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离心”译为“厌离 心 ”、“厌世心”,容易让人误会成“厌世”、“消极”、“悲观”的心态。在修出离心的过 程中,会有从迷恋尘世而变成对轮回世界无常的危机、苦空的厌离这些心量转变过程,可能 会 有消极、悲观、逃避的心理状态,但“真出离”、“正出世心”绝对不是这样一种厌离心理 , 而是一种透视了凡庸众生轮回世界苦空无常的本质后的“轻松放下”,是一种对解脱成佛境 界常乐我净的“欣然向往”。所以真实的出离心是从世俗走向超世的转变契机,是一种从凡 庸走向超越的毅然决心,是整个学佛修行“入佛法之门”的第一步。(关于“出离心”之修 法及出离心之量当另文再述)
(二)菩提心——入大乘之门
“三主要道”的第二要道即是菩提心,乃是诸佛菩萨共宣、千经万论同赞的佛门第一法宝。 宗咯巴大师说:“菩提发心是大乘道的主干,是大善行的根源,是福慧资粮的点土成金术, 是无量功德的宝藏”(多识“《佛法三根本要义》通俗解说”)。佛法的一切修行,有了菩 提心,都会变成成佛的因素;若没有菩提心摄持,仅有出离心,虽能获得声闻独觉罗汉之果 , 但终不能入菩萨道而圆满成佛。所以说,只有发了菩提心,才是“入大乘之门”。《佛子行 》云:菩提心,乃是最胜真实成就佛果的因。若无菩提心,则失一切大乘法行。《华严经》 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菩提心即有如此严重,何况未发菩提心呢
无菩提心,则所修一切善法,是否与佛法相应,皆成为问题。无论五戒十善、四禅八定, 无论修桥铺路、施衣施食、种种善业,皆非成佛因种,至多感得人天福乐之果,不出三界, 仍 为业因。哪怕修出世善法,若无菩提心摄持,报生欲界顶天,成为扰乱世间之天魔,摄欲界 众 生为其眷属,仍是魔业。故菩提心极为重要,《三主要道》颂云:“倘若于此出离心,未以 菩提心摄持,不成菩提乐因故,智者当发菩提心”。即是勉励修行者,在出离心的基础上, 发出菩提宝心。
菩提心,乃是不仅希望自己解脱,而且常求一切众生都解脱的心,也即是“为利有情愿成佛 ”之心。这一自度度人、普渡众生的心愿也就是成佛之心。有了这样的菩提心愿,则十方诸 佛视其为佛子,一切菩萨视其为兄弟。进入大乘、一生成佛的关键即在真正发起菩提心。
那么,未发出离心,仅有菩提心,能否趣入大乘、觉悟成佛
答曰:未发出离心,而云发菩 提之心,绝无可能。这一出离心与菩提心的关系极为重要。学佛修行之人,以为已发菩提心 者,请检视自己的出离心是否真实具量,若不然,则自己以为的“菩提心”必定是有问题的 ,或相似,或虚伪,非真实菩提之心。因为,菩提心乃生于大悲心,一种不能忍受其他众生 沉溺轮回苦海的心态,由大悲心而引发菩提心。若无大悲心,则永远不可能生起菩提心。而 大悲心,则在出离心基础上产生。出离心乃是大悲心的不共因。如《入行论》说:“如果人 们对三有苦从未有过体会,甚至在梦中也未曾觉察一切所求都是轮回苦因,又怎么可能会生 起不忍他人之苦的悲心
”(转引自《三主要道》英泽汉本)因此可以说“出离心”和“大悲 心”是同一种心态,观察自己生死轮回之苦的真相则是修出离之心,观察他人轮回生死沉溺 苦海的生存处境,则生大悲之心。由此可见《三主要道》实隐伏菩提道次第之妙,在《菩提 道 次第广论》中从暇满人生难得到出离心之间的下士、中士道内容,在《三主要道》中均归入 “出离心”的范围内。若不明次第,我们很可能误将对菩提心的希求当作真正的菩提心了。 所以应按出离心、菩提心的次第依次而修,努力生起真正的菩提心。
发菩提心的方法非常精要且极为重要。若论其精要,可详阅《菩提道次第广论》、精研《三 主 要道》,无论“七重因果法”还是“自他相挨法”,都蕴含着极为巧妙的转变心念的法门, 让我们油然生起慈心、悲心乃至大菩提心。若论其重要,则可谓菩提心乃是一切诸佛高深殊 胜教法中的心要,是一切佛子菩萨的修行核心。《入行论》谓:“菩提心是圣言乳中提炼出 来最醇厚的奶油”。诸佛除说菩提心外,从未说过其他修法是修行的核心。可惜在今天 ,“遑论修菩提心者,就连知道应以此菩提心为修持心要的人也寥寥无几了”(帕绷咯大师 ,《三主要道甚深引导·开妙道门》,仁钦曲扎译本)。
(三)空正见——生死解脱之慧
《三主要道》颂云:
不具通达法性慧,虽修出离菩提心,
终不能断生死根,故勤方便通缘起。
法性慧,即空性正见,乃是了悟宇宙人生之真相、达成生死解脱的智慧。法性,亦名实相,乃是宇宙人生之真相。只有通达“法性”、“明悟实相”,才能证悟断除生死轮回的大智慧。若“不具通达法性慧”,虽有出离心、菩提心,仍不能超越生死轮回。这是因为,生死之根乃是“我执”,也称“无明”,乃是对宇宙和自我真相的的一种幻觉,即在意识深处觉得有一“我”、“我的”观念,觉得外境有实有的法或法有其“自性”存在,这称之为“人我执”和“法我执”,是“无明”的实质。《四百论》云:“因缘所生法执为真实有,佛说是无明”。因此无明,执有法我、人我,遂有贪、嗔、痴,起惑造业,引生后有,遂有轮回。故“生死轮回的根本正是“我执”,解脱生死必须破除“我执”,断除这一“生死根”。空性正见,正是与实相相应,破除我执的无我智慧。若但修出离心、菩提心,而未修空性正见,未得无我空慧,则不能断除生死根本,也就不能从轮回中解脱出来。故空性正见乃“修道三要”在出离心、菩提心之后的第三要,乃是佛教三藏十二部、千经万论共宣的佛门大智慧。其实修实证,正在“缘起法”之中,故宗咯巴大师“三主要道”颂云:“故勤方便通缘起。”通达空性之关键,乃在缘起。世人不能通达缘起,故或坠常见、或坠断见,不能明悟“缘起性空”的妙义。缘起性空,是佛法的根本正见,仅依出离心菩提心修持,最高能达到大乘五道的“资粮位”。若三要具足、依三要而正确行持,则能从大乘“加行位”经“见道位”、“修道位”一直向上,直趣解脱及究竟圆满的佛果。
以上只是“三主要道”的名目及大义,至于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的深入诠释、实际修法及修成之量的认识,需精研《三主要道》及《菩提道次第广论》及其他大经大论而学修。广义而论,一大佛藏,皆是“三主要道”的诠释。
四、重要性
在今日研究、弘扬《三主要道》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总的说来,汉地佛教发展两千余年,虽曾有隋唐时期创宗立派的辉煌、八宗并弘的格局,但自宋元以后便日趋式微,明清以降,汉地佛教八宗许多仅存其名而无有其实了,无论“三论”、“法相”还是“天台”、“华严”,大都只有宗派之名而失了传承。佛教基本成了“非禅即净”的局面,似乎只剩了禅、净两宗了。禅宗在明清以后也趋没落,狂禅流俗自外使禅宗衰微,死守“看话头”的单一禅法则自内使禅宗失却生机。净土宗则高唱念佛往生,摄受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佛教徒,由于其“信愿行”的宗旨,在教理的深入广大、教法的系统完备上对整体佛教未能有加固基础的作用。于是,禅者往往“笼侗真如,颟顸佛性”,净土行人则专注往生、颇有唯重念佛一法、专诵一经乃至一佛名号以作终生修持之风,而整体佛教,在教理教法上日渐空薄、在修证方法上日趋单一,以致生机渐息。至二十世纪,多有佛教大德洞察及此,欲重研教理,整理佛教,以在根基上复兴佛教,其有天台之弘扬(谛闲、〖FJF〗絯〖FJJ〗虚等)、华严之重唱(月霞、应慈等),也有法相唯识学之短暂复兴(以佛教学者为主),但终难挽整体佛教之颓势。究其所由,固有百余年社会动荡、文化变迁之外因,而佛教门内教法废驰、证法无序,于整体佛教缺少统合亦为一重要原因。诚如当年法尊法师所说:“有志整理佛教之大士,必须了解,仅闭门念佛,或瞑目息心,或登高狂呼,全无建立整顿佛教之可能性。”(法尊,《从西藏佛教学派兴衰的演变说到中国佛教之建立》,《海潮音》1936年第十七卷第四号)。
宗咯巴大师之“菩提道次第”,于整顿西藏佛教、保持佛陀整体教法的系统完备,贡献极大。“菩提道次”,由阿底峡传承自印度,至宗咯巴大师而集大成,发扬光大。就整体佛法而言,宗大师的菩提道法融恰了三个传承法统:一是从佛陀、文殊、龙树传续下来的深义般若法统;二是从佛陀、弥勒、无着传续下来的广义般若法统;三是从佛陀、文殊、阿底峡传续下来的修行加持法统。由此可见宗咯巴大师所弘扬之“菩提道次第”之渊深与伟大。正因如此,宗大师在西藏有“第二佛陀”之称。“菩提道次第”虽在西藏发扬光大,实传承自印度、源自佛陀,为佛法之心要、统摄大小乘经典,令一切经论皆能为修行教授,且能杜躐等妄行及执此非彼之诽谤过失,故称“菩提道次第”为能令佛法久住于世的教授。今欲重振汉地佛教,“菩提道次”实为重要资源,而作为“菩提道次”之精要的“三主要道”,则可为入手。以“三主要道”之佛法心要观一切法门无不洞然。禅门重见地,然“空性正见(“明心见性”)也当以出离心、菩提心为基础方为稳妥,明清狂禅之风、废驰经教戒律,蔽即在初步也;净土重往生,若出离心非真正具量,则口念悠悠而有“念佛者多、往生者少”的事实,并且倘无严格的菩提心的修持,则“净土”虽名为大乘,实际却有可能是“行在小乘”(太虚语)的。至于今日之主流“人间佛教”,若不实“出离心”之根基,则可能演为“人天乘”乃至俗化成非佛法(通常所谓的“世俗化”现象);必有真实之菩提心,人间佛教才真正为“由人而菩萨而佛”之修行路径的大乘法门。故精研“三主要道”、广弘“菩提道次”,于融汇传统宗派及在新时期重振法门、维护整体佛教之不坠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也有着大量的工作需要去做。吾人倘明佛法心要,则可能存在的以“菩提道次”、“三主要道”为“西藏佛教”的误会或疑惑也将冰销。佛法是一味的,无分地域。“三主要道”乃一味佛法之心要,离此则非佛法,依此则不仅佛法之精髓在,且整体之佛法亦无缺。故宗咯巴大师对弟子说:“解说或听闻《菩提道灯论》一次,犹如解说或听闻三藏十二部一次”。谨作此文,愿能为整体佛法住世添一砖瓦。
《《三主要道》研究(吕建福)》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