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祥和洒脱之路 教史篇▪P5

  ..续本文上一页乎都是属于禅宗,并以临济宗最盛。普陀山佛教亦以禅宗为主。

  南宋建炎间(1127—1130),曹洞宗九世法裔大休宗珏寓居普陀,弘扬禅法。绍兴元年(1131),宗珏之师真歇清了(1091—1152)从真州(今江苏仪征)长芦山移锡普陀,请郡府奏准朝廷,改普陀山佛教律宗为禅宗,度弟子400,嗣法30余人,被尊为普陀山禅宗始祖。撰有《华严无尽灯记》,融华严宗思想入禅。又有《真歇清了禅师语录》二卷行世。此后飞锡来山者,皆具曹溪正法眼藏。绍兴七年(1137),真歇法侄自德慧晖继任法席。晖曾于天童宏智正觉禅师处“彻法源底”,当时普陀风范,可与天童并峙。

  嘉定年间(1208—1224)临济宗杨岐派后裔大慧宗杲(1089—1163)派下的闲云德韶、大川普济等先后住持宝陀寺,提倡“看话禅”。普济编《五灯会元》二十卷,删繁就简合《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联灯会要》、《嘉泰普灯录》五种灯录为一集,汇集从七佛至宋代各宗禅僧的参禅故事和语录,多机锋禅语,为影响深远的禅宗史传文献。

  稍后有梦窗嗣清住持宝陀寺,清师所弘传的是曹洞宗宏智正觉禅师所提倡的“默照禅”,与大慧宗杲所提倡的看话禅正好相对。“默”为“离言默契”,“照”是“灵明不昧”。修禅时“不触事而知,不对缘而照”,其知为“无分别之知”,其照为“无取而了”。这种禅修方法,可溯源至达摩大师的“壁观”,永嘉玄觉的“寂照”,将曹洞禅绵密细致的风格发挥致极,在当时虽受到大慧宗杲禅师的反对,但宋末又在普陀山流传开来。

  有元一代,普陀山的禅宗在东洲永、一山一宁、孚中怀信、古鼎祖铭等禅师的倡导下,得到持续和稳定的发展。东洲永系宋末元初高僧,与元叟行端(1255—1342)等有莫逆之交,阐扬大慧宗杲门风。一山一宁(1247—1317)系临济宗杨岐派法裔,道德素着,精勤修持,大德三年(1299)在其住持宝陀寺,被元成宗敕封“妙慈弘济大师”,赍诏书使日本,居彼国19年,开创了24派日本禅之一的“一山派”禅法。孚中怀信于天历二年(1329)迁居普陀,敕封“广慧妙悟智宝宏教禅师”,有《五会语录》行世。古鼎祖铭(1280—1358)为临济十七世孙,赐号“慧性文敏宏觉普济禅师”,着有《四会语录》。至正十五年(1355),大千慧照(1289—1373)迁主宝陀行化,续宗风。

  明洪武初,有当时宗说兼通、行解相应的名僧大基行丕来主普陀,匡众说法,禅修之风不衰。永乐四年(1406),江南释教总裁祖芳道联继主宝陀,人比之为宋真歇、元孚中,有《拙逸语录》传世。嘉靖间,山遭倭乱,殿宇荒废,但亦有真松等奉准来山修复宝陀寺,大倡宗风。此后,因皇帝崇佛,又因海寇的骚扰,致使普陀山佛教历数次兴衰,禅宗在普陀山亦随之复兴或式微。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四川籍高僧别庵性统住持镇海寺,持律说戒,重新殿堂,领众精修,高步海隅。从兹一改自万历来百年第习讲律之传,为禅宗大乘之学,是为镇海寺禅宗开法第一祖。康熙三十年(1691),性统撰《续灯正统》四十二卷,目录一卷,以补临济、曹洞两宗自大鉴以下僧传之不足。性统的著作尚有《祖师正宗道影》、《高峰宗旨纂要录》、《梅岑集》、《径山录》等行世。

  康熙二十九年(1690),临济宗天童密云四世法裔潮音通旭与徒绎堂心明来山省祖,旭受合山缁素并定海总兵蓝理之请,主席普济寺,“十稔之内,百废俱兴”,弘布禅法,类元之孚中,有《潮音语录》五卷并《潮音随录》1卷行世。是年海禁既弛,通旭又得心明之佐,合山禅风大振,元戎蓝理始纳其言,使普陀山再次“易律为禅”。见灴空焱(

  —1729)于性统处“顿超妙悟”,雍正元年(1723)住持法雨,以同门犹子明智为监寺,宣扬妙义,整肃禅规,众心咸归。恒学能积(1744—1801)出家于普陀山悦岭庵,受正法后易名达积,为传临济第三十八世孙,后焚修于菩萨顶,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兴建慧济禅寺,嘉庆元年(1796)开钟板安众,为该寺禅宗之祖。信真空修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继主慧济丈席,前后数度计21载,宏阐宗风,远近景仰。

  清末普陀山普济寺曾为临济宗续演内字派偈32字:

  “心源广续,本觉昌隆,能仁圣果,常演宽宏,惟传法印,语悟会融,坚持戒定,永纪祖宗。”

  法雨寺亦从突空下“通”字派接续演48字:

  “湛然法界,方广严宏,弥满本觉,了悟心宗,惟灵廓彻,体用周隆,闻思修学,止观常融,传持妙理,继古贤公,信能行证,月朗天中。”

  伴山庵更演外字派名60字:

  “普山涌(永)莲花(化),开了根又新,光耀如旭(晓)日,香洁遍微(泥)恒(洹),优昙长发现,寂照继传灯,圆明澄觉海,定慧湛清碧,温良恭谦让,宗律教净密,大乘真实道,万法总归一。”

  广东潮州开元寺,即为普陀山的分派,续量根宽为开元十方选贤制之第一任住持。从其内名、外号中,我们也可知普济寺法派偈的第四字,相当于伴山庵分派偈中的第八字。

  清末民初以后,禅教律净密各宗僧人寓居普陀山,虽有圆照宽仁(1893—1990)等禅修大德住山,但在修持上渐趋融摄。1942年,临济宗法裔、原扬州高旻寺方丈妙善大和尚挂印来山闭关。1989年荣任全山方丈,重建和修复寺院33座,办起普陀山佛学院、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佛教安养院、普济医院与建造露天南海观音菩萨大铜像,年年香客超百万人次,使普陀山佛教走向新的昌盛!

  

《祥和洒脱之路 教史篇》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