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隋朝的弥勒信仰▪P2

  ..续本文上一页香,迎弥勒图像,合掌谛观,开目闭目乃经三四,如入禅定,奄尔而终。”

   《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二十五《慧日道场僧惠云墓铭》载:“开皇十四年(594)……(惠云)端坐正色,称弥勒佛名,愿生兜率天上,舍于内侍者。”

   史籍中所载隋代僧侣信奉弥勒的事迹还有很多,在洗不一一列举。从上面所引僧传的记载可以看出,隋代僧侣信仰弥勒的形式,还是以上生信仰为主,具体表现为供奉弥勒画像,临终称念弥勒名号,发愿往生兜率天宫。

   3、民间的弥勒信仰

   隋代民间的弥勒信仰,以下生信仰为主,突出地表现在利用弥勒诸经中有关“弥勒即将出世”的预言,并以此为号召,发动暴力反叛。

   早在北魏末年,就有沙门法庆领导的大乘起义,口号是“新佛出世,除去旧魔”。北魏宣武帝延昌四年(515)九月,“沙门法庆聚众反于冀州,杀阜城令,自称大乘”。同年九月被镇压。第二年,大乘余众又突袭瀛州城,冲进州衙,很快又被镇压。

   在隋朝短短的三十多年中,以弥勒出世为号召的农民起义就有三次。据《隋书》卷三《炀帝纪》载:“(大业)六年(610)春正月癸亥朔旦,有盗数十人,皆素冠练衣,焚香持华,自称弥勒佛,入自建国门,监门者皆稽首。既而夺卫士仗,将为乱。齐王□遇而斩之。于是都下大索,与相连坐者千余家。”

   大业九年(613),又有唐县(今河北唐县略北)人宋子贤,善为幻术,自称弥勒出世,远近信众,日数百千人。时炀帝正在高阳(故属瀛州),宋子贤欲举兵袭击乘舆。事情泄露,宋被擒杀,被连坐者一千多家。稍后,还有扶风向海明,也自称弥勒佛出世,举兵造反,聚众数万,建元称帝。

   数年之间发生多起以“弥勒出世”为号召的农民起义,反映了弥勒下生信仰在隋唐的民众中有非常深厚的基础。而连续不断的弥勒教派起义,直接威胁着封建王朝的统治,引起了统治者不安和警惕。后来弥勒教派屡造禁止,弥勒信仰逐渐走向衰落。

   4、隋朝的弥勒造像

   造像是北方佛教的传统,隋王朝继承了这一传统,并有所发展。据《辩正论》卷三载,从开皇初到仁寿末,文帝共建造各种大小佛菩萨像十万六千五百八十躯,修治故像一百五十万八千九百四十余躯。炀帝一代,共铸刻新像三千八百五十躯,修治旧像十万一千躯。可惜的是,由于史无记载,我们无从得知所造佛像的种类。据《金石萃编》卷三十八—四十、《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二十四—二十八所载,隋朝时的造像数目,约如下数:(1)阿弥陀佛像13躯体;(2)弥勒佛像9躯;(3)观世音菩萨像9躯;(4)释迦佛像3躯。此二书所列的数目虽然极不完整,同数以万计的隋代造像相比,甚至只能说是沧海一粟,但从中也反映了隋代造像种类的明显变化,阿弥陀佛像已经位居第一,超过了弥勒和释迦。

   这种变化在唐朝更加明显。以龙门的造像为例,自“北朝后期至隋,龙们造像衰歇。唐初复兴,所造尊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公元620年起至710年,释迦像加优填王一共十八尊,弥勒更减至十二尊,而阿弥陀达一百二十多尊,观世音亦达四十五尊,都大大超过了释迦和弥勒”。

   可以看出,从南北朝后期至隋,民间佛教徒的崇拜对象正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弥勒崇拜已从先前的远居弥陀之上,变为位于其下,而阿弥陀佛西方净土崇拜则迅猛发展,成为民间佛教徒的主要崇拜对象。

   三、隋朝弥勒信仰衰落的原因从前述隋朝弥勒信仰的状况可知,有隋一代,弥勒信仰延续着前期的昌盛,保持了相当的影响力。但是,衰落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相对于日益普及的弥陀信仰而言,更是如此。下面将对弥勒信仰由盛而衰的原因作一简略剖析。

   1、假借弥勒旗号的暴力反叛,引发了统治这对弥勒信仰的警觉和禁止,是导致弥勒信仰衰落的主要原因。

   根据弥勒经典记载,弥勒下生成佛,是五十七亿多年之后的事,那时,人们的寿命已达到八万四千岁,富足安乐,远离刀兵水火之灾。而弥勒下生成佛,主化娑婆世界,目的是度化释迦未度之众生,将此世界化为清净佛土。这些内容本来与起义、反叛没什么关系,但受尽苦难的人们,由于对现实社会的极度不满,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迫切期望,遂假借弥勒出世的名义,作为其试图改变现实社会的工具,这实际上是对弥勒下生信仰的曲解。但这种曲解客观上确实为人们提供了改变苦难现状、追求太平盛世的理论武器,也导致了弥勒信仰的式威。

   隋王朝对参加反叛的弥勒信众残酷镇压,诛连甚广。隋末唐初,虽未见有明文禁止弥勒教派,但可以推想,弥勒信仰必然受到限制。《续高僧传》卷二十五《昙选传》记录了唐初僧人昙选告诫徒众结聚作道场所说的一番话:“自佛法东流矫诈非少。前代大乘之贼,近时弥勒之妖,诖误无识,其徒不一,闻尔结众,恐坏吾法。”话中表达了对被误认为“大乘之贼”与“弥勒之妖”的担心和恐惧,说明唐初统治者对弥勒教派应是严厉禁止的。及至唐玄宗三年(715),颁发了《禁断妖讹等敕》,明令禁止“白发长衣,假托弥勒下生”等活动。

   2、弥勒净土信仰兴盛,与此相应,出现了许多“赞扬弥陀,贬抑弥勒”的言论,这是弥勒信仰衰落的又一原因。

   阿弥陀净土信仰早在汉魏之际就已传入中国内地,到南北朝后期,由于昙鸾的大力提倡而影响剧增。弥陀净土学说因其简单易行,而更容易为广大信众所接受。入隋之后,又得到智□、到绰等的弘扬。道绰在其《安乐集》中从多方面比较了弥勒净土与弥陀净土的优劣,盛赞弥陀净土之优,贬抑弥勒净土为劣;智□《净土十疑论》中也有“扬弥陀,抑弥勒”的说法。这些言论有的固然有宗派贬斥异己的因素,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般看法,同时又对民间信众的信仰取向产生影响。这样,弥勒信仰逐渐衰落,而弥陀信仰则迅速普及,流行日广。

  

《隋朝的弥勒信仰》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