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何认识自己(释显如)▪P3

  ..续本文上一页定快乐。就拿印顺导师来说吧,他那么有名气,大家争相着去看他一整天,老人家哪里受得了?出了名,麻烦也跟着来了不是吗?所以你追求名声,可能名声后面的副作用也跟着来;虽然老人家并不是特意去追求名声,可是大家都慕名而来,摆明了名声背后的副作用就在那里等着。有名气的人如果遇到生病更加累人,住院时人们争相着去探病。人已经生了病应该需要多休息,为了表示敬意反而大家一窝蜂去看他,很累人的。所以,以上种种并不是快乐的因素。所以财富、权利、地位或是名反而带来你的苦难,变成了造成你苦恼的原因之一。所以不论你遇到什么事,你认为你是出于善意而去干涉了这件事,结果事情都会变得很遭。对你而言,因为你人格的不健全,无法妥善的去处理这些现象、无法处理这些因素,一般认为是“好”也变成了“不好”了。

  所以今晚要讲的重点在哪里呢?今晚要讲的重点是︰“如何认识自己”;也就是找出我们的不健全到底是哪里不健全?佛教的佛就是“觉”的意思,不一定要说到“觉悟”的地步;第一点要先自觉,不一定自己觉悟、自己觉察,每个人要先发现自己有问题,才有办法去解决问题,不是吗?

  如果你认为自己没有问题,我就是如此、我很好啊!没有问题。没有发现问题,你就没有办法解决问题、改善问题,如此一来,你一辈子就是那副德性。认为自己待人不坏,为什么惹大家讨厌?做任何事都是出于好意,为什么还遭到大家的嫌弃?无形中自己认为好心没好报,无法去了解好心要如何去表现,表现出来的是对的,还是不对的?你如果没有去觉察这个问题时,就会变成了所谓的好心没好报,好像世间上的事管不得;其实问题是你自己,不一定是别人,好像别人都待你很苛薄对你不友善似的。第一个要检讨的是你本身,不是别人不是对方,如果有问题先检讨自己,我的看法是如此。

  举一个例子︰有一位外国女士是教育界的人士,曾向我的一位朋友抱怨说,她以前以工作所得供她的丈夫读书(从事律师的工作),结果她的丈夫却将她抛弃了,虽然她的丈夫曾经回来一次,但是终究还是跑了,她抱怨她的丈夫很无情。但是经过我的朋友的观察,发觉了这位外国女士很喜欢讲话,按照我的朋友的推察︰她有这种习性,但是她没有去觉察到它;一天到晚要黏着她先生说话会让人受不了。她对待她的第二任丈夫也是这样,不论什么事都是任性而为,好像一个独裁者,也不事先取得丈夫的同意便私自做决定。所以,你只说出单向的问题,你本身的问题没有说出来。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以前她的丈夫并不像现在这样,他最近跟她讲话总是很凶;我的朋友也观察了这位女士讲话很急,她讲起话来都带给人一种压迫感。就这个情形来看,一般人如果讲话的时候语气上压制你,你一定感到不好受是吗?忍受不住的时候就会一句话反弹回去、回应回去了。

  要了解自己有哪一些问题才有办法去改善它。佛教讲的“因缘法”,因缘的各种条件配合;一个条件的改变时整体跟着改变。一般人认为我爱的人,我将来可以改变他(她),并不是这样的,你(你)改变她(他)不是下命令改变他(她)。一般人幻想有爱情可以改变一切,这种看法很危险;因为爱情是“包装”起来的一面,大家都将好的一面表现出来坏的一面掩盖住了。但是结婚之后,在一起生活的每一个二十四小时,那坏的一面便遮掩不住了,所以好坏统统出现了。慢慢地,彼此之间的坏的因素如果扩大而没有去改善,就会变成为一种障碍。

  一般所认为的“我爱他,我就要包容他的一切”,这样的理论很危险;“我爱他,我整天应该被打而没有抱怨?”没有这种理论的是不是?我爱他,他作坏事我也应该帮着作坏事吗?他卖吗啡我也应该帮着他去卖吗啡?不管是“爱”或是其他一切都要有理智;佛教中说的智慧,你要有一个判断,爱也是要有一个程度、有一个原则,而不是闭着双眼就跟着他走不是吗?

  所以,人生若要以快乐为目标就要减少人生痛苦的因素;痛苦的因素来自何处?在我们本身做起。要如何去觉察呢?佛教中的基本的“四念处”,就是四种自我观察的方法︰观身、观受、观心、观法。但是今天我只讲观察自己有哪一些习性。人与人之间相处,痛苦的因素大多数不是来自物质上,彼此之间的关系产生冲突矛盾不是来自物质上的,都是精神上、心理上的。你如果没有去觉察它,彼此之间的习气在那儿循环,彼此之间时常存在着不快乐的气氛。

  你不知道原因出在哪里,可能会认为是彼此八字不合、或是前辈子造的孽;其实,问题是重大的部份要从今生来下手改善,而不是改变过去;过去已经造成了,你要改的是这一生;举一个例子︰你所讨厌的颜色,你存在着这样的习气不管过去如何,你没有去觉察,你一看到便要发脾气,难道你要追究到你的前生吗?那是你现在的习气,“色”有好丑的分别吗?“颜色”分明出现在你的眼前,你见了不喜欢,那是你本身的问题不是吗?所以改善问题是要找出自己的问题在何处。

  自己的问题要从四个方向来下手也就是观察。“观身”,生活的例子,你的饮食习惯如何?或是你的行住坐卧的习惯如何?一般人会认为它与快乐有何关系?因为如果遇到心情郁闷、或运气不好的时候,走路的姿势可能也不一样,一副颓丧不振的模样,你如果没有去觉察它,别人看到你一副倒楣样也会知道你的情形是怎么样的;久而久之,你的姿态便固定住;你如果没有去自我觉察因而养成了一种习惯,就变成了不好的姿势。

  或是没有觉察到因为吃了某些食物而感到不舒服,一不舒服就要找医生,自己也不知道原因,一再反覆犯着这种错误没有去检讨自己的饮食问题,造成了令自己苦恼的因素无法解决。但是佛法说你要先检讨自己、从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去检讨,到底这当中的过程有什么问题。

  “观受”指的是感受、情绪︰心情的好恶、好恶之心。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好恶之心很强,这些都是使人不快乐的因素。你的不快乐不只是你自己不快乐而已,还会影响周围的人。举个例子︰做丈夫的在公司受到了委屈心情不好,回到家之后平白无故也会发作的。妻子与子女不明白状况认为丈夫无缘无故乱发脾气,这是迁怒的一种,也是彼此之间产生摩擦的因素。如果太太没有发觉先生的真正状况;丈夫也没有觉察,这种摩擦关系会一直轮回,这个家庭也变得不快乐。

  观受就是观察我们的好恶是什么,有的人喜欢别人对他拍马屁说些好听的话;做完一件事之后认为自己这么辛苦为什么没有得到他人的称赞?于是自己心里感到不痛快,找到机会就耍耍小脾气。你要自己觉察为什么你一定要别人来称赞你呢?

  当然!换个角度来说,我们并不是不要去称赞他人,别人有所努力应该得到我们的肯定。但是转个角度,我们要自觉自己检讨︰为什么我们做任何一件事都要得到他人称赞?如果是你心甘情愿或是你的本份事,为什么须要他人的称赞?你如果存在这种心理,你希望他人来满足你这种心理,假如得不到满足你心理便要不快乐,你的不快乐就好像是手榴弹要不就是地雷,一不小心踩到你就跳了起来!

  观心︰“心”在这里的解释是念头或有散乱等等;但是在此我所要着重的是“思想的问题”。思想︰什么是思想?也就是一些“观念”—什么是好的观念?什么是坏的观念?何者是对?何者不对?举一个例子︰在中国文化当中最普遍的“重男轻女”的问题。一般认为至少要生一个男孩子才能安心,因为自小被灌输这种观念,长大成人之后便受到这个观念的指使,成为它的奴隶。

  中国大陆因为人口过多政府实施人口管制,一家一户只能生一胎,如果生了女胎即将她淹死或想办法弄死她,为的就是要得到一个男孩子;这种现象所得到的副作用就是男多女少,男孩子长大之后找不到新娘子。这个问题所要表达的就是︰一个观念影响了十几亿人口,连带着死了一大堆无辜者—那些被弄死的女胎;刚开始遭殃的是女孩子,到最后男孩也受到波及,变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在印度“法”普遍存在每一件事物当中,可以说无处没有法、无事不是法;但是在此是着重在人的意志方面、主宰的欲望、种种固执的习气︰佛教的名词叫作“我慢”;自卑也是属于这个部份,也就是你并没有比别人优越而自我矮化产生一种自卑心理,这是相对的。

  我慢的习气有哪些呢?面子问题也是属于这部份,或是好强,硬是要争到自己的观念得到他人的认同,不承认自己不对等种种的习气。

  以下再就这四方面作综合的举例︰

  观心方面︰我们人有五根,眼.耳.鼻.舌.身五根对五尘,简单地讲也就是外境。我们摸得到、听得到、闻得到、吃得到等等,对外境有何好恶,我们要去观察出来。因为这种好恶︰你对酸.甜.苦.辣的喜好,如果摄取过多会造成身心的影响,所以你要矫正这个习气;有的人喜欢抽烟,甚至染上吸毒的瘾。

  再举一个例子,人说话的方式很重要,彼此之间互相沟通的技术很重要;举一个例子︰我要剃头向他人借一面镜子,问他说︰你有没有镜子,结果他搬出来一个大镜子需要两只手去拿。你说︰我要的是小镜子;他说这是这里最小的;在他的观念中他的“小”和我的“小”不一样。这尚是一般的情形,如果是紧急严重的情况没有听懂对方的意思,彼此会错意会产生摩擦或误会,造成很大的问题,所以言语的交通很重要。

  再者,自我观察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你愿意检讨自己、你欢迎别人的批评;批评不是毁谤,批评就是别人提供你意见说出你有哪些问题。别人的意见不一定完全正确,而是提供你一个参考不是吗?某人对我有某些看法,我是不是有这些现象?第一个原则就是你要欢迎别人发表出对你的看法;并不是对你提出批评就代表对你怀着恶意跟你过不去找你的麻烦,你的自我防卫的心理作用马上跑出来,就算是恶意也好,也应该听一听,基本的态度应该如此。

  听话是一种立场,讲话是一种立场;并不是他有错我就直接讲出来,要视当时的场合恰不恰当,如果在旁有其他的人你没有顾虑到他的面子问题就直接说出来,令他下不了台,他会怨恨你一辈子;他没有改善反而怨恨了你一辈子。有的时候你应当私下跟他讲,而不是当场说出来,这都是一种技术需要去研究。

  除了听话、讲话,还有一种传话。我们基本上的了解是人与人彼此之间互相沟通之时难免会产生误差,没有百分之百完全了解对方的意思;再转述的话也没有百分之百是正确的。“话”经过多方的转述难免都会变形,所以你听来的“话”也不能百分之百完全相信,你自己要有一个弹性、有一个尺寸,才不会变成一个大问题出来。

  批评与毁谤有何不同?一般人说不要批评别人才不会得罪人!但是我认为这是不正确的观念。不管是对批评的人或是被批评的人来说。被批评的人会认为被批评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一个前题是︰人是完美的吗?人都会有缺陷不是吗?你如果不知道你就没办法改正。所以人如果有缺陷,别人批评你又有什么不对呢?你觉得这样就失去面子?你不能接受他人的批评才是没有风度、没有面子。批评与毁谤的差别是,批评是根据某种事实来发表他的看法,有根据的意见;毁谤就是没有根据的恶言。所以我们听话时要小心,如果听到对方说︰“某某人很自私。”你不能听了就相信对方的话,你要进一步追问︰“是什么原因你说他很自私?”你要追究,要对方提出证据;你在批评他人时也是要有根据才可以。

  意志方面,比如有时人们喜欢互相诤吵;如果真的无法克制住自己要发出诤吵之前,先想想我跟他斗来斗去、吵来吵去有什么意义没有?谁也不肯退让一步的,只会让情况更糟,根本不能解决问题。你的目的是为了维持一个和谐的家庭或团体,保持彼此之间良好的关系;如果对方正火冒三丈你又何必跟着他头上冒火呢?

  要了解自己有什么问题,要改变对方不如改变自己!你本身的态度不好,怎么去调整对方呢?你的态度给对方的印象一向不好,又怎么能去改变对方?降低自己的品质去维持彼此之间的关系吗?这是不正确的方法,所以有问题要去追究原因,不是追究结果;这是处理问题的重点的关系。

  大乘佛教所传的最普遍的法就是—忏悔业障;忏悔业障的方法并不是只有念佛或种种忏悔的仪式。导师曾经说过忏悔业障或消业障有两个基本的原则—一个是改过,一个是行善。因为你光是忏悔,不知道习气在哪里,忏悔完之后习气又现又造业,永远也忏悔不完。所以忏悔的第一个重点是要“改过”,忏悔是忏悔过去,未来如果没有去改善,那些不好的习气就会继续下去。第二个重点是“行善”,因为你过去的业已经造成如何去消除它呢?一个方法就是增加你的善业、增加你善的力量、善缘,利用这个善缘来抵消掉过去的不善缘,让过去的恶缘不能发生。导师还说︰“自净其意,利他为先。”净化自己的身心还努力去帮助别人,如此才有办法去改善我们的生活品质。要不然的话过得苦苦恼恼的永远都是那些“执着”,你有种种执着存在心中即使跑到天堂也是一样,看别人都觉得不顺眼,心里就会不快乐。所以你本身的问题没有改善,不管去到哪里都不快乐,提供你再好的条件你都不快乐。

  

《如何认识自己(释显如)》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