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卷,宋施護譯;十四、《諸佛經》一卷,宋施護譯;十五、《大乘大方廣佛經》一卷,宋施護等譯;十六、《佛名經》叁十卷,朝代不詳;十七、《十方千五百佛名》一卷,朝代不詳,失譯;十八、《五千五百佛名神咒除障滅罪經》八卷,隋阇那崛多譯;十九、《不思議功德諸佛所護念經》二卷,曹魏失譯;二十、《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一卷,梁失譯;二十一、《現在賢劫千佛名經》一卷,梁失譯;二十二、《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一卷,梁失譯。
《出叁藏記集》卷四《新集續撰失譯雜經錄》所載《諸佛經名》二卷、《叁千佛名經》一卷、《五十叁佛名經》一卷、《南方佛名經》一卷等,亦屬此類。法經等撰《衆經目錄》卷二《衆經別生》所列《佛名經》一卷、《賢劫千佛名經》一卷、《佛名經》叁卷、《諸經佛名》二卷、《十方佛名經》一部二卷、《叁世叁千佛名》一卷、《叁千佛名》一卷、《十方佛名功德經》一卷、《現在十方佛名》一卷、《千五百佛名》一卷、《千佛名》一卷、《現在千佛名》、《過去千佛名》一卷、《當來星宿千佛名》一卷、《南方佛名經》一卷、《賢劫五百佛名經》一卷、《五百七十佛名》一卷、《百七十佛名》一卷、《同號佛名》一卷等。《衆經目錄》卷二列出上述諸經後,說明如下:“《右二十一經》是諸經所出,既未見經本,且附斯錄。” 6 筆者只是列出有關的經,並未將二十一部經一一列出。“既未見經本”,說明這些經是僞經。十六《佛名經》叁十卷,相當于《開元釋教錄》卷十八《僞妄亂真錄》中所列的十六卷本《佛名經》,這部經是依據十二卷本《佛名經》,合糅《大唐內典錄》卷九《曆代衆經舉要轉讀錄》所載有關經典而成。《開元釋教錄》稱之爲僞經,唐代俗稱爲“馬頭羅刹佛名”,因爲該經述說禮叁寶後就要忏悔,然後即引馬頭羅刹僞經。《開元釋教錄》卷十八批評說:“乃以凡俗鄙語雜于聖言、經言,抄前著後,抄後著前,前後著中,中著前後,此正當也。尋其所集。之者,全是庸愚。” 7
《開元釋教錄》卷七在《百佛名經》後,注明“第二出”,不知“第一出”是哪一部經。疑誤。
(六)《力莊嚴叁昧經》叁卷,譯于開皇五年(585)十月,費長房筆受。
(七)《蓮華面經》二卷,譯于開皇四年(584)叁月,沙門慧獻筆受。
(八)《堅固女經》一卷,亦稱《牢固女經》一卷,譯于開皇二年(582)十二月,沙門慧獻筆受。
沙門那連提黎耶舍所譯八部二十叁卷皆存。
外國沙門菩提登(另譯菩提燈),在外國翻譯《占察善惡業報經》二卷,亦稱《地藏菩薩業報經》、《地藏菩薩經》、《大乘實義經》、《漸察經》等,往往略稱爲《占察經》。上卷說明占察善惡業報的方法,下卷說明大乘實義。此經一向被視爲僞經,至唐代《大周刊定衆經目錄》和《開元釋教錄》,才被視爲真經。
隋費長房《曆代叁寶紀》卷十二說明如下:“檢群錄無目,而經首題雲菩提登在外國譯,似近代出,妄注。” 8 可見,《叁寶紀》視《占察經》爲僞經。又說明如下,廣州有位僧人曾作“塔忏法”,以皮作二枚砧子,一書“善”字,一書“惡”字,令人擲之,得“善”字者,得好運;得“惡”字者,得惡運。又行“自撲法”滅罪,青州有位居士同行此法。開皇十叁年(593)有人在廣州告狀,稱上述行爲是其妖法,官司推問,那人引證說:“塔忏法”依《占察經》,“自撲法”依諸經所說“五體投地如太山崩”。廣州司馬郭誼來京向岐州具狀奏聞,敕不信《占察經》道理,令內侍郎李元操和郭誼等詢問法經等大德,法經等回答說:《占察經》目錄無名及譯處,“塔忏法”與諸經不符”,不可依行。敕雲“諸如此者,不須流行。”
《開元釋教錄》引證上述內容後,又說:“今謂不然,豈得已管窺而不許有博見之士耶?法門八萬乃多途,自非金。所宣何得顯斯奧旨?大唐天後天冊萬歲元年,敕東都佛授記寺沙門明佺等,刊定一切經錄以編入正經訖,後諸覽者幸無惑矣。” 9 說明《開元釋教錄》已將《占察經》列爲真經。
《曆代叁寶紀》卷十二關于《占察經》的記載,最後一句話很值得注意:“後有婆羅門來雲,天竺見有經。” 10 如果真的如此,《占察經》應該被視爲真經。所以,《占察經》是真是僞的問題。至今還是個謎。
沙門達摩笈多(
-619),另譯達摩崛多,往往略稱爲笈多,意譯爲法藏、法密等。
南印度羅啰國人,此據《開元釋教錄》卷七,《大唐內典錄》和《古今譯經圖紀》都說他是天竺烏塲國人。屬刹帝利種姓,姓弊耶伽羅,有弟四人,身居長子。父母不願讓他出家,但他深愛佛法,決心離俗,二十叁歲時于中印度犍拏鸠拔阇城的究牟地僧伽羅磨出家,改名僧密。二十五歲時受具足戒,而師爲佛駝笈多(意譯覺密),舊拏達多(意譯德施),又有一師名普照,通大乘經論並能誦說,乞食維生,常修禅觀。笈多受具足戒以後,在此居住叁年後,因其師普照被咤迦國所請,笈多隨師來到這裏。一年後,其師回國,笈多又在此停留四年,住于提婆鼻何啰。見聞甚多,北路商人來到這裏,說到中國叁寶興盛,笈多很是向往,與同伴六人東行,經薄佉羅等國,又至渴羅磐陀國停留一年,後至沙勒國,同伴一人返回原地,余者停住王寺,此寺爲沙勒王所造。笈多在此居住二年,爲其僧衆講《念破論》二千偈,多爲世間法。又至龜茲,亦住王寺二年,爲其僧衆講《釋前論》,龜茲王笃好大乘,本想挽留,笈多心系東夏,不想留住,與一僧爲伴來到烏耆國,在阿蘭拏寺,講《通前論》。又經二年至高昌,客遊諸寺。其國僧侶多學漢語,雖住二年,無所宣講。又至伊吾停留一年,迂難避地西南,一路專誦觀世音咒語。笈多前行至瓜州,奉帝旨入京城,住于名寺,供養甚厚。于開皇十年(590)抵達長安,同伴或殁或留于途中,此時只剩他一人,住大興善寺。隋炀帝非常尊重他,于大業二年(606)在洛陽上林園內,爲笈多與阇那崛多創設官立譯經機構翻經院。仁壽末年,崛多流擯東越,笈多專主傳譯。在大業初年至大業末年,譯經九部四十六卷,沙門彥琮、明則、行炬等筆受。唐武德二年(619)逝于洛陽,世壽不詳,沙門彥琮爲之立傳。譯笈如下:
(一)《大方等善住意天子所問經》四卷,第七譯,前六譯如下:第一譯、《如幻叁昧經》二卷,後漢安世高譯,佚;第二譯、《如幻叁昧經》二卷,西晉竺法護譯,存;第叁譯、《如幻叁昧經》二卷,東晉祗多密譯,佚;第四譯、《如幻叁昧經》二卷,前涼支施侖譯,佚。第五譯、《聖善住意天子所向經》叁卷,元魏般若流支譯,存;第六譯、《聖善住意天子所問經》四卷,隋阇那崛多譯,佚。笈多譯本勘同《寶積部》第叁十六會,存。
(二)《大方等大集菩薩念佛叁昧經》十卷,第二譯,第一譯是劉宋功德直和玄暢共譯的《菩薩念佛叁昧經》六卷。二譯皆存。
(叁)《緣生初勝分法本經》二卷,始譯于大業十二年(616)十月,完成于大業十叁年(617)九月。初出,與唐譯《分別緣起經》爲同本異譯,也可以稱爲《緣生經》。
(四)《藥師如來本願經》一卷,譯于大業十一年(615)十二月八月,翻譯地點在翻譯館,沙門行炬製序。本經全稱《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往往略稱爲《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藥師本願功德經》、《藥師本願經》等,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冊,共有五個漢譯本:一、東晉帛屍梨蜜多羅譯本(317-322),二、劉宋慧簡譯本(457),叁、隋達摩笈多譯本(615),四、唐代玄奘譯本(650),五、唐代義淨譯本(707)。流行本是玄奘譯本。由此可見,達摩笈多譯本爲第叁譯,《開元釋教錄》卷七稱“第二出”,誤。
(五)《金剛般若論》二卷,或叁卷,無著造。另有世親造北魏菩提流支譯無著《金剛般若經論頌》的釋論《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叁卷,可能是二者混淆的誤傳。
(六)《菩提資糧論》六卷,龍樹菩薩造本頌,自在造釋。
(七)《攝大乘論釋論》十卷,世親造,第二出,與真谛譯本爲同本異譯。
(八)《緣生論》一卷,與唐不空譯《大乘緣生論》爲同本異譯,內容是解釋十二緣起。譯于大業十二年(616),聖者烏多羅造。
(九)《起世因本經》十卷,亦稱爲《起世經》。第六出,前五譯如下:第一譯、《樓炭經》六卷,西晉竺法護譯,佚;第二譯、《大樓炭經》六卷,西晉法立共法炬譯,存;第叁譯、《樓炭經》八卷,西晉釋法炬譯,佚;第四譯、《長阿含經》之叁十《世紀經》,姚秦佛陀耶舍譯,存;第五譯、《起世經》十卷,隋阇那崛多譯,存。
釋寶貴,大興善寺僧,北周道安的弟子,博通群典,尤精律學,生卒年及本籍不詳。晉僧支敏度曾將《楞嚴叁昧經》的支婁迦谶、支謙、竺叔蘭、竺法護四家譯本“會集”爲八卷本,取諸家精義,刪同補缺。又將《維摩經》的支謙、竺法護、竺叔蘭叁家譯本會集爲五卷本。寶貴仿照此舉,開皇十七年(597),將《金光明經》的昙無谶譯四卷本、耶舍崛多譯五卷本、真谛譯七卷本及隋阇那崛多補譯的《銀主陀羅尼》、《囑累》二品會集爲八卷二十四品,謹呈隋文帝,帝爲之作序。
叁、彥琮的譯經理論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彥琮(557-610),他精通梵文,但沒有作過主譯人員,只任助譯,寫過大量經序,在譯經理論方面提出過獨到見解。
彥琮,俗姓李,趙郡(今河北省邢臺市)柏人(《大唐內典錄》作“仁”)人,世號衣冠,門稱甲族。少年時代就很聰明,幼投信都僧邊法師,法師讓他讀《須大拏經》近七十言,一天就讀完了。又讓他讀《大方等經》,數天又讀完了,僧邊法師感到驚異。
彥琮于十歲出家,改名道江,聽講《十地經論》。十二歲時在嵍山誦《妙法蓮華經》。後遊邺下,返鄉…
《隋朝時期的佛經翻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