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定快樂。就拿印順導師來說吧,他那麼有名氣,大家爭相著去看他一整天,老人家哪裏受得了?出了名,麻煩也跟著來了不是嗎?所以你追求名聲,可能名聲後面的副作用也跟著來;雖然老人家並不是特意去追求名聲,可是大家都慕名而來,擺明了名聲背後的副作用就在那裏等著。有名氣的人如果遇到生病更加累人,住院時人們爭相著去探病。人已經生了病應該需要多休息,爲了表示敬意反而大家一窩蜂去看他,很累人的。所以,以上種種並不是快樂的因素。所以財富、權利、地位或是名反而帶來你的苦難,變成了造成你苦惱的原因之一。所以不論你遇到什麼事,你認爲你是出于善意而去幹涉了這件事,結果事情都會變得很遭。對你而言,因爲你人格的不健全,無法妥善的去處理這些現象、無法處理這些因素,一般認爲是“好”也變成了“不好”了。
所以今晚要講的重點在哪裏呢?今晚要講的重點是︰“如何認識自己”;也就是找出我們的不健全到底是哪裏不健全?佛教的佛就是“覺”的意思,不一定要說到“覺悟”的地步;第一點要先自覺,不一定自己覺悟、自己覺察,每個人要先發現自己有問題,才有辦法去解決問題,不是嗎?
如果你認爲自己沒有問題,我就是如此、我很好啊!沒有問題。沒有發現問題,你就沒有辦法解決問題、改善問題,如此一來,你一輩子就是那副德性。認爲自己待人不壞,爲什麼惹大家討厭?做任何事都是出于好意,爲什麼還遭到大家的嫌棄?無形中自己認爲好心沒好報,無法去了解好心要如何去表現,表現出來的是對的,還是不對的?你如果沒有去覺察這個問題時,就會變成了所謂的好心沒好報,好像世間上的事管不得;其實問題是你自己,不一定是別人,好像別人都待你很苛薄對你不友善似的。第一個要檢討的是你本身,不是別人不是對方,如果有問題先檢討自己,我的看法是如此。
舉一個例子︰有一位外國女士是教育界的人士,曾向我的一位朋友抱怨說,她以前以工作所得供她的丈夫讀書(從事律師的工作),結果她的丈夫卻將她抛棄了,雖然她的丈夫曾經回來一次,但是終究還是跑了,她抱怨她的丈夫很無情。但是經過我的朋友的觀察,發覺了這位外國女士很喜歡講話,按照我的朋友的推察︰她有這種習性,但是她沒有去覺察到它;一天到晚要黏著她先生說話會讓人受不了。她對待她的第二任丈夫也是這樣,不論什麼事都是任性而爲,好像一個獨裁者,也不事先取得丈夫的同意便私自做決定。所以,你只說出單向的問題,你本身的問題沒有說出來。還有另外一個問題就是︰以前她的丈夫並不像現在這樣,他最近跟她講話總是很凶;我的朋友也觀察了這位女士講話很急,她講起話來都帶給人一種壓迫感。就這個情形來看,一般人如果講話的時候語氣上壓製你,你一定感到不好受是嗎?忍受不住的時候就會一句話反彈回去、回應回去了。
要了解自己有哪一些問題才有辦法去改善它。佛教講的“因緣法”,因緣的各種條件配合;一個條件的改變時整體跟著改變。一般人認爲我愛的人,我將來可以改變他(她),並不是這樣的,你(你)改變她(他)不是下命令改變他(她)。一般人幻想有愛情可以改變一切,這種看法很危險;因爲愛情是“包裝”起來的一面,大家都將好的一面表現出來壞的一面掩蓋住了。但是結婚之後,在一起生活的每一個二十四小時,那壞的一面便遮掩不住了,所以好壞統統出現了。慢慢地,彼此之間的壞的因素如果擴大而沒有去改善,就會變成爲一種障礙。
一般所認爲的“我愛他,我就要包容他的一切”,這樣的理論很危險;“我愛他,我整天應該被打而沒有抱怨?”沒有這種理論的是不是?我愛他,他作壞事我也應該幫著作壞事嗎?他賣嗎啡我也應該幫著他去賣嗎啡?不管是“愛”或是其他一切都要有理智;佛教中說的智慧,你要有一個判斷,愛也是要有一個程度、有一個原則,而不是閉著雙眼就跟著他走不是嗎?
所以,人生若要以快樂爲目標就要減少人生痛苦的因素;痛苦的因素來自何處?在我們本身做起。要如何去覺察呢?佛教中的基本的“四念處”,就是四種自我觀察的方法︰觀身、觀受、觀心、觀法。但是今天我只講觀察自己有哪一些習性。人與人之間相處,痛苦的因素大多數不是來自物質上,彼此之間的關系産生沖突矛盾不是來自物質上的,都是精神上、心理上的。你如果沒有去覺察它,彼此之間的習氣在那兒循環,彼此之間時常存在著不快樂的氣氛。
你不知道原因出在哪裏,可能會認爲是彼此八字不合、或是前輩子造的孽;其實,問題是重大的部份要從今生來下手改善,而不是改變過去;過去已經造成了,你要改的是這一生;舉一個例子︰你所討厭的顔色,你存在著這樣的習氣不管過去如何,你沒有去覺察,你一看到便要發脾氣,難道你要追究到你的前生嗎?那是你現在的習氣,“色”有好醜的分別嗎?“顔色”分明出現在你的眼前,你見了不喜歡,那是你本身的問題不是嗎?所以改善問題是要找出自己的問題在何處。
自己的問題要從四個方向來下手也就是觀察。“觀身”,生活的例子,你的飲食習慣如何?或是你的行住坐臥的習慣如何?一般人會認爲它與快樂有何關系?因爲如果遇到心情郁悶、或運氣不好的時候,走路的姿勢可能也不一樣,一副頹喪不振的模樣,你如果沒有去覺察它,別人看到你一副倒楣樣也會知道你的情形是怎麼樣的;久而久之,你的姿態便固定住;你如果沒有去自我覺察因而養成了一種習慣,就變成了不好的姿勢。
或是沒有覺察到因爲吃了某些食物而感到不舒服,一不舒服就要找醫生,自己也不知道原因,一再反覆犯著這種錯誤沒有去檢討自己的飲食問題,造成了令自己苦惱的因素無法解決。但是佛法說你要先檢討自己、從日常生活中的習慣去檢討,到底這當中的過程有什麼問題。
“觀受”指的是感受、情緒︰心情的好惡、好惡之心。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好惡之心很強,這些都是使人不快樂的因素。你的不快樂不只是你自己不快樂而已,還會影響周圍的人。舉個例子︰做丈夫的在公司受到了委屈心情不好,回到家之後平白無故也會發作的。妻子與子女不明白狀況認爲丈夫無緣無故亂發脾氣,這是遷怒的一種,也是彼此之間産生摩擦的因素。如果太太沒有發覺先生的真正狀況;丈夫也沒有覺察,這種摩擦關系會一直輪回,這個家庭也變得不快樂。
觀受就是觀察我們的好惡是什麼,有的人喜歡別人對他拍馬屁說些好聽的話;做完一件事之後認爲自己這麼辛苦爲什麼沒有得到他人的稱贊?于是自己心裏感到不痛快,找到機會就耍耍小脾氣。你要自己覺察爲什麼你一定要別人來稱贊你呢?
當然!換個角度來說,我們並不是不要去稱贊他人,別人有所努力應該得到我們的肯定。但是轉個角度,我們要自覺自己檢討︰爲什麼我們做任何一件事都要得到他人稱贊?如果是你心甘情願或是你的本份事,爲什麼須要他人的稱贊?你如果存在這種心理,你希望他人來滿足你這種心理,假如得不到滿足你心理便要不快樂,你的不快樂就好像是手榴彈要不就是地雷,一不小心踩到你就跳了起來!
觀心︰“心”在這裏的解釋是念頭或有散亂等等;但是在此我所要著重的是“思想的問題”。思想︰什麼是思想?也就是一些“觀念”—什麼是好的觀念?什麼是壞的觀念?何者是對?何者不對?舉一個例子︰在中國文化當中最普遍的“重男輕女”的問題。一般認爲至少要生一個男孩子才能安心,因爲自小被灌輸這種觀念,長大成人之後便受到這個觀念的指使,成爲它的奴隸。
中國大陸因爲人口過多政府實施人口管製,一家一戶只能生一胎,如果生了女胎即將她淹死或想辦法弄死她,爲的就是要得到一個男孩子;這種現象所得到的副作用就是男多女少,男孩子長大之後找不到新娘子。這個問題所要表達的就是︰一個觀念影響了十幾億人口,連帶著死了一大堆無辜者—那些被弄死的女胎;剛開始遭殃的是女孩子,到最後男孩也受到波及,變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在印度“法”普遍存在每一件事物當中,可以說無處沒有法、無事不是法;但是在此是著重在人的意志方面、主宰的欲望、種種固執的習氣︰佛教的名詞叫作“我慢”;自卑也是屬于這個部份,也就是你並沒有比別人優越而自我矮化産生一種自卑心理,這是相對的。
我慢的習氣有哪些呢?面子問題也是屬于這部份,或是好強,硬是要爭到自己的觀念得到他人的認同,不承認自己不對等種種的習氣。
以下再就這四方面作綜合的舉例︰
觀心方面︰我們人有五根,眼.耳.鼻.舌.身五根對五塵,簡單地講也就是外境。我們摸得到、聽得到、聞得到、吃得到等等,對外境有何好惡,我們要去觀察出來。因爲這種好惡︰你對酸.甜.苦.辣的喜好,如果攝取過多會造成身心的影響,所以你要矯正這個習氣;有的人喜歡抽煙,甚至染上吸毒的瘾。
再舉一個例子,人說話的方式很重要,彼此之間互相溝通的技術很重要;舉一個例子︰我要剃頭向他人借一面鏡子,問他說︰你有沒有鏡子,結果他搬出來一個大鏡子需要兩只手去拿。你說︰我要的是小鏡子;他說這是這裏最小的;在他的觀念中他的“小”和我的“小”不一樣。這尚是一般的情形,如果是緊急嚴重的情況沒有聽懂對方的意思,彼此會錯意會産生摩擦或誤會,造成很大的問題,所以言語的交通很重要。
再者,自我觀察的第一個基本原則就是你願意檢討自己、你歡迎別人的批評;批評不是毀謗,批評就是別人提供你意見說出你有哪些問題。別人的意見不一定完全正確,而是提供你一個參考不是嗎?某人對我有某些看法,我是不是有這些現象?第一個原則就是你要歡迎別人發表出對你的看法;並不是對你提出批評就代表對你懷著惡意跟你過不去找你的麻煩,你的自我防衛的心理作用馬上跑出來,就算是惡意也好,也應該聽一聽,基本的態度應該如此。
聽話是一種立場,講話是一種立場;並不是他有錯我就直接講出來,要視當時的場合恰不恰當,如果在旁有其他的人你沒有顧慮到他的面子問題就直接說出來,令他下不了臺,他會怨恨你一輩子;他沒有改善反而怨恨了你一輩子。有的時候你應當私下跟他講,而不是當場說出來,這都是一種技術需要去研究。
除了聽話、講話,還有一種傳話。我們基本上的了解是人與人彼此之間互相溝通之時難免會産生誤差,沒有百分之百完全了解對方的意思;再轉述的話也沒有百分之百是正確的。“話”經過多方的轉述難免都會變形,所以你聽來的“話”也不能百分之百完全相信,你自己要有一個彈性、有一個尺寸,才不會變成一個大問題出來。
批評與毀謗有何不同?一般人說不要批評別人才不會得罪人!但是我認爲這是不正確的觀念。不管是對批評的人或是被批評的人來說。被批評的人會認爲被批評是一件很沒面子的事,一個前題是︰人是完美的嗎?人都會有缺陷不是嗎?你如果不知道你就沒辦法改正。所以人如果有缺陷,別人批評你又有什麼不對呢?你覺得這樣就失去面子?你不能接受他人的批評才是沒有風度、沒有面子。批評與毀謗的差別是,批評是根據某種事實來發表他的看法,有根據的意見;毀謗就是沒有根據的惡言。所以我們聽話時要小心,如果聽到對方說︰“某某人很自私。”你不能聽了就相信對方的話,你要進一步追問︰“是什麼原因你說他很自私?”你要追究,要對方提出證據;你在批評他人時也是要有根據才可以。
意志方面,比如有時人們喜歡互相诤吵;如果真的無法克製住自己要發出诤吵之前,先想想我跟他鬥來鬥去、吵來吵去有什麼意義沒有?誰也不肯退讓一步的,只會讓情況更糟,根本不能解決問題。你的目的是爲了維持一個和諧的家庭或團體,保持彼此之間良好的關系;如果對方正火冒叁丈你又何必跟著他頭上冒火呢?
要了解自己有什麼問題,要改變對方不如改變自己!你本身的態度不好,怎麼去調整對方呢?你的態度給對方的印象一向不好,又怎麼能去改變對方?降低自己的品質去維持彼此之間的關系嗎?這是不正確的方法,所以有問題要去追究原因,不是追究結果;這是處理問題的重點的關系。
大乘佛教所傳的最普遍的法就是—忏悔業障;忏悔業障的方法並不是只有念佛或種種忏悔的儀式。導師曾經說過忏悔業障或消業障有兩個基本的原則—一個是改過,一個是行善。因爲你光是忏悔,不知道習氣在哪裏,忏悔完之後習氣又現又造業,永遠也忏悔不完。所以忏悔的第一個重點是要“改過”,忏悔是忏悔過去,未來如果沒有去改善,那些不好的習氣就會繼續下去。第二個重點是“行善”,因爲你過去的業已經造成如何去消除它呢?一個方法就是增加你的善業、增加你善的力量、善緣,利用這個善緣來抵消掉過去的不善緣,讓過去的惡緣不能發生。導師還說︰“自淨其意,利他爲先。”淨化自己的身心還努力去幫助別人,如此才有辦法去改善我們的生活品質。要不然的話過得苦苦惱惱的永遠都是那些“執著”,你有種種執著存在心中即使跑到天堂也是一樣,看別人都覺得不順眼,心裏就會不快樂。所以你本身的問題沒有改善,不管去到哪裏都不快樂,提供你再好的條件你都不快樂。
《如何認識自己(釋顯如)》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