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隋朝的彌勒信仰▪P2

  ..續本文上一頁香,迎彌勒圖像,合掌谛觀,開目閉目乃經叁四,如入禅定,奄爾而終。”

   《八瓊室金石補正》卷二十五《慧日道場僧惠雲墓銘》載:“開皇十四年(594)……(惠雲)端坐正色,稱彌勒佛名,願生兜率天上,舍于內侍者。”

   史籍中所載隋代僧侶信奉彌勒的事迹還有很多,在洗不一一列舉。從上面所引僧傳的記載可以看出,隋代僧侶信仰彌勒的形式,還是以上生信仰爲主,具體表現爲供奉彌勒畫像,臨終稱念彌勒名號,發願往生兜率天宮。

   3、民間的彌勒信仰

   隋代民間的彌勒信仰,以下生信仰爲主,突出地表現在利用彌勒諸經中有關“彌勒即將出世”的預言,並以此爲號召,發動暴力反叛。

   早在北魏末年,就有沙門法慶領導的大乘起義,口號是“新佛出世,除去舊魔”。北魏宣武帝延昌四年(515)九月,“沙門法慶聚衆反于冀州,殺阜城令,自稱大乘”。同年九月被鎮壓。第二年,大乘余衆又突襲瀛州城,沖進州衙,很快又被鎮壓。

   在隋朝短短的叁十多年中,以彌勒出世爲號召的農民起義就有叁次。據《隋書》卷叁《炀帝紀》載:“(大業)六年(610)春正月癸亥朔旦,有盜數十人,皆素冠練衣,焚香持華,自稱彌勒佛,入自建國門,監門者皆稽首。既而奪衛士仗,將爲亂。齊王□遇而斬之。于是都下大索,與相連坐者千余家。”

   大業九年(613),又有唐縣(今河北唐縣略北)人宋子賢,善爲幻術,自稱彌勒出世,遠近信衆,日數百千人。時炀帝正在高陽(故屬瀛州),宋子賢欲舉兵襲擊乘輿。事情泄露,宋被擒殺,被連坐者一千多家。稍後,還有扶風向海明,也自稱彌勒佛出世,舉兵造反,聚衆數萬,建元稱帝。

   數年之間發生多起以“彌勒出世”爲號召的農民起義,反映了彌勒下生信仰在隋唐的民衆中有非常深厚的基礎。而連續不斷的彌勒教派起義,直接威脅著封建王朝的統治,引起了統治者不安和警惕。後來彌勒教派屢造禁止,彌勒信仰逐漸走向衰落。

   4、隋朝的彌勒造像

   造像是北方佛教的傳統,隋王朝繼承了這一傳統,並有所發展。據《辯正論》卷叁載,從開皇初到仁壽末,文帝共建造各種大小佛菩薩像十萬六千五百八十軀,修治故像一百五十萬八千九百四十余軀。炀帝一代,共鑄刻新像叁千八百五十軀,修治舊像十萬一千軀。可惜的是,由于史無記載,我們無從得知所造佛像的種類。據《金石萃編》卷叁十八—四十、《八瓊室金石補正》卷二十四—二十八所載,隋朝時的造像數目,約如下數:(1)阿彌陀佛像13軀體;(2)彌勒佛像9軀;(3)觀世音菩薩像9軀;(4)釋迦佛像3軀。此二書所列的數目雖然極不完整,同數以萬計的隋代造像相比,甚至只能說是滄海一粟,但從中也反映了隋代造像種類的明顯變化,阿彌陀佛像已經位居第一,超過了彌勒和釋迦。

   這種變化在唐朝更加明顯。以龍門的造像爲例,自“北朝後期至隋,龍們造像衰歇。唐初複興,所造尊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公元620年起至710年,釋迦像加優填王一共十八尊,彌勒更減至十二尊,而阿彌陀達一百二十多尊,觀世音亦達四十五尊,都大大超過了釋迦和彌勒”。

   可以看出,從南北朝後期至隋,民間佛教徒的崇拜對象正在發生著明顯的變化。彌勒崇拜已從先前的遠居彌陀之上,變爲位于其下,而阿彌陀佛西方淨土崇拜則迅猛發展,成爲民間佛教徒的主要崇拜對象。

   叁、隋朝彌勒信仰衰落的原因從前述隋朝彌勒信仰的狀況可知,有隋一代,彌勒信仰延續著前期的昌盛,保持了相當的影響力。但是,衰落是顯而易見的,特別是相對于日益普及的彌陀信仰而言,更是如此。下面將對彌勒信仰由盛而衰的原因作一簡略剖析。

   1、假借彌勒旗號的暴力反叛,引發了統治這對彌勒信仰的警覺和禁止,是導致彌勒信仰衰落的主要原因。

   根據彌勒經典記載,彌勒下生成佛,是五十七億多年之後的事,那時,人們的壽命已達到八萬四千歲,富足安樂,遠離刀兵水火之災。而彌勒下生成佛,主化娑婆世界,目的是度化釋迦未度之衆生,將此世界化爲清淨佛土。這些內容本來與起義、反叛沒什麼關系,但受盡苦難的人們,由于對現實社會的極度不滿,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迫切期望,遂假借彌勒出世的名義,作爲其試圖改變現實社會的工具,這實際上是對彌勒下生信仰的曲解。但這種曲解客觀上確實爲人們提供了改變苦難現狀、追求太平盛世的理論武器,也導致了彌勒信仰的式威。

   隋王朝對參加反叛的彌勒信衆殘酷鎮壓,誅連甚廣。隋末唐初,雖未見有明文禁止彌勒教派,但可以推想,彌勒信仰必然受到限製。《續高僧傳》卷二十五《昙選傳》記錄了唐初僧人昙選告誡徒衆結聚作道場所說的一番話:“自佛法東流矯詐非少。前代大乘之賊,近時彌勒之妖,诖誤無識,其徒不一,聞爾結衆,恐壞吾法。”話中表達了對被誤認爲“大乘之賊”與“彌勒之妖”的擔心和恐懼,說明唐初統治者對彌勒教派應是嚴厲禁止的。及至唐玄宗叁年(715),頒發了《禁斷妖訛等敕》,明令禁止“白發長衣,假托彌勒下生”等活動。

   2、彌勒淨土信仰興盛,與此相應,出現了許多“贊揚彌陀,貶抑彌勒”的言論,這是彌勒信仰衰落的又一原因。

   阿彌陀淨土信仰早在漢魏之際就已傳入中國內地,到南北朝後期,由于昙鸾的大力提倡而影響劇增。彌陀淨土學說因其簡單易行,而更容易爲廣大信衆所接受。入隋之後,又得到智□、到綽等的弘揚。道綽在其《安樂集》中從多方面比較了彌勒淨土與彌陀淨土的優劣,盛贊彌陀淨土之優,貶抑彌勒淨土爲劣;智□《淨土十疑論》中也有“揚彌陀,抑彌勒”的說法。這些言論有的固然有宗派貶斥異己的因素,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當時人們的一般看法,同時又對民間信衆的信仰取向産生影響。這樣,彌勒信仰逐漸衰落,而彌陀信仰則迅速普及,流行日廣。

  

《隋朝的彌勒信仰》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