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離心”譯爲“厭離 心 ”、“厭世心”,容易讓人誤會成“厭世”、“消極”、“悲觀”的心態。在修出離心的過 程中,會有從迷戀塵世而變成對輪回世界無常的危機、苦空的厭離這些心量轉變過程,可能 會 有消極、悲觀、逃避的心理狀態,但“真出離”、“正出世心”絕對不是這樣一種厭離心理 , 而是一種透視了凡庸衆生輪回世界苦空無常的本質後的“輕松放下”,是一種對解脫成佛境 界常樂我淨的“欣然向往”。所以真實的出離心是從世俗走向超世的轉變契機,是一種從凡 庸走向超越的毅然決心,是整個學佛修行“入佛法之門”的第一步。(關于“出離心”之修 法及出離心之量當另文再述)
(二)菩提心——入大乘之門
“叁主要道”的第二要道即是菩提心,乃是諸佛菩薩共宣、千經萬論同贊的佛門第一法寶。 宗咯巴大師說:“菩提發心是大乘道的主幹,是大善行的根源,是福慧資糧的點土成金術, 是無量功德的寶藏”(多識“《佛法叁根本要義》通俗解說”)。佛法的一切修行,有了菩 提心,都會變成成佛的因素;若沒有菩提心攝持,僅有出離心,雖能獲得聲聞獨覺羅漢之果 , 但終不能入菩薩道而圓滿成佛。所以說,只有發了菩提心,才是“入大乘之門”。《佛子行 》雲:菩提心,乃是最勝真實成就佛果的因。若無菩提心,則失一切大乘法行。《華嚴經》 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忘失菩提心即有如此嚴重,何況未發菩提心呢
無菩提心,則所修一切善法,是否與佛法相應,皆成爲問題。無論五戒十善、四禅八定, 無論修橋鋪路、施衣施食、種種善業,皆非成佛因種,至多感得人天福樂之果,不出叁界, 仍 爲業因。哪怕修出世善法,若無菩提心攝持,報生欲界頂天,成爲擾亂世間之天魔,攝欲界 衆 生爲其眷屬,仍是魔業。故菩提心極爲重要,《叁主要道》頌雲:“倘若于此出離心,未以 菩提心攝持,不成菩提樂因故,智者當發菩提心”。即是勉勵修行者,在出離心的基礎上, 發出菩提寶心。
菩提心,乃是不僅希望自己解脫,而且常求一切衆生都解脫的心,也即是“爲利有情願成佛 ”之心。這一自度度人、普渡衆生的心願也就是成佛之心。有了這樣的菩提心願,則十方諸 佛視其爲佛子,一切菩薩視其爲兄弟。進入大乘、一生成佛的關鍵即在真正發起菩提心。
那麼,未發出離心,僅有菩提心,能否趣入大乘、覺悟成佛
答曰:未發出離心,而雲發菩 提之心,絕無可能。這一出離心與菩提心的關系極爲重要。學佛修行之人,以爲已發菩提心 者,請檢視自己的出離心是否真實具量,若不然,則自己以爲的“菩提心”必定是有問題的 ,或相似,或虛僞,非真實菩提之心。因爲,菩提心乃生于大悲心,一種不能忍受其他衆生 沈溺輪回苦海的心態,由大悲心而引發菩提心。若無大悲心,則永遠不可能生起菩提心。而 大悲心,則在出離心基礎上産生。出離心乃是大悲心的不共因。如《入行論》說:“如果人 們對叁有苦從未有過體會,甚至在夢中也未曾覺察一切所求都是輪回苦因,又怎麼可能會生 起不忍他人之苦的悲心
”(轉引自《叁主要道》英澤漢本)因此可以說“出離心”和“大悲 心”是同一種心態,觀察自己生死輪回之苦的真相則是修出離之心,觀察他人輪回生死沈溺 苦海的生存處境,則生大悲之心。由此可見《叁主要道》實隱伏菩提道次第之妙,在《菩提 道 次第廣論》中從暇滿人生難得到出離心之間的下士、中士道內容,在《叁主要道》中均歸入 “出離心”的範圍內。若不明次第,我們很可能誤將對菩提心的希求當作真正的菩提心了。 所以應按出離心、菩提心的次第依次而修,努力生起真正的菩提心。
發菩提心的方法非常精要且極爲重要。若論其精要,可詳閱《菩提道次第廣論》、精研《叁 主 要道》,無論“七重因果法”還是“自他相挨法”,都蘊含著極爲巧妙的轉變心念的法門, 讓我們油然生起慈心、悲心乃至大菩提心。若論其重要,則可謂菩提心乃是一切諸佛高深殊 勝教法中的心要,是一切佛子菩薩的修行核心。《入行論》謂:“菩提心是聖言乳中提煉出 來最醇厚的奶油”。諸佛除說菩提心外,從未說過其他修法是修行的核心。可惜在今天 ,“遑論修菩提心者,就連知道應以此菩提心爲修持心要的人也寥寥無幾了”(帕繃咯大師 ,《叁主要道甚深引導·開妙道門》,仁欽曲紮譯本)。
(叁)空正見——生死解脫之慧
《叁主要道》頌雲:
不具通達法性慧,雖修出離菩提心,
終不能斷生死根,故勤方便通緣起。
法性慧,即空性正見,乃是了悟宇宙人生之真相、達成生死解脫的智慧。法性,亦名實相,乃是宇宙人生之真相。只有通達“法性”、“明悟實相”,才能證悟斷除生死輪回的大智慧。若“不具通達法性慧”,雖有出離心、菩提心,仍不能超越生死輪回。這是因爲,生死之根乃是“我執”,也稱“無明”,乃是對宇宙和自我真相的的一種幻覺,即在意識深處覺得有一“我”、“我的”觀念,覺得外境有實有的法或法有其“自性”存在,這稱之爲“人我執”和“法我執”,是“無明”的實質。《四百論》雲:“因緣所生法執爲真實有,佛說是無明”。因此無明,執有法我、人我,遂有貪、嗔、癡,起惑造業,引生後有,遂有輪回。故“生死輪回的根本正是“我執”,解脫生死必須破除“我執”,斷除這一“生死根”。空性正見,正是與實相相應,破除我執的無我智慧。若但修出離心、菩提心,而未修空性正見,未得無我空慧,則不能斷除生死根本,也就不能從輪回中解脫出來。故空性正見乃“修道叁要”在出離心、菩提心之後的第叁要,乃是佛教叁藏十二部、千經萬論共宣的佛門大智慧。其實修實證,正在“緣起法”之中,故宗咯巴大師“叁主要道”頌雲:“故勤方便通緣起。”通達空性之關鍵,乃在緣起。世人不能通達緣起,故或墜常見、或墜斷見,不能明悟“緣起性空”的妙義。緣起性空,是佛法的根本正見,僅依出離心菩提心修持,最高能達到大乘五道的“資糧位”。若叁要具足、依叁要而正確行持,則能從大乘“加行位”經“見道位”、“修道位”一直向上,直趣解脫及究竟圓滿的佛果。
以上只是“叁主要道”的名目及大義,至于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的深入诠釋、實際修法及修成之量的認識,需精研《叁主要道》及《菩提道次第廣論》及其他大經大論而學修。廣義而論,一大佛藏,皆是“叁主要道”的诠釋。
四、重要性
在今日研究、弘揚《叁主要道》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總的說來,漢地佛教發展兩千余年,雖曾有隋唐時期創宗立派的輝煌、八宗並弘的格局,但自宋元以後便日趨式微,明清以降,漢地佛教八宗許多僅存其名而無有其實了,無論“叁論”、“法相”還是“天臺”、“華嚴”,大都只有宗派之名而失了傳承。佛教基本成了“非禅即淨”的局面,似乎只剩了禅、淨兩宗了。禅宗在明清以後也趨沒落,狂禅流俗自外使禅宗衰微,死守“看話頭”的單一禅法則自內使禅宗失卻生機。淨土宗則高唱念佛往生,攝受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佛教徒,由于其“信願行”的宗旨,在教理的深入廣大、教法的系統完備上對整體佛教未能有加固基礎的作用。于是,禅者往往“籠侗真如,颟顸佛性”,淨土行人則專注往生、頗有唯重念佛一法、專誦一經乃至一佛名號以作終生修持之風,而整體佛教,在教理教法上日漸空薄、在修證方法上日趨單一,以致生機漸息。至二十世紀,多有佛教大德洞察及此,欲重研教理,整理佛教,以在根基上複興佛教,其有天臺之弘揚(谛閑、〖FJF〗絯〖FJJ〗虛等)、華嚴之重唱(月霞、應慈等),也有法相唯識學之短暫複興(以佛教學者爲主),但終難挽整體佛教之頹勢。究其所由,固有百余年社會動蕩、文化變遷之外因,而佛教門內教法廢馳、證法無序,于整體佛教缺少統合亦爲一重要原因。誠如當年法尊法師所說:“有志整理佛教之大士,必須了解,僅閉門念佛,或瞑目息心,或登高狂呼,全無建立整頓佛教之可能性。”(法尊,《從西藏佛教學派興衰的演變說到中國佛教之建立》,《海潮音》1936年第十七卷第四號)。
宗咯巴大師之“菩提道次第”,于整頓西藏佛教、保持佛陀整體教法的系統完備,貢獻極大。“菩提道次”,由阿底峽傳承自印度,至宗咯巴大師而集大成,發揚光大。就整體佛法而言,宗大師的菩提道法融恰了叁個傳承法統:一是從佛陀、文殊、龍樹傳續下來的深義般若法統;二是從佛陀、彌勒、無著傳續下來的廣義般若法統;叁是從佛陀、文殊、阿底峽傳續下來的修行加持法統。由此可見宗咯巴大師所弘揚之“菩提道次第”之淵深與偉大。正因如此,宗大師在西藏有“第二佛陀”之稱。“菩提道次第”雖在西藏發揚光大,實傳承自印度、源自佛陀,爲佛法之心要、統攝大小乘經典,令一切經論皆能爲修行教授,且能杜躐等妄行及執此非彼之誹謗過失,故稱“菩提道次第”爲能令佛法久住于世的教授。今欲重振漢地佛教,“菩提道次”實爲重要資源,而作爲“菩提道次”之精要的“叁主要道”,則可爲入手。以“叁主要道”之佛法心要觀一切法門無不洞然。禅門重見地,然“空性正見(“明心見性”)也當以出離心、菩提心爲基礎方爲穩妥,明清狂禅之風、廢馳經教戒律,蔽即在初步也;淨土重往生,若出離心非真正具量,則口念悠悠而有“念佛者多、往生者少”的事實,並且倘無嚴格的菩提心的修持,則“淨土”雖名爲大乘,實際卻有可能是“行在小乘”(太虛語)的。至于今日之主流“人間佛教”,若不實“出離心”之根基,則可能演爲“人天乘”乃至俗化成非佛法(通常所謂的“世俗化”現象);必有真實之菩提心,人間佛教才真正爲“由人而菩薩而佛”之修行路徑的大乘法門。故精研“叁主要道”、廣弘“菩提道次”,于融彙傳統宗派及在新時期重振法門、維護整體佛教之不墜有著極爲重要的意義,也有著大量的工作需要去做。吾人倘明佛法心要,則可能存在的以“菩提道次”、“叁主要道”爲“西藏佛教”的誤會或疑惑也將冰銷。佛法是一味的,無分地域。“叁主要道”乃一味佛法之心要,離此則非佛法,依此則不僅佛法之精髓在,且整體之佛法亦無缺。故宗咯巴大師對弟子說:“解說或聽聞《菩提道燈論》一次,猶如解說或聽聞叁藏十二部一次”。謹作此文,願能爲整體佛法住世添一磚瓦。
《《叁主要道》研究(呂建福)》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