第二出,与法护译《方等泥洹经》为同本异译,开皇十三年(591)五月始译,七月译毕,沙门僧琨笔受。本经是《方等般泥洹经》最大品的别译,内容是佛临涅磐前,为弟子阿难、阿尼娄陀与四童子讲涅槃之道,成就有情众生的善根。

  (九)《妙法莲华经添品》七卷,或八卷。如果把《宝塔品》和《天授品》连成一品,则为二十七品,仁寿元年(601),因普曜寺沙门之请,崛多与笈多二法师重勘梵本,把缺少的内容补上去。故称《添品妙法莲华经》。唐终南山道宣着《妙法莲华经弘传叙》说明如下:“《妙法莲华经》者,统诸佛降灵之本致也,蕴结大夏,出彼千龄,东传震旦三百余载也,西晋惠帝永康年中,长安青门敦煌菩萨竺法护者,初翻此经,名《正法华》。东晋安帝隆安年中,后秦弘始,龟兹沙门鸠摩罗什,次翻此经,名《妙法莲华》。隋仁寿大兴善寺北天竺沙门阇那笈多后所翻译者,同名《妙法》。三经重沓,文旨互陈,时所崇尚,皆弘秦本。” 4

  (十)、《善思童子经》二卷,始译于开皇十一年(589)七月,当年九月译毕,费长房笔受,沙门彦琮制序。与西晋竺法护译《大方等顶王经》及梁代月婆首那译《大乘顶王经》为同本异译。《开元录》称“第四出”,误。

  内容是佛入毗耶离乞食,有善思童子,献花礼佛,誓成菩提。佛为其说法,童子遂证无生忍。

  (十一)《金光明经银主陀罗尼品嘱累品》一卷,以前的昙无谶译本四卷,真谛译本七卷,周世译本五卷,皆无《银主陀罗尼品》和《嘱累品》,开皇十七年(595)沙门宝贵把前后译本合成八卷本,所以崛多翻译的两品并不单独流行。

  (十二)《大方等大云请雨经》一卷,内题云《大方等大云经·请雨品》。第三出,与宇文周阇那耶舍译《大云轮请雨经》一卷、隋那连提耶舍译《大云轮请雨经》二卷同本异译。

  (十三)《诸法本无经》二卷,始译于开皇十五年(593)六月,完成于当年七月。学士刘凭笔受。第三出,与姚秦鸠摩罗什译《诸法无行经》、宋代绍德等译《大乘随转宣说诸法经》三卷为同本异译。基本内容是说诸法之实相,原无善恶等分别。

  (十四)《大威灯光仙人问疑经》一卷,始译于开皇六年(586)正月,完成于当年二月,沙门道邃笔受,彦琮制序。第二出,与元魏般若流支译《第一义法胜经》一卷为同本异译。

  (十五)《入法界体性经》一卷,或称《入法界性经》,始译于开皇十五年(593)年七月,当年八月译毕,沙门道密笔受。第二出,与后汉安世高译《体积三昧文殊问法身经》一卷为同本异译。

  (十六)《希有希有校量功德经》一卷,或称《希有校量功德经》,始译于开皇六年(584)六月,同年同月完成,沙门僧昙笔受,彦琮制序。初出,与唐译《最无比经》为同本异译。

  (十七)《善敬经》一卷,亦称《善恭敬经》或《善恭敬师经》,始译于开皇六年(584)七月,完成于当年八月,沙门僧昙等笔受,彦琮制序。第二出,与北魏佛陀扇多译《正恭敬经》为同本异译,又称为《正法恭敬经》、《威德陀罗尼中说经》、《应恭经》等,基本内容是叙述比丘敬法、敬师的仪则。

  (十八)《文殊尸利行经》一卷,始译于开皇六年(584)三月,完成于当年四月,沙门僧昙笔受,沙门彦琮制序。第二出,与元魏菩提流支译《文殊师利巡行经》一卷为同本异译。

  (十九)《八佛名号经》一卷,始译于开皇六年(584)五月,完成于当年六月,沙门道遂等笔受,彦琮制序。第五出,前四出如下:一、《八吉祥神咒经》一卷,三国吴支谦译;二、《八阳神咒经》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三、《八吉祥经》一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四、《八吉祥经》一卷,南朝梁僧伽婆罗译。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本已佚,其余四本皆存。内容是叙述佛在罗阅祗耆阇崛山,与比丘、菩萨集会,对舍利弗讲受持读诵东方八佛之名号及八吉祥神咒的功德。

  (二十)《不空羂索咒经》一卷,始译于开皇七年(585)四月,完成于当年五月,僧昙等笔受,彦琮制序.又称为《不空羂索观世音心咒经》,初出,与唐译《不空羂索神咒心经》等为同本异译。不空羂索的梵名amoghapā

  a,又称为不空羂索观世音.在此菩萨前诵持“不空羂索咒”,可得现世二十种功德及临终八种利益。

  (二十一)《十二佛名神咒经》一卷,始译于开皇七年(585)五月,当年…

《隋朝时期的佛经翻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