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陀法语 八月▪P2

  ..续本文上一页但是佛法也应传授给另两种人。

  八月二十日

  一个人应如何关注自己与他人的利益呢?他应先克制自己的贪、嗔、痴,然后鼓励他人效仿。

  八月廿一日

  某五个因素使一个人的礼物达到尽善尽美。那五种?赠送者以恭敬之心赠送、以关切之心赠送、亲手赠送、以善好之物赠送、赠送时有考虑到后果。

  八月廿二日

  阿难尊者来到屋前,依靠在门柱上哭泣,说道:“我还只是一个学习者,还必须致力以臻完美,可是对我那么慈悲的老师却要入寂了。”

  此刻,世尊正在问众僧:“阿难在那里?”

  众僧把实情说出来,世尊听了,说道:“去吧!比丘,去告诉阿难说:“阿难友,世尊叫你。””

  当阿难到来时,世尊说道:“够了!阿难,别哭了!我过去不是有教导你们吗?所爱的必定有散失的时候,有生、有形成、有会合,必定有别离与瓦解,这又怎么可能有例外的呢?长久以来,你和蔼亲切、全心全意地服侍如来,你以慈爱的身、口、意服侍如来,你已积了大善德。你现在应该全力精进,不久之后,你也能摆脱烦恼的束缚。”

  八月廿三日

  “若有人批评我、佛法或僧众时,你们不能因此生气、愤恨与烦乱。因为生气、愤恨与烦乱会妨碍你,使你无法分辨他们的言论是否正确、你们能分得清吗?”

  “不能,世尊。”

  “那么,当别人批评我、佛法或僧众时,你们应向他们解释何者是不正确的,说道:“那是不正确的,不是我们的道路,我们不这么做。”同样的,若有人赞美我、佛法或僧众时,你们也不能因此而欣喜、欢乐或自负。因为欣喜、欢乐或自负会妨碍你辨明真相。因此,当他们称赞我、佛法或僧众时,你们应向他们解释何者是正确的,说道:“这是正确的,是我们的道路,是我们的作为。””

  八月廿四日

  人若有所不满,苦恼便随之而来,使你不论在行走、站立、坐著或躺著,都不会感到快乐或喜悦,不论你去到森林里、树根下、孤独处、旷野中或僧众之中,也找不到快乐或喜悦。

  人若能知足,不论你在行走、站立、坐著或躺著,都会感到快乐与喜悦;不论你去到森林里、树根下、孤独处、旷野中或僧众之中,都能找到快乐与喜悦。

  八月廿五日

  释迦族的摩诃南摩(Mah"n"ma)来见世尊,说道:“迦毗罗城非常富裕、繁荣、人口众多又稠密。傍晚时分,我供奉了世尊或众僧之后,便入城,一定会遇到象队、马群、战车、货车与人群,浩浩荡荡地川行街上。在这时候,我原本念住佛、法、僧的心完全溃散迷失了。于是,我想:“如果我在此刻死去,我的命运将如何?我将往生何处呢?””

  “不必畏惧!摩诃南摩,不必畏惧!你将得善终。对于一个长期修习信心、德行、学识、舍弃与智慧的人,纵使由四大会合之身,被飞禽走兽所吞食,但是长久修习信心、德行、学识、舍弃与智慧的心会展翅高飞,会证得那至上的。有如一个人把一壶酥油倒入深渊之中,假设那壶破了,碎片因而沉入渊底,然而酥油依然浮于水面。同样的,摩诃南摩,你的心已长久修习信心、德行、学识、舍弃与智慧,因此,不必畏惧,你将得善终,你将得善终!”

  八月廿六日

  一只氋必定会在身上涂满解药之后,才去接近与捕捉毒蛇。同样的,积极修习禅定的人,在面对这个充满愤怒、憎恨、敌意、争吵、争辩与纠纷的世间之时,必需先在身上敷搽慈爱的良药。

  八月廿七日

  世间上有四种人。那四种?第一种人只有浅薄的学识,但又不能从中得利。另一种人有浅薄的学识,又能从中得利。再有一种人有渊博的学识,却不能从中得利,还有一种人则不但有渊博的学识,还能从中得利。

  为甚么那种学识浅博的人,不能从所学中得利呢?因为这种人所学的经文很少,又不能理解其中的文句与字义,也不能依法修习。为甚么另一种学识浅薄的人又能从所学之中得利呢?因为这种人对经文的学习虽少,却能理解所学部份的文句与字义,并且能依法修习。为甚么那种学识渊博的人,不能从所学之中得利呢?因为这种人对经文的学习虽很广博,但并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文句与字义,也不能依法修习。最后,为甚么另一种学识渊博的人能从所学之中得利呢?因为这种人对经文的学习很广博,又能理解其中的文句与字义,并且依法修习。

  八月廿八日

  峇喇乏惹(Bharadvaja)问世尊:“至善的乔达摩,甚么事物对证悟真理大有帮助?我们要向您询问有关对证悟真理大有帮助的事物。”

  “峇喇乏惹,勤奋对证悟真理大有帮助。一个人如果不勤奋,便不能证悟真理,如果勤奋,则一定能证悟真理。”

  “甚么东西对勤奋大有帮助呢?”

  “衡量事物的轻重对勤奋大有帮助。一个人如果没有衡量事物的轻重,便不会勤奋;如果有衡量事物的轻重,他便会勤奋。”

  “甚么东西对衡量事物大有帮助?”

  “尽力对衡量事物大有帮助。一个人如果不尽力,便不会衡量事物的轻重;如果肯尽力,便能衡量事物的轻重。”

  “甚么东西对尽力大有帮助?”

  “欲望对尽力大有帮助。一个人如果没有欲望,便不会尽力;如果有欲望,便会尽力。”

  “甚么东西对激发欲望大有帮助?”

  “赞成某件事物对激发欲望大有帮助。一个人如果不赞成某件事物,便不会对它产生欲望;如果赞成某件事物,便会对它产生欲望。”

  “甚么东西对赞成某事物大有帮助?”

  “测量事物的意义对赞成某事物大有帮助。因为一个人如果没有测量某事物的意义,就不会赞同该事物;如果有测量某事物的意义,就会赞同该事物。”

  “甚么东西对测量事物的意义大有帮助?”

  “牢记佛法对测量事物的意义大有帮助。因为一个人如果不能牢记佛法,便不能测量事物的意义;如果能牢记佛法,便能测量事物的意义。”

  “甚么东西对牢记佛法大有帮助?”

  “听闻佛法对牢记佛法大有帮助。因为一个人如果没有听闻佛法,便不能牢记佛法;如果有听闻佛法,便能牢记佛法。”

  “甚么东西对听闻佛法大有帮助?”

  “张开耳朵对听闻佛法大有帮助。因为一个人如果不张开耳朵,便不能听闻佛法;如果有张开耳朵便能听闻佛法。”

  “甚么东西对张开耳朵大有帮助呢?”

  “接近对张开耳朵大有帮助。因为一个人如果不接近,便不能张大耳朵去听闻佛法,如果接近,便能张大耳朵去听闻佛法。”

  “甚么东西对接近大有帮助?”

  “拜访对接近大有帮助。因为一个人如果不去拜访,他便不能接近;如果有去拜访,便能接近。”

  “甚么东西对拜访大有帮助?”

  “信心对拜访大有帮助。因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信心,他便不会去拜访;如果有信心,便会去拜访。”

  八月廿九日

  世尊问罗希可(Lohicca):“你是不是做如此分析:“如果一个沙门或婆罗门发现了某一妙法,他不应将此法传授给别人,因为一个人怎么可能造福他人呢?这样做有如一个人刚断除了旧的束缚,又被新的束缚所困。这是置根在执著的恶业,因为一个人能替他人做些甚么呢?””

  “是的,尊敬的乔达摩,我的确如此分析。”

  “罗希可,你住在莎拉峇地卡(Salavatika)城中,如果有人说:“婆罗门罗希可应享得莎拉峇地卡城的全部的收入与产物,不必与他人分享。”说这话的人对你的租户而言是不是一种威胁?你认为如何?”

  “是的,尊敬的乔达摩。”

  “他如此做,有没有替其他人的福利著想呢?”

  “他没有。”

  “既然不为他们的福利著想,那他的心里对他们是充满慈爱或嗔恨呢?”

  “充满嗔恨,尊敬的乔达摩。”

  “一个心里充满著嗔恨的人持的是邪见或正见?”

  “是邪见。”

  “一个人如果持著邪见,依我说,他的果报只有两个—往生在地狱或投生为畜生。”

  八月三十日

  翅舍·憍答弥(Kisa Gotami)怀了孕并于十个月后产下一子。可是这个孩子在刚学会走路时就夭折了。翅舍·憍达弥未曾体验过死亡的真相,当众人要把孩子的尸体移去焚化时,她加以阻止,自言自语道:“我一定要去为孩子找救药。”

  于是她抱著孩子沿问挨户地哀求:“你知道治疗我孩子的方法吗?”

  每个人都对她说:“妇人,你必是想救孩子想疯了!”

  她并不放弃,想著:“我一定能找到懂得解救我的孩子的人。”

  有一个智者看见这情况,心里想:“我一定要帮助她。”于是对她说:“妇人呀!我不知道是否有解药可救你的孩子。不过,我认识一个懂得解救之人。”

  “长者,他是谁?”

  “妇人,世尊知道,去问他吧!”

  听后,妇人来找世尊,向他敬礼,并站在一旁问道:“世尊,人人都说您知道治疗我孩子的方法,是真的吗?”

  “是,我知道。”

  “那我需要甚么呢?”

  “一些芥子。”

  “我能找到它。但是,世尊,我要到谁的家去找呢?”

  “去向一个未曾有子女或任何人过世的家庭要几粒吧!”

  “太好了!长者。”翅舍·憍答弥回答。她向世尊敬礼,然后抱著孩子到村子里沿门挨户地询问。她停在第一间屋子前,问道:

  “你有芥子吗?他们说芥子能治疗我的孩子。”

  屋主进去拿了一些芥子给她。翅舍·憍答弥接著又问:“朋友,您家里曾有儿子、女儿死去吗?”

  “妇人,你在问甚么?这家中死去的人比活著的人多。”

  “那请您拿回这芥子吧,它们并不能治好我的孩子。”

  她说著便把芥子退还。她就这样沿门挨户地询问,始终找不到所要的芥子。她想著:“噢!这的确是一件难办之事呀,我以为只有我丧失了孩子,却原来每个村子中,死亡的人比活著的人多呀!”当她这样思考时,本来颤抖的心也就平静了。

  八月卅一日

  即使被卑鄙的罪犯们用一把有两个手柄的锯子,把你的肢体锯断时,你若心里怀著嗔恨,就不能算是在修习我的教诲了。

  

《佛陀法语 八月》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佛陀法语 九月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