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認識自己
釋顯如
編按:本篇是整理自1997年7月18日“嘉義之音廣播電臺”“妙雲飄香”節目邀請顯如法師的說法。
各位聽衆大家好!今天的題目是“如何認識自己”。大家多多少少可以說對自己有所了解,其實了解多少?真的是有所了解嗎?這就不一定了,因爲常常遇到人們提出一個問題——人生有什麼意義?人生沒有意義?在我的看法,那是對自己沒有真正的認識,也就是對自己沒有了解所造成的問題。
佛法的基本目的是要對治或消除人的煩惱,但是要消除煩惱之前,要先發覺煩惱在哪裏?你要是無法發覺你的問題、你的煩惱在哪裏,你要如何對症下藥呢?所以,要消除煩惱就要針對根源,也就是自己面對自己,發覺自己的問題在哪裏,才有辦法進一步來解決問題。
一般都這樣認爲,同時也是目前流行的觀念,就是:你的煩惱就是業障啊!要消業障啊!其實按照我的理解,佛陀在世的時候他教育弟子,並非就是教導他們要忏悔業障,而是直接觀察自己的煩惱在哪裏?進一步來對治煩惱。並不是說:你過去的業障很重啊!要忏悔業障啊!不是如此的。因爲這種業障就是你的煩惱沒有袪除,你只是忏悔,但是你的無明還在。你一方面忏悔一方面造業,所以變成在那裏循環,永遠沒有解決的時候。所以佛法的重點應該是針對自己、觀察自己的問題在哪裏?這是重點。不是說先忏悔。這是我的看法。各人有各人的煩惱,一般說是貪、嗔、癡,要斷貪、嗔、癡,要如何斷?各人貪、嗔、癡的內容不同,每個人都得要面對自己、面對自己貪、嗔、癡的內容才有辦法解決;不是只是喊口號,發願斷貪、嗔、癡而已。結果問你:“你的貪、嗔、癡在哪裏?”“不知道!”這就是未直接面對自己,許多人只知道要造福,造福就是種善因,以後會結善果。這只是得一些福報而已,無法根治自己的煩惱。在我看來這是極普遍的現象。
今天要講的就是“如何真正面對自己、認識自己”。佛陀教導過一些法門,其中一個法門是“四念處”。四念處就是觀身、觀受、觀心、觀法。因爲四念處在中國佛教中被認爲是小乘法,大家都要學大乘,小乘法便不受重視,反而最基本的修行方法卻忽略了。如果能解決我們的問題、我們的煩惱,其實是沒有分大小乘的必要。“大乘”、“小乘”是在佛教曆史的發展中所産生的兩個名詞,佛陀在世的時候是沒有什麼大乘、小乘之分,他只教導人們如何對治煩惱而已。
四念處是呼應五蘊;五蘊即是色、受、想、行、識。五蘊的前四蘊:
觀身—觀我們的色蘊,生理方面。
觀受—受蘊即是情緒的苦樂。
觀心—在五蘊中叫做想蘊。
觀法—觀察我們的行蘊,比較偏重意志的部分。
四念處的心、受、法,用比較現代的說法就是我們的知、情、意。“心”就是念頭、觀念、知識方面。“受”就是苦樂方面,“法”就是我們的意志方面。所以四念處可以說是觀察我們生理的狀況之外,就是觀察我們的知、情、意,我們的知識、感受、意志這叁部份。
佛教說五蘊,爲什麼只觀察前四蘊呢?因爲《阿含經》說,第五蘊識蘊表現在前四蘊中。識蘊很微細,無法直接觀察,你要觀察識蘊就是去觀察四蘊。佛陀說過:前四蘊叫做“四識住”,前四蘊是識所住著、執著的地方,所以要觀察我們的執著要從前四蘊來觀察。觀察我們的識蘊或“心”,就是觀察我們的眼耳鼻舌身面對色聲香味觸的反應。觀“受”就是觀察我們在境界中順就歡喜,逆就嗔怒、嫉妒等等,這就是面對種種境界所引起的苦樂反應。觀“想”或“心”是知識方面的,就是我的種種見解;我見的內容包括有“身見”,就是對“自我”的執著,認爲有一個靈魂、有一個不變的“我”。
觀“行”是意志方面,另外一個名詞叫做“我慢”;“我慢”是什麼?就是主宰欲,以我爲尊的傲慢表現,想要主宰一切,“要”就是“要”,“不要”就是“不要”,也就是自尊或自卑等種種心理上的問題。要做這些觀察之前有一個前提就是“面對自己”,不需要去掩飾自己,好比你面對鏡子照一照自己是什麼模樣。
前面解釋四念處和五蘊的關系;四念處在以往的解釋就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它變成一種的公式,利用這個公式來觀察我們自身,在我認爲這個用途並沒有那麼普遍、那麼實際。現在我所講的是:觀身、觀受、觀心、觀法,也就是先不做判斷,先來觀察到底有什麼現象,再來做進一步的分析、改善。
現在我要對四念處每一個念處來舉例給大家做參考。其實前四蘊是人的生理活動和精神活動有互相影響,你內心想什麼就表現在行動上面,所以你觀察到行動的表現不是單純地就是身的問題;你觀察到心理的變化不單純地只是心理問題,因爲可能你生理上有一些不舒服,影響了你心理的想法也不一定,這是有連帶關系的。以下的例子不是絕對的孤立是相對性的例子,只是偏重某一方面來說而已;每一個例子其實是有互相牽連的關系。
觀身
第一“觀身”,要觀察我們的六根。觀身就是觀察我們自身日常的活動、生理現象或是行爲等等。觀察它幹什麼呢?因爲它可以說是最粗的部份,你內心微細的心理活動無形中表現在行爲上面,透過觀察,可以進一步追蹤你的行爲動作是從哪裏而來?來做進一步的認識自己。有一些習慣性動作你不知不覺,但是它表現出某種意義,你在不知不覺中表現出來你自己也不知道,習慣性自然而發出,別人若沒有提醒你,你永遠就是那種態度、行爲,讓人對你有某種印象,停留在那裏無法改變。
“觀身”就是觀察我們是不是緊張、懶散,還有姿勢的問題。緊張是比較普遍的現象,一般人可以注意到的就是緊張時胸口碰碰跳,你自己發覺到的時候可以提醒自己,緊張是沒有什麼用處、沒有幫助的,你自己可以做一個深呼吸來調整自己。就一般來說,緊張不是“快”,快與緊張是沒有對等的。快是動作迅速,緊張則是由種種挂礙、驚惶引起的不安的心理狀態。緊張另外一個現象是有的人會冷汗直流,有的人想則跑廁所,每個人的緊張現象不同,你自己覺察到時,可以讓它調整過來。另外一個現象是,你走路的姿勢、坐的姿勢,在不知不覺自己未曾去發覺,旁人也沒有提醒你,你坐久、行久變成了一種固定的姿勢出來。若是你坐的姿勢不好,走路不端正,影響了你的骨架,無形中身材就會慢慢變形。
你自己如何走路,是否曾經留心注意?偶爾當你在路上走路的時候,可以觀察別人如何走路。每個人的勢都不一樣,有一種人墊著腳指尖走路,有的內八、有的外八、有的高低腳。你看他的走法、他的姿勢,可以看出他身體上有什麼毛病。反之,來看自己也可以發覺自己有什麼問題;這種做法有什麼好處、有什麼目的?這是一種細心的訓練。好比修行要打坐,但是預備動作是什麼呢?那就是你要有細心,你要培養這種的細心才能觀察內心,所以“觀身”是一種細心的培養。平時你在穿衣服是否曾經留心過你的手是先從哪一只袖口伸進去?你如何刷牙?如何與人談話?平常與人講話時會不會搶話?聽話的態度如何等等?都可以說是習性的表現。你如果想知道你的習性是什麼樣子,便要如此觀察。好比說,當你聽到好聽話心很歡喜,聽到難聽話,臉色就變了,或看到喜愛的顔色、討厭的顔色,會有什麼反應出來?這些都與我們的習性有關,你要注意它,你可能會受色彩的影響,無形中受到環境的影響,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了某種習性,這個時候你要有自覺來掙脫這個外在的影響。
再來,你心態上的不同,你講話的口氣也不同;你講話的口氣不同,對方的反應也不同。舉一個例子來說:當你丟掉一件東西,你懷疑是某人拿走,你雖然懷疑,但是你沒有證據,你的反應會有什麼變化呢?你開始懷疑之後,你與他講話的態度就不一樣。你跟他講話的態度,好像已經把他當做真的偷拿你東西的態度。講起話來似有所顧忌、不自然,無形之中就“疑心生暗鬼”。你如果未曾有所覺,在無形中會破壞了你與對方的關系。這是觀身的部份。
觀受
下面舉“觀受”,感受的部份。“觀受”就是在觀察我的愛著、我的好惡在哪裏?愛這種顔色、愛那種顔色,這種的好惡;我愛聽哪一種音樂、我討厭哪一種音樂。我們受到好惡的束縛,看到我們喜歡的、接觸到我們喜歡的東西,我們的心情就産生變化;不喜歡的環境又是另外一種變化。好惡心太強的時候,就表示你對好惡這方面的執著性太重,這是你的問題所在。你執著重時,連帶著我慢也跟著跑出來,因而造成沖突也說不定。
印順導師的《佛法概論》中有一句話:“觸境系心”。當你面對境界時,心被境界束縛住,隨境界轉生出喜怒哀樂,“觀受”就是要來觀察種種的喜怒哀樂在什麼情形下發作。我們的缺點在什麼情形下表現出來?舉一個心理現象─嫉妒的問題。嫉妒心是普遍存在每個人當中,並不是女人就比較容易嫉妒,男人就比較不容易嫉妒,我不這麼認爲,只是表現的不同而已。嫉妒就是看到別人的優點或長處,自己産生不舒服的心理,如果覺察到這一點,你可以做進一步的分析:爲什麼我心裏不痛快?別人加薪、發財、買新車種種,爲什麼我不痛快?看到別人得到好處,或看到別人有優點,比我能幹,爲什麼我不痛快?可以自己分析。心裏不痛快又有什麼用處呢?別人有優點而我起嫉妒心會使得我變得更有用處嗎?我起嫉妒並不會使我變得更加能幹。我嫉妒,何必嫉妒呢?我的意思是:世間上的事情很多,需要大家來分工合作;他有的專長就讓他來發揮嘛!是不是?並不一定都要我來做。好像別人稱贊他、沒有稱贊我,心裏就不痛快了,不需要如此。因爲別人能幹就不需要我出面來處理,這樣不是比較輕松嗎?你作爲一位修行者、佛教徒,不是希望這個社會清淨嗎?別人能幹,對社會有益,又有什麼壞處呢?不一定要我出頭。要洋洋得意的樣子…
《如何認識自己(釋顯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