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學的特質在禅
心源
一禅到底是什麼?
禅到底是什麼?這是我們最要知 道的事項,所以我首先在這裏要闡明 它,禅乃中國通用之名,是梵語禅那 的簡稱,或雲定或雲禅定,在印度多 叫做瑜伽,禅那的語根是由思惟或靜 慮而來的,在印度思想史上,其使用 法頗不一定,可是禅那的本質是在集 心一境,專念一事物,所以禅那和叁 昧之間,嚴密說之,在階段上雖有差 別,但是大體上曰叁昧曰禅那都是同 一意義,就是將一心一境的觀法修行 全部,稱之謂禅那或叁昧,所以這裏 所說的禅,不一定指禅宗,禅宗當然 也包含在內,而是比禅宗之禅的意義 來得寬廣,就是在靜定中觀察思慮, 所以禅那雖可名定,而定中有觀有慧 方爲禅那之特義,故禅那亦雲觀。
禅的修行是身心相應的全一之修 行,可是若分開考察之,則自有兩個 的要素。一是形式有方面,另一是內 容的方面。形式方面是安靜身體,統 一精神,就是身體的修練,這是任何 禅的修行都是共通一般的型體,而此 型體是非常重要的,無此型體,禅定 是無法成立的,坐禅的修行由外形看 之就是禅定的修習,可是禅的本義, 不僅在統一精神,而是以其統一的精 神,對某一事物,要專念思慮,則可 完成禅的意義,蓋單以統一精神,雖 有安靜身心的效能,而無悟道的機會 故也,禅的開悟結局就是專念某一理 想,精神上得到實現的大自覺,所以 其理想一定要成爲思慮的目標,而且 經常作爲精神統一的中樞,禅的內容 方面結局就是指此所念的目標。
在佛教方面也常以“止觀”代表 禅那,這就是最能表現如上的意義。 “止”是心的安靜,“觀”是基于止 上思慮某一事物,佛教經常主張止觀 均等,就是過于安靜墮落無氣力的半 睡眠狀態也不可,而過于思慮致使心 神散亂也不可,要者沈著平靜,一向 理想專念,就是止觀均等,而禅的本 質完全在于此,所以止觀均等是體驗 真理,發現真理的要道,即一方依止 防製精神的散亂,動搖,于茲得到一 種的解放感,進入法悅的情態,更進 一步依觀得與觀念的內容冥合一致時 ,于茲早已無內外的區別,也無主觀 客觀的對立,盡天悉地皆爲一枚的公 案,即真理就變成我們的皮肉骨體, 這叫做禅的開悟,也就是禅最終的目 的地。
二禅的種類
如斯禅的修行,不僅在統一精神 ,而其中包含有觀念所以其觀念的內 容如何,則禅自然可能發生種種的區 別。在楞伽經分類爲四種禅,即(1)愚 夫所行禅,(2)觀察義禅,(3)攀緣真如 禅,(4)諸如來禅,在同經一切佛語心 品雲“複次大慧,有四種禅,雲何爲四 ,謂愚夫所行禅、觀察義禅、攀緣如禅 ,如來禅。雲何愚夫所行禅,謂聲聞緣 覺外道修行者,觀人無我性,自相共 相,骨肉無常,苦不淨相,計著爲首 ,如是相不異觀,前後轉進,想不除 滅,是名愚無所行禅。雲何觀察義禅 ,謂人無我,自相共相,外道自他無 性已,觀法無我,彼地相義,漸次增 進,是名觀察義禅。雲何攀緣如禅, 謂妄想,二無我妄想,如實處不生妄 想,是名攀緣如禅。雲何如來禅,謂 入如來地,行自觀聖智,叁種樂住, 成辦衆生,不思議事,是名如來禅。 ”,即第一種禅是謂自人無我觀,法 無我觀,思慮到受苦觀,身不淨觀等 一貫的思慮生活。第二種禅雖如前者 觀無常無我,可是在思想上,極端觀 察客觀的萬有和自他的主觀都無實在 的本體之義理。第叁種禅。谛蕩一切 差別相對的觀念,連人法的無我觀, 都認爲一種的妄想,所以實可謂到達 真如玄理的境界。第四種禅不是如前 叁者消極利己的狀態,而是諸佛清淨 的禅,所以究盡了佛果的境地,即不 但自己樂住自覺聖智,對一切人類也 發揮不可思議的妙用,以化衆生。
這樣將禅分爲四類的態度,其如 來清淨禅的內容對于達摩禅有如何影響,而與後代的大乘禅有如何關系, 都是值得重視,而且具有研究價值的 題目。
唐代宗密禅師在“禅源諸诠集都 序”,分爲五種類、他謂“真性即不 垢不淨,凡聖無差,禅則有淺有深, 階降差殊”。說明有如次五種類的禅
第一外道禅—是“帶異計欣上厭下而修者”。即我以外認定有神,厭此世界,欲到達神的世界,而修念的方法。例如 我中國練氣修仙的坐禅,或印度佛教以外的禅那,或像奉神秘主義的基督教徒,專念天神,欲參與恩寵的觀法等都屬于此類。
第二凡夫禅—雖是假教的信者,僅信奉因果的道理,還沒有得到真實教理的人們之修行。宗密禅師稱之謂“正信因果, 亦以欣厭而修者”
第叁小乘禅—“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即信無我的道理,滅除我見爲目的而修行的禅。
第四大乘禅—“悟我法二空所現真理而修者”,即不但達觀自我,連外界也是一切皆空,要窮究一切空的妙谛爲目的修行者。
第五如來最上禅—就是“若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 一名祖師禅,或雲一行叁昧,真如叁昧,亦名如來清淨禅,達摩門下輾轉相傳者是此禅也。以上五種類的分法,簡潔甚得要領,我們 大體上可以認定禅有如上的種類。
而最近值得注目者大虛法師的分類法,法師依據禅的曆史演變,分爲“依教修心禅”和“悟心成佛禅”的二大種別, 而再把“依教修心禅”,分爲(1)安般禅,(2)五門禅,(3)念佛
p.0004
禅,(4)實相禅的四類別。他在“太虛大師全集第叁冊”雲“禅宗(達摩禅)以前的禅,是依教修觀的禅,依教 就是依教理,如天臺教觀,即可說爲依教修禅,即依教理解攝心修定之謂”,
(一)依教修心禅
(1)安般禅—乃就一分特點而立,安世高譯有安般守意,陰持入經,專明禅定,成爲漢魏晉初修習禅定之禅 法,此經明數息修禅,亦攝其余種種禅法,但最要的在調息(陰即五陰之陰,由守意而攝心),這種禅風,皆 受安般守意,陰持入經而啓發的,所以叫做安般禅。
(2)五門禅—佛陀蜜譯“五門禅法要略”,近于五停心,五停心乃對治多貪的不淨觀,多瞋的慈悲觀,多癡 的因緣觀,散亂的數息觀,多慢的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分析無我觀,五門禅法序說;“叁業之興,禅智爲要 ,禅無智無以深其寂,智無禅無以寂其照”,此爲當時修禅之要旨。
(3)念佛禅—此說念佛禅,爲後來專門持名之念佛門所從出,但其不同的,當時修念佛禅的人大都是注重禅 定而念佛,所以他們的念佛也就成了修習禅定的法門了。本來五門禅內已經有了念佛叁昧,然此念佛禅乃是進 一步專重念佛的行法,此念佛禅之開始,並不在五門之後,在後漢末與安世高同時有支婁迦谶者,翻譯“般若 叁昧經”,以不坐不臥之長行而念佛,故又名長行念佛叁昧,支婁迦谶譯“首楞嚴叁昧經”,也是念佛叁昧所攝。
(4)實相禅—實相禅與實相叁昧,名稱出于羅什的禅法要略,羅什以前,早有依般若法華修空觀,即實相觀 的,羅什翻譯的中論智論,法華,維摩等,皆詳談實相,因之便爲實相禅所本,後來用爲實地修行的,前爲慧 文,慧思,智者等,從慧文諸祖師承下來,才正式地成立中道實相禅。
(二)悟心成佛禅—大虛法師指出此禅的特色雲“悟心成佛禅,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禅,他們主張直 指人心,見性成佛,故亦可名見性成佛禅,或即心是佛禅”,此禅是至達摩大師東來,才成立爲獨立的禅宗, 才爲後世分宗下,教下之所本,而成爲達摩的宗門禅,富有超教頓悟的風氣,大虛法師關于此禅的進展演變, 也分爲“超佛祖師禅”和“越祖分燈禅”的禅風別,關于此點,在達摩禅的禅風項下再說。
叁達摩禅的特色
達摩大師傳來的宗門禅,是全不 依經教爲根據,號稱教外別傳,傳佛 心印,不立文字,唯證相應,正名爲 佛心宗,通稱禅宗,以禅那爲宗故。 梵語禅那,中語雲靜慮,由淨妄凝念 以窮明心源故。要之此宗以直指人人 本心,俾見性成佛爲宗旨,而脫然無 所留滯于名言義相之間者也。
據傳燈錄的記載,達摩大師欲回印度,便召集門人說:“時候到了, 你們怎麼不各言所得?”,時有門人 道副說“如我所見,不執文字,不離文 字,而爲道用”,達摩說“你只得我 的皮”,一尼名總持的說“我今所解 ,如慶喜(阿難)見阿閦佛國,一見 更不再見”,達摩說“你得我的肉” 道育說“四大本空,五蘊非有,而我 見處,無一法可得”,達摩說“你得 我的骨”,最後慧可禮拜達摩大師, 依位而立,達摩說“你得我的髓”, 因此便將大法及四卷楞伽傳與慧可。 由此問答經過,我們可以窺見達摩禅 的特質之一班。
元來佛教的禅觀基礎是在于釋迦 佛陀的開悟成道,據傳,釋迦佛陀經 過六年苦行後,竟在菩提樹下,設金 剛座,結跏趺坐,靜思默念,至十二 月八日破曉,觀見輝煌明星,豁然貫 通開悟,得無上道,而入佛陀的大覺 位。
達摩禅的本領就是在于把捉佛陀 的大自覺,而在我們的日常一切生活 上,自由無礙,活潑潑地實踐活用, 這就是達摩禅的最主要的一特色。那 麼佛陀到底自覺什麼呢?即是覺悟宇 宙的真理,而此宇宙的真理,即不離 人人具有的真理,也就是人人自己的 本性,所以我們要體得真理,不要向 外求,須要向自己內心究盡,佛陀一 切的經教畢竟是注釋“心”的一字。 佛教的目的“轉迷開悟”,“離苦得 樂”,或“止惡作善”,皆是說明“ 心”爲根本,所以離開了一心,是 無有一法可以存在的,大聖釋尊是究 明了自無始劫來昧卻本心,而作妄想 分別的本源,證覺了于地的大道,宇 宙的真理,顯現了本心妙德的第一人 。所以我們若脫離了妄想的窠窟,究 盡了天地大道根源的自性時,也可以 達到所…
《中國佛學的特質在禅(心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