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何认识自己(释显如)

  如何认识自己

  释显如

  编按:本篇是整理自1997年7月18日“嘉义之音广播电台”“妙云飘香”节目邀请显如法师的说法。

  各位听众大家好!今天的题目是“如何认识自己”。大家多多少少可以说对自己有所了解,其实了解多少?真的是有所了解吗?这就不一定了,因为常常遇到人们提出一个问题——人生有什么意义?人生没有意义?在我的看法,那是对自己没有真正的认识,也就是对自己没有了解所造成的问题。

  佛法的基本目的是要对治或消除人的烦恼,但是要消除烦恼之前,要先发觉烦恼在哪里?你要是无法发觉你的问题、你的烦恼在哪里,你要如何对症下药呢?所以,要消除烦恼就要针对根源,也就是自己面对自己,发觉自己的问题在哪里,才有办法进一步来解决问题。

  一般都这样认为,同时也是目前流行的观念,就是:你的烦恼就是业障啊!要消业障啊!其实按照我的理解,佛陀在世的时候他教育弟子,并非就是教导他们要忏悔业障,而是直接观察自己的烦恼在哪里?进一步来对治烦恼。并不是说:你过去的业障很重啊!要忏悔业障啊!不是如此的。因为这种业障就是你的烦恼没有袪除,你只是忏悔,但是你的无明还在。你一方面忏悔一方面造业,所以变成在那里循环,永远没有解决的时候。所以佛法的重点应该是针对自己、观察自己的问题在哪里?这是重点。不是说先忏悔。这是我的看法。各人有各人的烦恼,一般说是贪、嗔、痴,要断贪、嗔、痴,要如何断?各人贪、嗔、痴的内容不同,每个人都得要面对自己、面对自己贪、嗔、痴的内容才有办法解决;不是只是喊口号,发愿断贪、嗔、痴而已。结果问你:“你的贪、嗔、痴在哪里?”“不知道!”这就是未直接面对自己,许多人只知道要造福,造福就是种善因,以后会结善果。这只是得一些福报而已,无法根治自己的烦恼。在我看来这是极普遍的现象。

  今天要讲的就是“如何真正面对自己、认识自己”。佛陀教导过一些法门,其中一个法门是“四念处”。四念处就是观身、观受、观心、观法。因为四念处在中国佛教中被认为是小乘法,大家都要学大乘,小乘法便不受重视,反而最基本的修行方法却忽略了。如果能解决我们的问题、我们的烦恼,其实是没有分大小乘的必要。“大乘”、“小乘”是在佛教历史的发展中所产生的两个名词,佛陀在世的时候是没有什么大乘、小乘之分,他只教导人们如何对治烦恼而已。

  四念处是呼应五蕴;五蕴即是色、受、想、行、识。五蕴的前四蕴:

  观身—观我们的色蕴,生理方面。

  观受—受蕴即是情绪的苦乐。

  观心—在五蕴中叫做想蕴。

  观法—观察我们的行蕴,比较偏重意志的部分。

  四念处的心、受、法,用比较现代的说法就是我们的知、情、意。“心”就是念头、观念、知识方面。“受”就是苦乐方面,“法”就是我们的意志方面。所以四念处可以说是观察我们生理的状况之外,就是观察我们的知、情、意,我们的知识、感受、意志这三部份。

  佛教说五蕴,为什么只观察前四蕴呢?因为《阿含经》说,第五蕴识蕴表现在前四蕴中。识蕴很微细,无法直接观察,你要观察识蕴就是去观察四蕴。佛陀说过:前四蕴叫做“四识住”,前四蕴是识所住着、执着的地方,所以要观察我们的执着要从前四蕴来观察。观察我们的识蕴或“心”,就是观察我们的眼耳鼻舌身面对色声香味触的反应。观“受”就是观察我们在境界中顺就欢喜,逆就嗔怒、嫉妒等等,这就是面对种种境界所引起的苦乐反应。观“想”或“心”是知识方面的,就是我的种种见解;我见的内容包括有“身见”,就是对“自我”的执着,认为有一个灵魂、有一个不变的“我”。

  观“行”是意志方面,另外一个名词叫做“我慢”;“我慢”是什么?就是主宰欲,以我为尊的傲慢表现,想要主宰一切,“要”就是“要”,“不要”就是“不要”,也就是自尊或自卑等种种心理上的问题。要做这些观察之前有一个前提就是“面对自己”,不需要去掩饰自己,好比你面对镜子照一照自己是什么模样。

  前面解释四念处和五蕴的关系;四念处在以往的解释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它变成一种的公式,利用这个公式来观察我们自身,在我认为这个用途并没有那么普遍、那么实际。现在我所讲的是:观身、观受、观心、观法,也就是先不做判断,先来观察到底有什么现象,再来做进一步的分析、改善。

  现在我要对四念处每一个念处来举例给大家做参考。其实前四蕴是人的生理活动和精神活动有互相影响,你内心想什么就表现在行动上面,所以你观察到行动的表现不是单纯地就是身的问题;你观察到心理的变化不单纯地只是心理问题,因为可能你生理上有一些不舒服,影响了你心理的想法也不一定,这是有连带关系的。以下的例子不是绝对的孤立是相对性的例子,只是偏重某一方面来说而已;每一个例子其实是有互相牵连的关系。

  观身

  第一“观身”,要观察我们的六根。观身就是观察我们自身日常的活动、生理现象或是行为等等。观察它干什么呢?因为它可以说是最粗的部份,你内心微细的心理活动无形中表现在行为上面,透过观察,可以进一步追踪你的行为动作是从哪里而来?来做进一步的认识自己。有一些习惯性动作你不知不觉,但是它表现出某种意义,你在不知不觉中表现出来你自己也不知道,习惯性自然而发出,别人若没有提醒你,你永远就是那种态度、行为,让人对你有某种印象,停留在那里无法改变。

  “观身”就是观察我们是不是紧张、懒散,还有姿势的问题。紧张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一般人可以注意到的就是紧张时胸口碰碰跳,你自己发觉到的时候可以提醒自己,紧张是没有什么用处、没有帮助的,你自己可以做一个深呼吸来调整自己。就一般来说,紧张不是“快”,快与紧张是没有对等的。快是动作迅速,紧张则是由种种挂碍、惊惶引起的不安的心理状态。紧张另外一个现象是有的人会冷汗直流,有的人想则跑厕所,每个人的紧张现象不同,你自己觉察到时,可以让它调整过来。另外一个现象是,你走路的姿势、坐的姿势,在不知不觉自己未曾去发觉,旁人也没有提醒你,你坐久、行久变成了一种固定的姿势出来。若是你坐的姿势不好,走路不端正,影响了你的骨架,无形中身材就会慢慢变形。

  你自己如何走路,是否曾经留心注意?偶尔当你在路上走路的时候,可以观察别人如何走路。每个人的势都不一样,有一种人垫着脚指尖走路,有的内八、有的外八、有的高低脚。你看他的走法、他的姿势,可以看出他身体上有什么毛病。反之,来看自己也可以发觉自己有什么问题;这种做法有什么好处、有什么目的?这是一种细心的训练。好比修行要打坐,但是预备动作是什么呢?那就是你要有细心,你要培养这种的细心才能观察内心,所以“观身”是一种细心的培养。平时你在穿衣服是否曾经留心过你的手是先从哪一只袖口伸进去?你如何刷牙?如何与人谈话?平常与人讲话时会不会抢话?听话的态度如何等等?都可以说是习性的表现。你如果想知道你的习性是什么样子,便要如此观察。好比说,当你听到好听话心很欢喜,听到难听话,脸色就变了,或看到喜爱的颜色、讨厌的颜色,会有什么反应出来?这些都与我们的习性有关,你要注意它,你可能会受色彩的影响,无形中受到环境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某种习性,这个时候你要有自觉来挣脱这个外在的影响。

  再来,你心态上的不同,你讲话的口气也不同;你讲话的口气不同,对方的反应也不同。举一个例子来说:当你丢掉一件东西,你怀疑是某人拿走,你虽然怀疑,但是你没有证据,你的反应会有什么变化呢?你开始怀疑之后,你与他讲话的态度就不一样。你跟他讲话的态度,好像已经把他当做真的偷拿你东西的态度。讲起话来似有所顾忌、不自然,无形之中就“疑心生暗鬼”。你如果未曾有所觉,在无形中会破坏了你与对方的关系。这是观身的部份。

  观受

  下面举“观受”,感受的部份。“观受”就是在观察我的爱着、我的好恶在哪里?爱这种颜色、爱那种颜色,这种的好恶;我爱听哪一种音乐、我讨厌哪一种音乐。我们受到好恶的束缚,看到我们喜欢的、接触到我们喜欢的东西,我们的心情就产生变化;不喜欢的环境又是另外一种变化。好恶心太强的时候,就表示你对好恶这方面的执着性太重,这是你的问题所在。你执着重时,连带着我慢也跟着跑出来,因而造成冲突也说不定。

  印顺导师的《佛法概论》中有一句话:“触境系心”。当你面对境界时,心被境界束缚住,随境界转生出喜怒哀乐,“观受”就是要来观察种种的喜怒哀乐在什么情形下发作。我们的缺点在什么情形下表现出来?举一个心理现象─嫉妒的问题。嫉妒心是普遍存在每个人当中,并不是女人就比较容易嫉妒,男人就比较不容易嫉妒,我不这么认为,只是表现的不同而已。嫉妒就是看到别人的优点或长处,自己产生不舒服的心理,如果觉察到这一点,你可以做进一步的分析:为什么我心里不痛快?别人加薪、发财、买新车种种,为什么我不痛快?看到别人得到好处,或看到别人有优点,比我能干,为什么我不痛快?可以自己分析。心里不痛快又有什么用处呢?别人有优点而我起嫉妒心会使得我变得更有用处吗?我起嫉妒并不会使我变得更加能干。我嫉妒,何必嫉妒呢?我的意思是:世间上的事情很多,需要大家来分工合作;他有的专长就让他来发挥嘛!是不是?并不一定都要我来做。好像别人称赞他、没有称赞我,心里就不痛快了,不需要如此。因为别人能干就不需要我出面来处理,这样不是比较轻松吗?你作为一位修行者、佛教徒,不是希望这个社会清净吗?别人能干,对社会有益,又有什么坏处呢?不一定要我出头。要洋洋得意的样子…

《如何认识自己(释显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