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心源)

  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

  心源

  一禅到底是什么?

  禅到底是什么?这是我们最要知 道的事项,所以我首先在这里要阐明 它,禅乃中国通用之名,是梵语禅那 的简称,或云定或云禅定,在印度多 叫做瑜伽,禅那的语根是由思惟或静 虑而来的,在印度思想史上,其使用 法颇不一定,可是禅那的本质是在集 心一境,专念一事物,所以禅那和三 昧之间,严密说之,在阶段上虽有差 别,但是大体上曰三昧曰禅那都是同 一意义,就是将一心一境的观法修行 全部,称之谓禅那或三昧,所以这里 所说的禅,不一定指禅宗,禅宗当然 也包含在内,而是比禅宗之禅的意义 来得宽广,就是在静定中观察思虑, 所以禅那虽可名定,而定中有观有慧 方为禅那之特义,故禅那亦云观。

  禅的修行是身心相应的全一之修 行,可是若分开考察之,则自有两个 的要素。一是形式有方面,另一是内 容的方面。形式方面是安静身体,统 一精神,就是身体的修练,这是任何 禅的修行都是共通一般的型体,而此 型体是非常重要的,无此型体,禅定 是无法成立的,坐禅的修行由外形看 之就是禅定的修习,可是禅的本义, 不仅在统一精神,而是以其统一的精 神,对某一事物,要专念思虑,则可 完成禅的意义,盖单以统一精神,虽 有安静身心的效能,而无悟道的机会 故也,禅的开悟结局就是专念某一理 想,精神上得到实现的大自觉,所以 其理想一定要成为思虑的目标,而且 经常作为精神统一的中枢,禅的内容 方面结局就是指此所念的目标。

  在佛教方面也常以“止观”代表 禅那,这就是最能表现如上的意义。 “止”是心的安静,“观”是基于止 上思虑某一事物,佛教经常主张止观 均等,就是过于安静堕落无气力的半 睡眠状态也不可,而过于思虑致使心 神散乱也不可,要者沉着平静,一向 理想专念,就是止观均等,而禅的本 质完全在于此,所以止观均等是体验 真理,发现真理的要道,即一方依止 防制精神的散乱,动摇,于兹得到一 种的解放感,进入法悦的情态,更进 一步依观得与观念的内容冥合一致时 ,于兹早已无内外的区别,也无主观 客观的对立,尽天悉地皆为一枚的公 案,即真理就变成我们的皮肉骨体, 这叫做禅的开悟,也就是禅最终的目 的地。

  二禅的种类

  如斯禅的修行,不仅在统一精神 ,而其中包含有观念所以其观念的内 容如何,则禅自然可能发生种种的区 别。在楞伽经分类为四种禅,即(1)愚 夫所行禅,(2)观察义禅,(3)攀缘真如 禅,(4)诸如来禅,在同经一切佛语心 品云“复次大慧,有四种禅,云何为四 ,谓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如禅 ,如来禅。云何愚夫所行禅,谓声闻缘 觉外道修行者,观人无我性,自相共 相,骨肉无常,苦不净相,计着为首 ,如是相不异观,前后转进,想不除 灭,是名愚无所行禅。云何观察义禅 ,谓人无我,自相共相,外道自他无 性已,观法无我,彼地相义,渐次增 进,是名观察义禅。云何攀缘如禅, 谓妄想,二无我妄想,如实处不生妄 想,是名攀缘如禅。云何如来禅,谓 入如来地,行自观圣智,三种乐住, 成办众生,不思议事,是名如来禅。 ”,即第一种禅是谓自人无我观,法 无我观,思虑到受苦观,身不净观等 一贯的思虑生活。第二种禅虽如前者 观无常无我,可是在思想上,极端观 察客观的万有和自他的主观都无实在 的本体之义理。第三种禅。谛荡一切 差别相对的观念,连人法的无我观, 都认为一种的妄想,所以实可谓到达 真如玄理的境界。第四种禅不是如前 三者消极利己的状态,而是诸佛清净 的禅,所以究尽了佛果的境地,即不 但自己乐住自觉圣智,对一切人类也 发挥不可思议的妙用,以化众生。

  这样将禅分为四类的态度,其如 来清净禅的内容对于达摩禅有如何影响,而与后代的大乘禅有如何关系, 都是值得重视,而且具有研究价值的 题目。

  唐代宗密禅师在“禅源诸诠集都 序”,分为五种类、他谓“真性即不 垢不净,凡圣无差,禅则有浅有深, 阶降差殊”。说明有如次五种类的禅

  第一外道禅—是“带异计欣上厌下而修者”。即我以外认定有神,厌此世界,欲到达神的世界,而修念的方法。例如 我中国练气修仙的坐禅,或印度佛教以外的禅那,或像奉神秘主义的基督教徒,专念天神,欲参与恩宠的观法等都属于此类。

  第二凡夫禅—虽是假教的信者,仅信奉因果的道理,还没有得到真实教理的人们之修行。宗密禅师称之谓“正信因果, 亦以欣厌而修者”

  第三小乘禅—“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即信无我的道理,灭除我见为目的而修行的禅。

  第四大乘禅—“悟我法二空所现真理而修者”,即不但达观自我,连外界也是一切皆空,要穷究一切空的妙谛为目的修行者。

  第五如来最上禅—就是“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 一名祖师禅,或云一行三昧,真如三昧,亦名如来清净禅,达摩门下辗转相传者是此禅也。以上五种类的分法,简洁甚得要领,我们 大体上可以认定禅有如上的种类。

  而最近值得注目者大虚法师的分类法,法师依据禅的历史演变,分为“依教修心禅”和“悟心成佛禅”的二大种别, 而再把“依教修心禅”,分为(1)安般禅,(2)五门禅,(3)念佛

  p.0004

  禅,(4)实相禅的四类别。他在“太虚大师全集第三册”云“禅宗(达摩禅)以前的禅,是依教修观的禅,依教 就是依教理,如天台教观,即可说为依教修禅,即依教理解摄心修定之谓”,

  (一)依教修心禅

  (1)安般禅—乃就一分特点而立,安世高译有安般守意,阴持入经,专明禅定,成为汉魏晋初修习禅定之禅 法,此经明数息修禅,亦摄其余种种禅法,但最要的在调息(阴即五阴之阴,由守意而摄心),这种禅风,皆 受安般守意,阴持入经而启发的,所以叫做安般禅。

  (2)五门禅—佛陀蜜译“五门禅法要略”,近于五停心,五停心乃对治多贪的不净观,多瞋的慈悲观,多痴 的因缘观,散乱的数息观,多慢的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分析无我观,五门禅法序说;“三业之兴,禅智为要 ,禅无智无以深其寂,智无禅无以寂其照”,此为当时修禅之要旨。

  (3)念佛禅—此说念佛禅,为后来专门持名之念佛门所从出,但其不同的,当时修念佛禅的人大都是注重禅 定而念佛,所以他们的念佛也就成了修习禅定的法门了。本来五门禅内已经有了念佛三昧,然此念佛禅乃是进 一步专重念佛的行法,此念佛禅之开始,并不在五门之后,在后汉末与安世高同时有支娄迦谶者,翻译“般若 三昧经”,以不坐不卧之长行而念佛,故又名长行念佛三昧,支娄迦谶译“首楞严三昧经”,也是念佛三昧所摄。

  (4)实相禅—实相禅与实相三昧,名称出于罗什的禅法要略,罗什以前,早有依般若法华修空观,即实相观 的,罗什翻译的中论智论,法华,维摩等,皆详谈实相,因之便为实相禅所本,后来用为实地修行的,前为慧 文,慧思,智者等,从慧文诸祖师承下来,才正式地成立中道实相禅。

  (二)悟心成佛禅—大虚法师指出此禅的特色云“悟心成佛禅,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他们主张直 指人心,见性成佛,故亦可名见性成佛禅,或即心是佛禅”,此禅是至达摩大师东来,才成立为独立的禅宗, 才为后世分宗下,教下之所本,而成为达摩的宗门禅,富有超教顿悟的风气,大虚法师关于此禅的进展演变, 也分为“超佛祖师禅”和“越祖分灯禅”的禅风别,关于此点,在达摩禅的禅风项下再说。

  三达摩禅的特色

  达摩大师传来的宗门禅,是全不 依经教为根据,号称教外别传,传佛 心印,不立文字,唯证相应,正名为 佛心宗,通称禅宗,以禅那为宗故。 梵语禅那,中语云静虑,由净妄凝念 以穷明心源故。要之此宗以直指人人 本心,俾见性成佛为宗旨,而脱然无 所留滞于名言义相之间者也。

  据传灯录的记载,达摩大师欲回印度,便召集门人说:“时候到了, 你们怎么不各言所得?”,时有门人 道副说“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 字,而为道用”,达摩说“你只得我 的皮”,一尼名总持的说“我今所解 ,如庆喜(阿难)见阿閦佛国,一见 更不再见”,达摩说“你得我的肉” 道育说“四大本空,五蕴非有,而我 见处,无一法可得”,达摩说“你得 我的骨”,最后慧可礼拜达摩大师, 依位而立,达摩说“你得我的髓”, 因此便将大法及四卷楞伽传与慧可。 由此问答经过,我们可以窥见达摩禅 的特质之一班。

  元来佛教的禅观基础是在于释迦 佛陀的开悟成道,据传,释迦佛陀经 过六年苦行后,竟在菩提树下,设金 刚座,结跏趺坐,静思默念,至十二 月八日破晓,观见辉煌明星,豁然贯 通开悟,得无上道,而入佛陀的大觉 位。

  达摩禅的本领就是在于把捉佛陀 的大自觉,而在我们的日常一切生活 上,自由无碍,活泼泼地实践活用, 这就是达摩禅的最主要的一特色。那 么佛陀到底自觉什么呢?即是觉悟宇 宙的真理,而此宇宙的真理,即不离 人人具有的真理,也就是人人自己的 本性,所以我们要体得真理,不要向 外求,须要向自己内心究尽,佛陀一 切的经教毕竟是注释“心”的一字。 佛教的目的“转迷开悟”,“离苦得 乐”,或“止恶作善”,皆是说明“ 心”为根本,所以离开了一心,是 无有一法可以存在的,大圣释尊是究 明了自无始劫来昧却本心,而作妄想 分别的本源,证觉了于地的大道,宇 宙的真理,显现了本心妙德的第一人 。所以我们若脱离了妄想的窠窟,究 尽了天地大道根源的自性时,也可以 达到所…

《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心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