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宗二祖道綽和《安樂集》(馮巧英)▪P2

  ..續本文上一頁呢?現在可見的解釋都在說,北朝動蕩不安的政局,戰爭頻仍,人命危淺,由此引出,似乎亂世才是佛教興盛發展的原因。其實不然,當時的北朝,從魏孝文帝改革後,農業已恢複到漢魏西晉水平,學術多切實用,賈思勰的《齊民要術》、郦道元的《水經注》、顔之推的《顔氏家訓》等,反映民衆生活比較平穩,各業興旺,人們有時間和條件坐一下來思考和總結些問題。就《洛陽伽藍記》所反映的洛陽寺觀廟塔之盛,也折射出社會經濟的繁榮。由此可見,社會穩定、經濟繁榮的治世,更爲佛教興盛提供了發展機會。百姓生活平安幸福,才更祈福,才更恐懼死亡,才更需要從宗教尋求精神出路。末法時代更應該說是指:社會物質豐富,厚生利用之術一日千裏,然而社會風氣澆薄。從佛教說,佛陀入滅年代久遠,佛教感化力量次第減弱,修行有心無力,斷惑證真的大道難證難明。所以教赴時機應該如應病與藥,所謂“藥無貴賤,對症者良;法無高下,應機者妙。”道綽才強調修淨土法門。道綽所說的“時”,沒有治世、亂世的區別,著眼只在人,對“人心”的關懷。關懷人的心靈世界才是最大的人文關懷。

  自古至今,對中國佛教的淨土宗都以“念佛法門”相稱,雖然也肯定它“功高易進”,但一般都認爲淨土宗是最缺乏哲理的,它的信衆基本上是缺少文化的下層百姓,也即古代所說的“下根陋劣之人”。果真如此嗎?事實是,古代許多禅宗大師如延壽、祩宏、智旭等都轉修淨土,成爲淨土宗祖師。其他各派兼弘淨宗的多不勝數。又曆代著名文人如謝靈運、柳宗元、白居易、蘇東坡、袁宏道、魏源、龔自珍等也都與淨土宗有很深的因緣。以上諸大智大慧者,豈是單念一句“阿彌陀佛”就能令他們心悅誠服的!要解這個疑團,先看《安樂集》,就從它引證五十余部經籍說理,便可知並非那麼簡單。安樂淨土基本思想是建立在中道觀和唯識學基礎上的,與中國佛教各宗派大體一樣。昙鸾逝後關于淨土學說,諸說紛呈,百家爭鳴。道綽的《安樂集》反駁種種貶抑昙鸾教法的說法,如針對吉藏弘揚叁論宗以無相大乘義批評願生西方面軍,針對攝論家以別時意說貶低極樂淨土等,在第二大門第二節用九個問題針對性地加以辯析:“破妄計大乘無相,異見偏執。……破系心外無法。破願生穢國,不願往生淨土。破若生淨土,多喜著樂。破求生淨土非是小乘。破求生兜率,勸不歸淨土……。料簡別時之意。”每一解都援引經文,融會貫通,要言不繁,說理明晰。能使真正關注淨土義理的人從理論上有所獲。也說明淨土宗不是沒有哲理的。至于說:本書沒有提出創造性的教義,哲學理論一般化,倒是真的。不過,道綽所遵循的是佛教無盡大悲、濟度衆生的宗旨,他只需要對自己堅信的“本願之旨,淨土易行之理”作合理地論證以及引導民衆信仰淨土學說,不要去獨樹一幟。就像有堅定信念的人,也不必或不願再爲自己所奉者喋喋不休,只在必要時駁倒攻讦者,爭取民衆,然後走自己既定的路。這也是淨土宗的特點之一——重信、重行。

  以今日視角來看,《安樂集》在“勸信求往”的說教中有不少符合心理學的內容。第二大門第叁節介紹“如禁咒辭曰“日出東方,乍赤乍黃。”假令酉亥行禁,患者亦愈。又如有人被狗所齧,灸虎骨熨之,患者亦愈。或時無骨,好撫掌摩之,口中喚言:“虎來虎來”,患者亦愈。或複有人患腳轉筋,炙木瓜枝熨之,患者亦愈,或無木瓜,炙手摩之,口喚:“木瓜木瓜”,患者亦愈。”並說“吾身得其效也”。僅這些例子不就是用心理暗示治病?特別是對“臨終十念”的反複強調,如引《智度論》意“一切衆生臨終之時,刀風解形,死苦來逼,生大怖畏。是故遇善知識,發大勇猛,心心相續十念,即是增上善根,便得往生。”(第二大門第叁節)引《大經》意“若有衆生,縱令一生造惡,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第叁大門第叁節)等等,你可以不相信死後能往生到極樂淨土,但在人生的最後關頭,有一線希望,有一種力量讓人平靜地走完人生之路,不也符合現代人臨終關懷的宗旨嗎!

  況且,道綽“勸信求往”並不是一味地“厭此忻彼”,他指出“明知十念成就者皆有過因不虛。若彼過去無因者,善知識尚不可逢遇,何況十念而可成就也。”“若據佛意,欲令衆生多積善因,便乘念往生。”(第二大門第叁節)他諄諄勸告人們平時多積善因,多念佛:“《經》雲:十念相續。似若不難,然諸凡夫心如野馬,識劇猿猴,馳騁六塵,何曾停息?各須宜發信心,預自克念,使積習成性,善根堅固也。”(第二大門第叁節)在第四大門第叁節專門解答了“念佛叁昧既能除障,得福功利大者,未審亦能資益行者,使延年益壽以不?”的提問,明確答道:“必得。”引用《惟無叁昧經》和《譬喻經》的經文事例證明。他的弟子善導把這一思想發展成爲強烈對比的因果報應思想。成爲淨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後世,“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已經脫出了原先宗教涵義,進入中華道德思考範疇。陳毅元帥在憤怒時就用“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來警告那些作惡者。現今,如果每個人多想“善惡有報”,說不定會減少許多罪惡的發生呢。

  《安樂集》通過大量析辯說明稱名念佛、往生極樂的真實可信,在義正辭嚴辨析的同時,多處流露出佛門大師的慈悲心腸,充滿感情地呼喚人們:如“余既居火宅,實想懷怖,……語後學者,既有他力可乘,不得自局己分,徒在火宅也。”(第叁大門第一節難易二道)又“遠劫以來,徒受生死,至于今日,猶作凡夫之身。何曾思量,傷歎不已。”(第叁大門第叁節輪回無窮)又“但能系意專精,常能念佛,一切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何不思量,都無去心也!”(第叁大門第四節引證勸信)上卷結語就是“經教既爾,何不舍難,依易行道矣!”對衆生的殷殷關切之情躍然紙上。

  當昙鸾大師去後,淨土學說活躍,異說紛呈,昙鸾所創淨土義沈寂六十多年,時有道綽振臂而起,繼承昙鸾二道二力說,創聖道、淨土二門,力駁衆說,確立了淨土基本判教理論,又傳及門弟子善導等,使淨宗一脈沿民衆化道路進一步發展,法脈薪傳不絕至今。如無道綽與《安樂集》淨宗一脈是何景況?道綽當之無愧該是淨土宗二祖,是中興之祖。

  

《淨宗二祖道綽和《安樂集》(馮巧英)》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