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陀法語 八月▪P2

  ..續本文上一頁但是佛法也應傳授給另兩種人。

  八月二十日

  一個人應如何關注自己與他人的利益呢?他應先克製自己的貪、嗔、癡,然後鼓勵他人效仿。

  八月廿一日

  某五個因素使一個人的禮物達到盡善盡美。那五種?贈送者以恭敬之心贈送、以關切之心贈送、親手贈送、以善好之物贈送、贈送時有考慮到後果。

  八月廿二日

  阿難尊者來到屋前,依靠在門柱上哭泣,說道:“我還只是一個學習者,還必須致力以臻完美,可是對我那麼慈悲的老師卻要入寂了。”

  此刻,世尊正在問衆僧:“阿難在那裏?”

  衆僧把實情說出來,世尊聽了,說道:“去吧!比丘,去告訴阿難說:“阿難友,世尊叫你。””

  當阿難到來時,世尊說道:“夠了!阿難,別哭了!我過去不是有教導你們嗎?所愛的必定有散失的時候,有生、有形成、有會合,必定有別離與瓦解,這又怎麼可能有例外的呢?長久以來,你和藹親切、全心全意地服侍如來,你以慈愛的身、口、意服侍如來,你已積了大善德。你現在應該全力精進,不久之後,你也能擺脫煩惱的束縛。”

  八月廿叁日

  “若有人批評我、佛法或僧衆時,你們不能因此生氣、憤恨與煩亂。因爲生氣、憤恨與煩亂會妨礙你,使你無法分辨他們的言論是否正確、你們能分得清嗎?”

  “不能,世尊。”

  “那麼,當別人批評我、佛法或僧衆時,你們應向他們解釋何者是不正確的,說道:“那是不正確的,不是我們的道路,我們不這麼做。”同樣的,若有人贊美我、佛法或僧衆時,你們也不能因此而欣喜、歡樂或自負。因爲欣喜、歡樂或自負會妨礙你辨明真相。因此,當他們稱贊我、佛法或僧衆時,你們應向他們解釋何者是正確的,說道:“這是正確的,是我們的道路,是我們的作爲。””

  八月廿四日

  人若有所不滿,苦惱便隨之而來,使你不論在行走、站立、坐著或躺著,都不會感到快樂或喜悅,不論你去到森林裏、樹根下、孤獨處、曠野中或僧衆之中,也找不到快樂或喜悅。

  人若能知足,不論你在行走、站立、坐著或躺著,都會感到快樂與喜悅;不論你去到森林裏、樹根下、孤獨處、曠野中或僧衆之中,都能找到快樂與喜悅。

  八月廿五日

  釋迦族的摩诃南摩(Mah"n"ma)來見世尊,說道:“迦毗羅城非常富裕、繁榮、人口衆多又稠密。傍晚時分,我供奉了世尊或衆僧之後,便入城,一定會遇到象隊、馬群、戰車、貨車與人群,浩浩蕩蕩地川行街上。在這時候,我原本念住佛、法、僧的心完全潰散迷失了。于是,我想:“如果我在此刻死去,我的命運將如何?我將往生何處呢?””

  “不必畏懼!摩诃南摩,不必畏懼!你將得善終。對于一個長期修習信心、德行、學識、舍棄與智慧的人,縱使由四大會合之身,被飛禽走獸所吞食,但是長久修習信心、德行、學識、舍棄與智慧的心會展翅高飛,會證得那至上的。有如一個人把一壺酥油倒入深淵之中,假設那壺破了,碎片因而沈入淵底,然而酥油依然浮于水面。同樣的,摩诃南摩,你的心已長久修習信心、德行、學識、舍棄與智慧,因此,不必畏懼,你將得善終,你將得善終!”

  八月廿六日

  一只氋必定會在身上塗滿解藥之後,才去接近與捕捉毒蛇。同樣的,積極修習禅定的人,在面對這個充滿憤怒、憎恨、敵意、爭吵、爭辯與糾紛的世間之時,必需先在身上敷搽慈愛的良藥。

  八月廿七日

  世間上有四種人。那四種?第一種人只有淺薄的學識,但又不能從中得利。另一種人有淺薄的學識,又能從中得利。再有一種人有淵博的學識,卻不能從中得利,還有一種人則不但有淵博的學識,還能從中得利。

  爲甚麼那種學識淺博的人,不能從所學中得利呢?因爲這種人所學的經文很少,又不能理解其中的文句與字義,也不能依法修習。爲甚麼另一種學識淺薄的人又能從所學之中得利呢?因爲這種人對經文的學習雖少,卻能理解所學部份的文句與字義,並且能依法修習。爲甚麼那種學識淵博的人,不能從所學之中得利呢?因爲這種人對經文的學習雖很廣博,但並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文句與字義,也不能依法修習。最後,爲甚麼另一種學識淵博的人能從所學之中得利呢?因爲這種人對經文的學習很廣博,又能理解其中的文句與字義,並且依法修習。

  八月廿八日

  峇喇乏惹(Bharadvaja)問世尊:“至善的喬達摩,甚麼事物對證悟真理大有幫助?我們要向您詢問有關對證悟真理大有幫助的事物。”

  “峇喇乏惹,勤奮對證悟真理大有幫助。一個人如果不勤奮,便不能證悟真理,如果勤奮,則一定能證悟真理。”

  “甚麼東西對勤奮大有幫助呢?”

  “衡量事物的輕重對勤奮大有幫助。一個人如果沒有衡量事物的輕重,便不會勤奮;如果有衡量事物的輕重,他便會勤奮。”

  “甚麼東西對衡量事物大有幫助?”

  “盡力對衡量事物大有幫助。一個人如果不盡力,便不會衡量事物的輕重;如果肯盡力,便能衡量事物的輕重。”

  “甚麼東西對盡力大有幫助?”

  “欲望對盡力大有幫助。一個人如果沒有欲望,便不會盡力;如果有欲望,便會盡力。”

  “甚麼東西對激發欲望大有幫助?”

  “贊成某件事物對激發欲望大有幫助。一個人如果不贊成某件事物,便不會對它産生欲望;如果贊成某件事物,便會對它産生欲望。”

  “甚麼東西對贊成某事物大有幫助?”

  “測量事物的意義對贊成某事物大有幫助。因爲一個人如果沒有測量某事物的意義,就不會贊同該事物;如果有測量某事物的意義,就會贊同該事物。”

  “甚麼東西對測量事物的意義大有幫助?”

  “牢記佛法對測量事物的意義大有幫助。因爲一個人如果不能牢記佛法,便不能測量事物的意義;如果能牢記佛法,便能測量事物的意義。”

  “甚麼東西對牢記佛法大有幫助?”

  “聽聞佛法對牢記佛法大有幫助。因爲一個人如果沒有聽聞佛法,便不能牢記佛法;如果有聽聞佛法,便能牢記佛法。”

  “甚麼東西對聽聞佛法大有幫助?”

  “張開耳朵對聽聞佛法大有幫助。因爲一個人如果不張開耳朵,便不能聽聞佛法;如果有張開耳朵便能聽聞佛法。”

  “甚麼東西對張開耳朵大有幫助呢?”

  “接近對張開耳朵大有幫助。因爲一個人如果不接近,便不能張大耳朵去聽聞佛法,如果接近,便能張大耳朵去聽聞佛法。”

  “甚麼東西對接近大有幫助?”

  “拜訪對接近大有幫助。因爲一個人如果不去拜訪,他便不能接近;如果有去拜訪,便能接近。”

  “甚麼東西對拜訪大有幫助?”

  “信心對拜訪大有幫助。因爲一個人如果沒有信心,他便不會去拜訪;如果有信心,便會去拜訪。”

  八月廿九日

  世尊問羅希可(Lohicca):“你是不是做如此分析:“如果一個沙門或婆羅門發現了某一妙法,他不應將此法傳授給別人,因爲一個人怎麼可能造福他人呢?這樣做有如一個人剛斷除了舊的束縛,又被新的束縛所困。這是置根在執著的惡業,因爲一個人能替他人做些甚麼呢?””

  “是的,尊敬的喬達摩,我的確如此分析。”

  “羅希可,你住在莎拉峇地卡(Salavatika)城中,如果有人說:“婆羅門羅希可應享得莎拉峇地卡城的全部的收入與産物,不必與他人分享。”說這話的人對你的租戶而言是不是一種威脅?你認爲如何?”

  “是的,尊敬的喬達摩。”

  “他如此做,有沒有替其他人的福利著想呢?”

  “他沒有。”

  “既然不爲他們的福利著想,那他的心裏對他們是充滿慈愛或嗔恨呢?”

  “充滿嗔恨,尊敬的喬達摩。”

  “一個心裏充滿著嗔恨的人持的是邪見或正見?”

  “是邪見。”

  “一個人如果持著邪見,依我說,他的果報只有兩個—往生在地獄或投生爲畜生。”

  八月叁十日

  翅舍·憍答彌(Kisa Gotami)懷了孕並于十個月後産下一子。可是這個孩子在剛學會走路時就夭折了。翅舍·憍達彌未曾體驗過死亡的真相,當衆人要把孩子的屍體移去焚化時,她加以阻止,自言自語道:“我一定要去爲孩子找救藥。”

  于是她抱著孩子沿問挨戶地哀求:“你知道治療我孩子的方法嗎?”

  每個人都對她說:“婦人,你必是想救孩子想瘋了!”

  她並不放棄,想著:“我一定能找到懂得解救我的孩子的人。”

  有一個智者看見這情況,心裏想:“我一定要幫助她。”于是對她說:“婦人呀!我不知道是否有解藥可救你的孩子。不過,我認識一個懂得解救之人。”

  “長者,他是誰?”

  “婦人,世尊知道,去問他吧!”

  聽後,婦人來找世尊,向他敬禮,並站在一旁問道:“世尊,人人都說您知道治療我孩子的方法,是真的嗎?”

  “是,我知道。”

  “那我需要甚麼呢?”

  “一些芥子。”

  “我能找到它。但是,世尊,我要到誰的家去找呢?”

  “去向一個未曾有子女或任何人過世的家庭要幾粒吧!”

  “太好了!長者。”翅舍·憍答彌回答。她向世尊敬禮,然後抱著孩子到村子裏沿門挨戶地詢問。她停在第一間屋子前,問道:

  “你有芥子嗎?他們說芥子能治療我的孩子。”

  屋主進去拿了一些芥子給她。翅舍·憍答彌接著又問:“朋友,您家裏曾有兒子、女兒死去嗎?”

  “婦人,你在問甚麼?這家中死去的人比活著的人多。”

  “那請您拿回這芥子吧,它們並不能治好我的孩子。”

  她說著便把芥子退還。她就這樣沿門挨戶地詢問,始終找不到所要的芥子。她想著:“噢!這的確是一件難辦之事呀,我以爲只有我喪失了孩子,卻原來每個村子中,死亡的人比活著的人多呀!”當她這樣思考時,本來顫抖的心也就平靜了。

  八月卅一日

  即使被卑鄙的罪犯們用一把有兩個手柄的鋸子,把你的肢體鋸斷時,你若心裏懷著嗔恨,就不能算是在修習我的教誨了。

  

《佛陀法語 八月》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佛陀法語 九月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