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宗二祖道绰和《安乐集》(冯巧英)▪P2

  ..续本文上一页呢?现在可见的解释都在说,北朝动荡不安的政局,战争频仍,人命危浅,由此引出,似乎乱世才是佛教兴盛发展的原因。其实不然,当时的北朝,从魏孝文帝改革后,农业已恢复到汉魏西晋水平,学术多切实用,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郦道元的《水经注》、颜之推的《颜氏家训》等,反映民众生活比较平稳,各业兴旺,人们有时间和条件坐一下来思考和总结些问题。就《洛阳伽蓝记》所反映的洛阳寺观庙塔之盛,也折射出社会经济的繁荣。由此可见,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治世,更为佛教兴盛提供了发展机会。百姓生活平安幸福,才更祈福,才更恐惧死亡,才更需要从宗教寻求精神出路。末法时代更应该说是指:社会物质丰富,厚生利用之术一日千里,然而社会风气浇薄。从佛教说,佛陀入灭年代久远,佛教感化力量次第减弱,修行有心无力,断惑证真的大道难证难明。所以教赴时机应该如应病与药,所谓“药无贵贱,对症者良;法无高下,应机者妙。”道绰才强调修净土法门。道绰所说的“时”,没有治世、乱世的区别,着眼只在人,对“人心”的关怀。关怀人的心灵世界才是最大的人文关怀。

  自古至今,对中国佛教的净土宗都以“念佛法门”相称,虽然也肯定它“功高易进”,但一般都认为净土宗是最缺乏哲理的,它的信众基本上是缺少文化的下层百姓,也即古代所说的“下根陋劣之人”。果真如此吗?事实是,古代许多禅宗大师如延寿、祩宏、智旭等都转修净土,成为净土宗祖师。其他各派兼弘净宗的多不胜数。又历代着名文人如谢灵运、柳宗元、白居易、苏东坡、袁宏道、魏源、龚自珍等也都与净土宗有很深的因缘。以上诸大智大慧者,岂是单念一句“阿弥陀佛”就能令他们心悦诚服的!要解这个疑团,先看《安乐集》,就从它引证五十余部经籍说理,便可知并非那么简单。安乐净土基本思想是建立在中道观和唯识学基础上的,与中国佛教各宗派大体一样。昙鸾逝后关于净土学说,诸说纷呈,百家争鸣。道绰的《安乐集》反驳种种贬抑昙鸾教法的说法,如针对吉藏弘扬三论宗以无相大乘义批评愿生西方面军,针对摄论家以别时意说贬低极乐净土等,在第二大门第二节用九个问题针对性地加以辩析:“破妄计大乘无相,异见偏执。……破系心外无法。破愿生秽国,不愿往生净土。破若生净土,多喜着乐。破求生净土非是小乘。破求生兜率,劝不归净土……。料简别时之意。”每一解都援引经文,融会贯通,要言不繁,说理明晰。能使真正关注净土义理的人从理论上有所获。也说明净土宗不是没有哲理的。至于说:本书没有提出创造性的教义,哲学理论一般化,倒是真的。不过,道绰所遵循的是佛教无尽大悲、济度众生的宗旨,他只需要对自己坚信的“本愿之旨,净土易行之理”作合理地论证以及引导民众信仰净土学说,不要去独树一帜。就像有坚定信念的人,也不必或不愿再为自己所奉者喋喋不休,只在必要时驳倒攻讦者,争取民众,然后走自己既定的路。这也是净土宗的特点之一——重信、重行。

  以今日视角来看,《安乐集》在“劝信求往”的说教中有不少符合心理学的内容。第二大门第三节介绍“如禁咒辞曰“日出东方,乍赤乍黄。”假令酉亥行禁,患者亦愈。又如有人被狗所啮,灸虎骨熨之,患者亦愈。或时无骨,好抚掌摩之,口中唤言:“虎来虎来”,患者亦愈。或复有人患脚转筋,炙木瓜枝熨之,患者亦愈,或无木瓜,炙手摩之,口唤:“木瓜木瓜”,患者亦愈。”并说“吾身得其效也”。仅这些例子不就是用心理暗示治病?特别是对“临终十念”的反复强调,如引《智度论》意“一切众生临终之时,刀风解形,死苦来逼,生大怖畏。是故遇善知识,发大勇猛,心心相续十念,即是增上善根,便得往生。”(第二大门第三节)引《大经》意“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第三大门第三节)等等,你可以不相信死后能往生到极乐净土,但在人生的最后关头,有一线希望,有一种力量让人平静地走完人生之路,不也符合现代人临终关怀的宗旨吗!

  况且,道绰“劝信求往”并不是一味地“厌此忻彼”,他指出“明知十念成就者皆有过因不虚。若彼过去无因者,善知识尚不可逢遇,何况十念而可成就也。”“若据佛意,欲令众生多积善因,便乘念往生。”(第二大门第三节)他谆谆劝告人们平时多积善因,多念佛:“《经》云:十念相续。似若不难,然诸凡夫心如野马,识剧猿猴,驰骋六尘,何曾停息?各须宜发信心,预自克念,使积习成性,善根坚固也。”(第二大门第三节)在第四大门第三节专门解答了“念佛三昧既能除障,得福功利大者,未审亦能资益行者,使延年益寿以不?”的提问,明确答道:“必得。”引用《惟无三昧经》和《譬喻经》的经文事例证明。他的弟子善导把这一思想发展成为强烈对比的因果报应思想。成为净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世,“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已经脱出了原先宗教涵义,进入中华道德思考范畴。陈毅元帅在愤怒时就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来警告那些作恶者。现今,如果每个人多想“善恶有报”,说不定会减少许多罪恶的发生呢。

  《安乐集》通过大量析辩说明称名念佛、往生极乐的真实可信,在义正辞严辨析的同时,多处流露出佛门大师的慈悲心肠,充满感情地呼唤人们:如“余既居火宅,实想怀怖,……语后学者,既有他力可乘,不得自局己分,徒在火宅也。”(第三大门第一节难易二道)又“远劫以来,徒受生死,至于今日,犹作凡夫之身。何曾思量,伤叹不已。”(第三大门第三节轮回无穷)又“但能系意专精,常能念佛,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何不思量,都无去心也!”(第三大门第四节引证劝信)上卷结语就是“经教既尔,何不舍难,依易行道矣!”对众生的殷殷关切之情跃然纸上。

  当昙鸾大师去后,净土学说活跃,异说纷呈,昙鸾所创净土义沉寂六十多年,时有道绰振臂而起,继承昙鸾二道二力说,创圣道、净土二门,力驳众说,确立了净土基本判教理论,又传及门弟子善导等,使净宗一脉沿民众化道路进一步发展,法脉薪传不绝至今。如无道绰与《安乐集》净宗一脉是何景况?道绰当之无愧该是净土宗二祖,是中兴之祖。

  

《净宗二祖道绰和《安乐集》(冯巧英)》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