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何认识自己(释显如)▪P2

  ..续本文上一页

  不需要!所以嫉妒是一种毛病,不是好处,尤其对于男女问题来说,有的说嫉妒可以保护你的爱情,可以保护你的感情,其实是这样吗?比如说:你的男朋友或女朋友正和另一位女性或男性谈天说笑,你看了心里不痛快。你不痛快的反应又如何呢?你会去扯人家后腿,或去拆散人家。但是你这样的表现对你和对方的朋友之间并没有改善的效果,反而产生反效果。

  保持两者之间的优良关系就是要相互体谅对方,为对方设想或改善自己的缺点,而不是老是紧跟着对方,一步也不分开;或是看到对方做了某些事情不合己意而摆出一副脸色。有的妇女生气的原因就是因为丈夫的工作耽搁了时间,回家得比较晚,便起了疑心,丈夫回家之后便搜他的口袋。这种行为对对方的自尊心或信心是一种打击,短期之内还没有多大的影响,长期如此,会破坏彼此之间的关系,对于彼此的关系没有帮助,反而起了坏的影响,会刺激对方做出你不喜欢的事。这是粗略地提出有关“观受”的问题。

  观心

  我再举“观心”的例子,心就是指念头,就是观念。我们自小到大受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等,或是电视媒体的教育的影响,无形中形成种种的观念,我们的行为受到这些观念所左右。但是,不知不觉地认为这样就是对的。这样是对的吗?这是一个问题。这是我们学佛的人要注意、要观察的地方。

  观念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很大。举一个例子,有的时候一个观念可以影响一个国家、可以影响全世界。好比中国人有重男轻女的观念,在中国大陆现在限制只能生一胎,它是重男轻女的国家,生出女胎如何处理呢?不是淹死就是想办法弄死她,之后再生小孩。为的就是想生一个男胎。这个观念、这个法令影响很多人的生命。在台湾没有这个限制,没有这种限制造成有的人家有所谓七千金、八千金,生好几个,为的就是要生一个男孩。无形中也影响到了女性或是家庭的经济问题;小孩子多,也产生教育的问题等等。一个观念就影响了家庭,而且不只是一个家庭问题而已,到最后也会造成社会负担的问题。所以观念很重要,也就是排除不正确的观念很重要。因为烦恼也是由于这些错误的观念在那里绕来绕去,被这些错误的观念所左右。比如说,不可以送时钟,就好像北京话说的“送终”,有这样的禁忌;如果遇有人家结婚喜庆你不可以送梨子,那叫“送离”,分开、分离;或送手帕也不可以,这些都是不吉祥、是禁忌。其实真是如此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因为送了以上这些“禁忌”的物品而遭受破坏。难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此不堪?但是一般就是有这样的禁忌。

  在佛教中或印度有一些“戒禁取”:就是不必要的那种禁忌。如婆罗门者认为到恒河中沐浴恒河水可以让心获得清净、死后可以升天。佛陀批评这种观念说:“如果依照这样的道理,恒河中的鱼不就是最清净了吗?”这种说法在佛教中可以说是一种的邪见、不是正知正见。其实佛教中也有某些在我认为是有问题的,如燃指供佛,佛陀要你的指头吗?其实这是摹仿外道的东西。

  还有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批评与毁谤。佛教徒向来有这样的观念:不要乱造业、不要说人是非、不要说人长短。但是他们没将批评与毁谤搞清楚,佛教徒或一般人往往将批评当做毁谤来处理,所以遇到别人有某些不对的地方,你不敢讲出来怕变成毁谤、造口业。其实批评是对某种事实的行为提出你的看法、提出你的意见,你同不同意?对或不对?提出你的看法并没有毁谤的嫌疑在里面。无中生有才是毁谤,他人没有做的事、没有说过的话,却经由你的口中传出许多事端,这才是毁谤。批评与毁谤是两回事。如果我们不批评,比如道友之间同样都是佛教徒,你发现对方有问题,你却不敢讲出来,这样并没有尽到佛弟子、道友之间的责任。因为他有问题你不敢讲!你怕造口业啊!你怕对方不高兴。换个角度来说:当别人批评你的时候,你会认为对方跟我过不去、和我对立、让我颜面无光。如此一来,别人也不敢讲你,你有问题别人也不敢提醒你,到最后你变得没有改善的机会。

  比较适当的态度在我认为要将他人所讲的话,对我的看法当做是一面镜子;不管这个镜子是平的或是凸的,还是凹的,总是一个参考点,可以了解别人对我们的看法,让我们有一个检讨的参考点。你如果怕别人说,别人也就不再敢多说你什么,你会认为自己都是对的、完美的。其实世间没有完美的人,你只是怕被别人说你这个、说你那个的,就为了面子问题。其实他人只是不愿明讲出来而已,都看在眼里。你错误的地方别人早已看得清清楚楚,只是没有讲出来而已。哪来的面子问题?就好像西方的一个故事,“国王的新衣”,自己骗自己,这是我对批评与毁谤的一种分别。

  还有另外一个就是面子问题:前面已经提过,批评是一种;有的爱逞强、比谁面子大、有缺点不承认,以为承认了就失去面子;其实自己有缺点不承认才是没有面子。因为有哪一个人是完美的?你认为你自己是完美的吗?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所以承认自己的过失、缺点,并不是面子的损失,而是你可以自己担当自己的责任,这才是令人钦佩的地方。并不必用借口为自己辩护。有的因为工作的低贱、职位低,其实这根本和面子毫无关连。

  观法

  由于时间关系,我要跳到“观法”的问题。“法”是我们的意志,意志是我慢的部份,主宰欲。举一个例子:有一对夫妇、做丈夫的早上起床早餐要吃什么呢?他规定他的太太,要吃多少份量的食物先得用磅秤秤量,还规定家中大小一律遵守这个规定,不可丝毫有异。家中的太太如果有意见,他会反问:你要跟我争着做一家之主吗?这都是一种主宰欲。还规定他的太太不可以和谁来往,某个未婚者他有问题禁止来往,某个人衣服打扮得很抢眼不可以来往,离过婚的也不可和他来往,种种束缚,以自己的标准来限制对方。这个主宰欲弄得整个家庭气氛极差,家人一致希望他能出门,他如果出门去,全家人好像得到解脱、暂时放假一样。但是这位当事者不知不觉,并不认为他的行为是错误的,这个主宰欲盖住了他一辈子。

  还有一种就是任性。任性不一定是脾气硬,也有性格懒散者,或者闻过则怒,或是随着自己的习性,自己明了自己性格有缺陷,还硬是强辩着:“我就是这样!我就是这样的人!”不认为这样的个性是不好的、不肯去改善,这就是任性。任性的结果是漠视所行,结果演变成为漠视他人,耍自己的牛脾气而已,不管他人的苦乐、状况。类似这种的性格在无形中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摩擦。有的人会怀疑自问:“我如此地努力辛勤为大众做事,为什么大家这么不欢迎我呢?”这其中必有问题在,为什么你态度热心还是不受欢迎呢?这需要你自己去检讨去观察,不然就是去请教他人对你的看法如何?这是意志的部份。这四种的观察就是认识自己的基本修行方法。

  《杂阿含经》(619经)说:“云何护他自护?不恐怖他、不违他、不害他、慈心哀彼,是名护他自护。”也就是要有慈悲心来同情对方叫做“护他自护”。要如何学呢?“自护者修四念处,护他者亦修四念处”。所以自利利他都要修四念处,可见四念处不是小乘;四念处是净化自己,更进一步净化他人,净化社会的基本法门。以上简单说给大家做为参考。(编按:关于“四念处”的详细内容请参考《大念住经》。(《嘉义新雨杂志》第29期)

  如何认识自己(二)

  编按:本篇是整理自“嘉义之音广播电台”“妙云飘香”节目邀请显如法师的说法。本篇原未编入《嘉义新雨杂志》第29期。

  今天我所要讲的题目以前也讲过,暂时将它取名为“如何认识自己”。

  要认识自己之前,先要确立一个观念──人生有什么意义?很多人探讨过这个问题,比如说“人生以服务为目的”。孙中山曾经说过这句话。这不是一个普遍性的答案,有的人并没有服务付出是不是?所以这句话不是人生的意义的标准答案。我的看法是,人生的意义没有绝对的答案。

  回过头来看一看,人生有千百种的人;有聪明的、有憨笨的、有健康的、有身体患病的、有顺利的、有不顺利的种种。一个理论无法去解释万种的现象;所以在我的看法,人生的意义没有绝对的目的,如果要寻求出普遍性的答案是不可能的。换个角度来看,人生是每个人的人生!也就是每个人站在自己的立场想一想︰我要如何来度过这一辈子?这是比较实际的角度来看、站在每个人的立场来看,而不是规定你们每个人这辈子都要做些什么!不可能!换个角度来说︰大家站在自己的立场来想︰我这辈子要做什么?要如何过?要找这个答案之前再有一个前题就是︰人有什么能力?人能够做些什么?这也是千百种;但是总括来看︰人有破坏的能力,人也有建设的能力。

  换个角度来看人生有两种︰快乐的人生和痛苦的人生,端看你如何来选择;我所要追求的是快乐的人生,亦是痛苦的人生?当然,一般的景象也就是一般的人当然要追求的是快乐,哪里有人要追求的是痛苦!所以一般人的人生目标都希望可以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这是就现象来看一般的心理就是如此。如果这是每一个人的理想目标要如何来追求呢?也就是快乐要如何来追求?要快乐就是去除掉痛苦的因素不是吗?痛苦的因素在哪里?是不是钱多就是快乐?是不是地位高就快乐?

  以前一位外国人继承了一大笔财产,但是他并不快乐;他告诉他的心理医生说︰他整天都在烦恼正在和他交往的朋友是觊觎我的财产,还是真心爱我?他有了不信任感,整天都在烦恼着这件事,所以有钱反而让他烦恼。现在社会不安定,有钱反而害怕让人家知道怕遭到恐吓,不是吗?反而没有安全感。所以这是相对的︰有钱并不一定快乐、有权利也不一定快乐;你站在高高的地位,就会有人要把你“拉下来”;你整天地烦恼要如何来巩固地位。所以有权有势也不一定快乐;有名也不一…

《如何认识自己(释显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