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佛學的特質在禅(心源)▪P2

  ..續本文上一頁謂“草木國土,悉皆成佛”的 境地。即在自己心中,谛觀宇宙的真 理,證覺遍法界的佛心,就是禅的本 質,也是達摩大師所謂“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的意思。

  至于佛陀自覺的具體內容,由自 內證的立場乃是秘密中之神秘,所謂 余人不見的境地,唯佛與佛的境地, 所以其傳法的方法是以心傳心的,往 昔于靈山會上,釋尊在八萬大衆面前 ,欲大轉*輪而升座,大衆靜坐皆期 待有一番的說法,可是釋尊升座後不 說一句,只拈一金波羅華示衆,這到 底是甚麼意思呢?,即是表示自成道 以來四十九年間,釋尊或說華嚴,或 宣阿含,乃至教化般若,法華等,無 不爲表示自己本具的佛性,宇宙天真 的妙理,而欲知其妙理,請看此一枝 花,爛熳一葉的玉葩,實表盡宇宙的 妙趣,真善美的妙德,當在此中圓滿 無所有缺。其妙趣雖以佛陀的神力也 不能言盡,大乘妙法,甘露法門皆露 現在此間,除此以外,別無何法可說 ,這即是向上的大轉*輪,可是八萬 大衆呆然不能通曉其意,唯一人迦葉 尊者達觀其真相,莞爾破顔微笑,此 即是“以心傳心”的妙致,釋迦的大 精神和迦葉的悟道,互相合體,感得 言外的妙味,這是唯佛與佛乃能窮盡 ,余人所不見之處。

  這樣達摩大師的宗門禅是唯證相 應,不立文字,不依據任何經典,同 時不離文字,把一切經藏都爲已所依 ,即如小室六門所說“十二部經總是閑 文字,千經萬論只是明心,言下契會 ,教將何用,至理絕言,教是言詞, 非道,道本無言,言說是妄”。又驢 耳彈琴曰“或設問,禅宗所去,不立 文字,教外別傳,出何經論”,答曰; “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不涉經論徑 蹊,坐斷報化佛頭,經論外獨傳佛印

  p.0005

  心,籲,恁麼蔑視經論外更有別傳心 印,雲者何謂,未夢見佛祖宗乘者也 ”,又禅林類聚曰“禅是經綱,經是 禅綱”,這就是道破不立文字,不離 文字的消息,禅門認爲一切經教,猶 如指月之指,未見月時依指,見月後 指無益也,未悟佛心時依教,若知見 佛心時,一切法門皆于一心曆曆,一 心悟了,一教無用,祖師言句,猶如 叩門之瓦,未入門時提瓦,既入門提 瓦何用。須慎重味之。

  四達摩禅的展開和禅風的演變

  (1)達摩禅的展開—達摩的宗門禅 ,由達摩大師傳二祖慧可,二祖傳叁 祖僧燦,叁祖傳四祖道信,至此是單 線的相承,及至唐代愈呈其盛觀,同 時也發生一大分裂,由四祖門下正傳 五祖弘忍,同時傍出牛頭禅一系統, 五祖弘忍門下有慧能,神秀,道明, 慧安,智洗等諸駿秀,神秀得法後在 江北大弘其楞伽有宗的漸悟禅風,後 稱此派爲北宗禅,慧能在黃梅得法爲 六祖,後在曹溪寶林寺接化江南徒衆 ,後人稱謂南宗禅,教化以“本來無 一物”的般若空宗旨,主張一超直入 的頓悟禅風,而和北宗漸漸修學的漸 悟禅風相反,所以乃有“南頓”“北 漸”之稱,爲著表信由達摩初祖傳來 之衣,及至六祖,因有爭端不傳,以 後宗門下得法傳心印者很多,各爲一 方師家,大振宗門禅風,在六祖下有 南嶽懷讓,青原行思,荷澤神會,慧 忠國師,永嘉玄覺等諸高足,當時如 荷澤神會一派分傳甚盛,故另形成荷 澤一系統,而南嶽和青原二師乃是在 六祖門下最爲優越,所以六祖正傳的 禅風至此分爲二大潮流,即南嶽傳馬 祖道一,道一傳百丈懷海,海下分出 二家,一爲黃檗希運,希運傳臨濟義 玄,是爲臨濟宗之開祖,二爲沩山靈 佑,沩山傳仰山慧寂,是爲沩仰宗之 開祖,而青原傳石頭希遷,希遷後有 天皇道悟及藥山惟俨,惟俨之法孫名 洞山良價,良價之法孫名曹山本寂, 是爲曹洞宗開山,而道悟後有龍潭崇 信,崇信傳德山宣鑒,宣鑒傳雪峰義 存,義存下又分二家,一爲雲門文偃 ,開雲門宗,二爲玄沙師備,師備之 法孫法眼文益,創法眼宗,此即臨濟 ,沩仰,曹洞,雲門,法眼之五宗也 ,至宋時臨濟更分出二派,曰楊岐派 ,曰黃龍派合前五宗號爲七派,但晚 明來沩仰,雲門,法眼皆失傳,而黃 龍派也數傳則絕,仍複臨濟舊稱,故 遞流至今只有臨濟,曹洞二家耳。

  (2)五家的禅風別—宗門下的五家 禅風差異是在五家其人,並不是在五 家其道,猶如人有南北,道無頓漸。 就是並非各家宗旨有不同,而是禅風 有大同小異、大同者是同少室之一燈 ,小異者乃是言語機境的小異而已, 譬如沩仰的謹嚴,曹洞的細密,臨濟 的痛快,雲門的高古,法眼的簡明等 等,都是出其天性,就是說,各祖師 都奉正傳達摩宗旨,因個人的性格, 想,以及時代,社會環境等影響, 禅風也有種種的差異。

  關于五家的禅風別,宋代晦嚴昭 公著有“人天上眼目六卷”,據此可以 窺知其區別的一班,尤其是在其“各 宗門庭”,頗有具體的說明,一見可 以察知其各禅風。茲略述如下:

  A臨濟門庭—“臨濟宗者,大機大用,脫羅籠,出窠臼,虎驟龍奔,星馳電激,轉天關,朝地軸,負衡天 意氣,用格外提唱,卷舒擒縱,殺活自在,乃至,要識臨濟麼?青天轟霹雳,陸地起風波”,即大喝一聲,有 大地顛倒,四海枯渴之概,而有時一喝如金剛王寶劍,有時一喝如踞地金獅子,有時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時一 喝無何作用,可以窺察臨濟的英邁豪氣。

  B雲門門庭—“雲門宗者,絕斷衆流,不容擬議,凡聖無路,情解不通,乃至,雲門宗風,孤危聳峻,人 難湊泊,非上上根,孰能窺其仿佛哉,乃至,要見雲門麼?柱杖子踍跳上天,盞子裏諸佛說法”。即電光石火 ,單刀直入,言語簡短,乃雲門的禅風。

  C曹洞門庭—“曹洞宗者,家風綿密,言行相應,隨機利物,就語接人,乃至,要見曹洞麼?佛祖未生空 劫外,正偏不落有無機”,即嚴肅接化學人,恰如春風春雨,使野草簇生,淳淳一語,老婆心切,俟其通曉而 後止,綿密用意周到,而起居動作自適條繩,乃其特色。

  D沩仰門庭—“沩仰宗者,父慈子孝,上令下從,你欲吃飯,我便與羹,你欲渡江,我便撐船,隔山見煙 ,便知是火,隔牆見角便知是牛,乃至,要見沩仰麼?月落潭無影,雲生山有衣”即事理兼說,體用並重,語 無遣作,內藏毒舌。

  E法眼門庭—“法眼宗者,箭鋒相拄,句意合機,始則行行如也,終則激發,漸服人心,削除情解;調機 順物,斥滯磨昏,乃至,法眼家風,對病施藥,相身裁縫,隨其器量,掃除情解”,即接人語調沈痛,富于慈 愛,恰似送子上陣的慈母之淚。

  由此可知五家禅風概要,至其詳情須檢討各祖師的行錄語錄等等, 例如宋時有人問五祖山法演禅師雲“ 如何是臨濟下事”,演答曰“五逆聞 電(顯其驚絕),”問“如何是雲門 下事”,答曰“紅旗閃爍(顯其微露 )”,問“如何是沩仰下事”,答曰 “斷碑橫古路(顯其深奧)”,問“ 如何是曹洞下事”,答曰“馳書不到 家(顯其回互)”,問“如何是法眼 下事”,答曰“巡人犯夜(顯其隱微 )”其他如佛果園悟語錄也有短評, 即“僧問,如何是臨濟下事,師雲一 刀兩斷,如何是雲門下事,師雲叁句 縱橫,如何是曹洞下事,師雲五位君 臣設分付,如何是沩仰下事,師雲進 前退後絕商量”,其他類似如此短評 則不遑枚舉。

  最後筆者要把大虛法師(在大虛 大師第叁冊)對于宗門禅風的演變分 類介紹一下,以資參考。大虛法師認 爲自達摩東來以後,至六祖大成時期 (即盛唐時代)爲第一期,在此初期 的禅風,稱之謂“悟心成佛禅”之傳 統,第二期(即中唐時代)假立名曰 “超佛祖師禅”,爲什麼叫做超佛的 祖師禅呢?如丹霞曾說“佛之一字吾 不喜聞”趙州亦雲“念佛一聲,要漱 口叁日”,又如南泉常說“馬祖道即 心即佛,我這裏不是心,不是佛,不 是物”,這皆是以超佛兩字,當時凡 提問者,都是問祖師西來意,可見將

  p.0006

  佛推過一邊,惟以祖師意爲中心,又 可見六祖之下,宗風大揚,祖師所傳 的禅,已爲當時一般參學的人所崇仰 ,祖師西來意尤爲學者首應明白的目 標。故即成爲超佛而以祖師爲中心的 禅法。

  那麼如來禅與祖師禅相差之點, 究在何處?大家可以考究一下,不過 要略爲點明,也不甚難,例如仰山香 嚴問答中,香嚴雲“去年貧,未是貧 ,今年貧,始是貧”仰山乃謂“師弟 雖會得如來禅,祖師禅尚未夢見地” ,香又答道“我有一機,瞬目似伊, 若還不識,問取沙彌”,仰首肯道“ 且喜師弟會得祖師禅”,所謂去年貧 未是貧,今年貧始是貧”,這是道出 修證的階級,而所謂“若還不識,問 取沙彌”,這指明了本來現成,當下 即是,所以可知如來禅是落功勳漸次 的,祖師禅是頓悟本然的。

  第叁期(即晚唐時代)稱爲“越 祖分燈禅”,宗下常常講“超佛越祖 ”,超佛不已,就要越祖,“分燈” 是五宗分傳禅燈,禅宗發達到這個時 期,完全以當代爲尊,且智齊于師, 滅師半德,智過于師,方堪承當,對 于問祖師意的,便說何不問自己意, 使學參的人,個個超天超地,無所覆 蓋,所以便有呵佛罵祖的德山,佛祖 俱不禮拜的臨濟,一齊出現,可見分 燈禅的禅見是超佛越祖,而各自稱尊 爲其特色,而其後之禅宗演變,也不 出五宗的範圍。

  五中國佛學之特質在禅

  佛教流傳到中國以來,已有一千 九百年的曆史,承受之深博與發展之 弘遠,實爲佛學之第二源海,日本, 朝鮮,安南等既不過分承中國佛學的 支流,而西藏的佛學亦曾受中國佛學 的影響,中國除全盤的承受了印度所 傳來的小乘大乘佛學,且于中國民族 的偉大悠遠基礎上,更開展了中國佛 學許多特色,就其原因,大虛法師指 出了如次四項的影響。

  (1)以中國老莊派的自然哲學爲影響,開展了普遍的遠微玄妙,特別是叁論宗,天臺宗,華嚴宗的玄義理論 ,並養成一般佛教徒之灑脫的高逸的淡泊的山林素樸風尚。

  (2)以中國孔孟派的人倫哲學爲影響,開展之注重人類的倫理道德,而表現爲調和大小乘律的南山律宗及禅 宗叢林清規與天臺,華嚴的宗義。

  (3)以中國民族重生懷死,畏神敬祖,趨福避禍之一般俗尚爲影響,傳習成至今尚流行中國民間的密宗,淨 土宗的佛教。

  (4)最雄奇的是從中國第一流人士自尊獨創的民族特性,以達摩西來的啓發,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而直 證釋迦未開口說法前的覺源心海,打開了自心徹天徹地的大光明藏,佛心自心印合無間,然後應用一切方土的 俗言雅語,乃至全宇宙的事事物物,活潑潑地以表現指示其悟境于世人,使世人各各直證佛陀的心境,此爲佛 學之核心,亦爲中國佛學之骨髓。而中國唐宋以來一般老莊派的,孔孟派的第一流學者,亦無不投入此禅宗佛 學中,然後再回到其道家及儒家的本位上,以另創其性命雙修學及宋明理學,故此爲中國佛學最特色的禅宗, 實成了中國唐宋以來民族思想全部的根本精神,所以大虛法師從事中國佛教曆史研究,發現中國佛學有特殊的 面目和系統,而主張“中國佛學的特質在于禅”,他說“比方南洋佛法之特質在律儀,西藏則在于密咒,而日 本佛教的特點則在于聞慧及通俗應用”,“從以上各地特質比較起來,反顯出中國佛教特質在禅,中國佛學所 以重禅,當然也有其因緣”(大虛大師全集第叁冊),大虛法師就中國佛學的特質所以在禅的原因,指摘如次 二特點。

  (1)梵僧的化風—一梵僧乃佛教初來中國時,傳者之通稱,其實不一定皆是印度的,南洋與西域各地之來此 者亦混稱梵僧,梵僧教化的風度,也可分幾點說;

  (1)端肅之儀態:在當時到內地的梵僧,大概道德高深,學問淵博,他們行住坐臥四威儀,態度端 嚴,使人肅然起敬,

  (2)淵默之風度:他們因深有修養,其幽深寂默的風度,使人見之覺得深不可測,

  (3)神妙之顯揚:他們智慧既高,種種方技神咒術數也極精妙,且其修禅持咒所成之 神通妙用也常有流露,這種以神異顯揚的力量,功尤顯著,

  (4)秘奧之探索:這些梵僧的神通靈感,皆使人崇敬,起“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的觀感 ,使一般趨向修學的人,皆視佛法爲深奧神秘,肯死心刻苦探索,當這些 梵僧來華時,中國文化已經發達很高,他們從端嚴寂默之中瞨其無窮之神 功妙智,使瞻仰者起一種高深莫測而極欲探索之心,這在達摩來華後,亦 即以經成爲禅宗的風化,學人皆從禅中去參究,探索其秘奧遂即成爲中國 佛學之特質在禅,但是僅就這一方面,還不能成爲中國佛學之特質在禅, 還可能成爲一種神秘信仰之佛教,故還須從另一方面去說。

  (2)華士之時尚—華士即中華讀書之士,士君子,士大夫,當時文化既高,一般士夫之思想,皆尚簡括綜合 的玄理要旨,在言談上也推尚隽樸的語句,或詩歌之類,要言不繁,能實在表示出精義,至于一般士君子品行 ,出清高靜逸是崇,生活儉樸淡泊,所成詩文皆簡要精妙,不尚言論辨柝,所以佛法由梵僧傳入,在通俗的農 工商方面,即成爲報應靈感之信仰,以士人思想之主要,言語之隽樸,品行之恬逸,生活之力儉,遂形成如四 十二章經,八大人覺經等簡要的佛學,適合當時文化,機教相扣,同時樂于山洞涯窟,過其簡單生活,禅靜修 養,遇有訪求參問者,爲示簡要而切于實際之要旨,如此適于士人習俗之風尚,遂養成中國佛學在禅之特質。

  從梵僧來化及能領受佛學之中國士夫思想等的因緣和合,而成爲當時習尚禅定的佛學,並奠定了十千年來 中國佛學的基礎,所以說中國佛學之所致,因爲抽去此士夫思想關系,僅由敬崇梵僧:則變成神咒感應之信仰 ,或成爲樂著分柝辯論之學術,比如西藏原沒有文化,故成爲神咒佛教,南洋氣候接近印度,故易重律儀,而 中國則在其玄簡士習中,成爲精徹之禅風,這就是中國佛學之特質在禅的緣故。

  

《中國佛學的特質在禅(心源)》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