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陀法语 九月▪P2

  ..续本文上一页

  并立志悟觉生之终止,

  他的枷锁经已被削薄。

  即使他只爱单一生灵,

  善行也会随之而到来。

  圣者慈爱悲悯全世人,

  成就了无边无量善行。

  九月廿二日

  世尊在游历途中,来到波利离耶(Parileyya),便居留在守卫林(Guarded Woodland Thiclcet)中的一棵美丽的娑罗树下。世尊在静坐时,升起此念:“当我与桥赏弥(Kosambi)的众比丘成群聚居时,他们不断地兴起争端,相互吵架、辩驳与打架,破坏了僧团的纪律,使我没有幽静住所。如今我独自一人离开了爱争辩的比丘们,终于能居留在幽静之处。”

  在这个时候,有一头雄象,在被其他大象、雌象和小象欺负之后,兴起此念:“我被众象所欺负,吃的是它们吃剩的草,它们吃的却是我拆下的树枝;我喝的是他们弄浊了的水。当我过河时,它们就来推挤我。如果我离开它们而独居,该有多好呀!”于是,这头雄象离开了象群,来到了波利离耶的守卫林中,来到世尊所在的那棵美丽的娑罗树下。这雄象以它的长鼻子汲水给世尊饮用与清洗,同时也清除四周的长草。这时,它想:“以前我生活在象群之中,并不舒适,如今我离群索居,反而活得很舒适。”

  了解自己离群索居的原因以及大象的心思之后,世尊说了这首偈:

  觉悟之智者,

  长有犁般大牙之象,

  这两个了不得的生命都同意,

  他们喜爱森林的幽静。

  九月廿三日

  我并不是说精深知识的获得是直接的。相反的,它是随著循序渐进的训练、实践、修习而来的。

  九月廿四日

  在山中之王—喜马拉雅山之中,有一片片的广阔土地,由于没有通路,也就没有人或猴子在那儿居住。山中另有一片片的广阔土地,由于山清水秀,住有许多人与猴子。猎人们常在这些地方设下陷阱来捕捉猴子。那些不愚蠢,也不贪吃的猴子都避开了陷阱。但是,有一只既愚蠢又贪吃的猴子却来到了陷阱处,伸手去触摸它,结果手被夹住。它于是伸出另一只手以解救这一只手,结果也同样被夹住。为了解救双手,它伸出一只脚,还是被夹住。再伸出另一脚,也一样被夹住。为了解救双手与双脚,它应用鼻子,鼻子也一样被夹住。就这样,这只猴子的五处都被夹住了。它只好放声大哭,因为身遭不幸,成为猎人的猎获物,任由他处置。

  这就是一个在他人的领域游荡的人的下场。因此,不要到别处游荡。如果这样做,魔罗便得以进入,便有机可乘。甚么不是你的领域而是他人的呢?就是五境。那五境?即眼睛所能辨别的形象、耳朵所能辨别的声音、鼻子所能辨别的气味、舌头所能辨别的味道、身体所能辨别的触觉。这些都是令人渴望的、舒服的、喜爱的、所要的、能煽起激情与贪欲的。甚么是你的领域呢?就是四念处。

  九月廿五日

  一个人在停止了逻辑性及游动不定的心念,证得内在的平静与心念的专一之后,便进入并安住在二禅。在这阶段他已没有逻辑性及游动不定的心念,只充满著入定所产生的喜悦与快乐。他以这喜悦与快乐盖满、充塞及渗透全身,以至全身无处不被它们沾染。

  有如一个由泉水汇集而成的水池,四周没有其他源头入口,当雨神偶尔洒下雨水时,雨水流入土里,再由底面的泉口流出,使水池无处不被凉水所盖满、充塞与渗透。同样的,进入二禅被喜悦与快乐盖满、充塞及渗透,以至全身无处不被它沾染。

  九月廿六日

  健康是最佳之利益,

  知足是最丰之财富,

  信任是最好之朋友,

  涅槃是最高之快乐。

  九月廿七日

  当世尊来到婆罗门琅玛卡(Rammaka)的隐居所门外时,正有一大群比丘坐在一起讨论佛法。世尊便在门外等候,直至讨论完毕后,才轻咳一声,敲了敲门栓。众比丘开了门,让世尊进入并坐在指定坐位上。世尊问道:“你们刚才在讨论甚么?”

  “我们正在说您呢!世尊。”

  “你们是出身自良好家庭的青年人,能出家修行,聚集在一起时能讨论佛法或修习神圣的寂静,这是很好的。”

  九月廿八日

  答覆问题有四种方法。那四种?有些问题需要肯定性的答覆、有的则需要以反问来答覆,有的需要置之一旁不答、又有的需要分析性的答覆。

  九月廿九日

  在甚么情况之下,这句话:“沙门乔达摩是个毁灭主义者,教导的是毁灭的教义”是对的?我教导的是贪、嗔、痴的毁灭。我宣说的是毁灭所有恶行的境界。如果从这几方面来说,“沙门乔达摩是个毁灭主义者,教导的是毁灭的教义”这句话才是对的。

  九月三十日

  婆罗门优那峇(Unnabha)问阿难尊者:“到沙门乔达摩门下修行的目的何在?”

  “是为了断除欲望。”

  “有能断除欲望的途径或修习方法吗?”

  “是有这么一个途径—即要通过非凡的欲望、精力、思维、思考、定力与精进。”

  “若真是如此,阿难尊者,这不成了无尽止的差事吗?因为以一个欲望来断除另一个欲望是不可能的事。”

  “那我问你一个问题,任由你回答。你来这公园之前,可曾有要来的欲望、精力、思维、思考呢?到达之后,这些欲望、精力、思维、思考是否随即消失呢?”

  “是的。”

  “同样的,一个断除了烦恼的人,在他证得觉悟的那一刻,想证得觉悟的那股欲望、精力、思维与思考等都立即消失。”

  

《佛陀法语 九月》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佛陀法语 十月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