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乎都是屬于禅宗,並以臨濟宗最盛。普陀山佛教亦以禅宗爲主。
南宋建炎間(1127—1130),曹洞宗九世法裔大休宗珏寓居普陀,弘揚禅法。紹興元年(1131),宗珏之師真歇清了(1091—1152)從真州(今江蘇儀征)長蘆山移錫普陀,請郡府奏准朝廷,改普陀山佛教律宗爲禅宗,度弟子400,嗣法30余人,被尊爲普陀山禅宗始祖。撰有《華嚴無盡燈記》,融華嚴宗思想入禅。又有《真歇清了禅師語錄》二卷行世。此後飛錫來山者,皆具曹溪正法眼藏。紹興七年(1137),真歇法侄自德慧晖繼任法席。晖曾于天童宏智正覺禅師處“徹法源底”,當時普陀風範,可與天童並峙。
嘉定年間(1208—1224)臨濟宗楊岐派後裔大慧宗杲(1089—1163)派下的閑雲德韶、大川普濟等先後住持寶陀寺,提倡“看話禅”。普濟編《五燈會元》二十卷,刪繁就簡合《景德傳燈錄》、《天聖廣燈錄》、《建中靖國續燈錄》、《聯燈會要》、《嘉泰普燈錄》五種燈錄爲一集,彙集從七佛至宋代各宗禅僧的參禅故事和語錄,多機鋒禅語,爲影響深遠的禅宗史傳文獻。
稍後有夢窗嗣清住持寶陀寺,清師所弘傳的是曹洞宗宏智正覺禅師所提倡的“默照禅”,與大慧宗杲所提倡的看話禅正好相對。“默”爲“離言默契”,“照”是“靈明不昧”。修禅時“不觸事而知,不對緣而照”,其知爲“無分別之知”,其照爲“無取而了”。這種禅修方法,可溯源至達摩大師的“壁觀”,永嘉玄覺的“寂照”,將曹洞禅綿密細致的風格發揮致極,在當時雖受到大慧宗杲禅師的反對,但宋末又在普陀山流傳開來。
有元一代,普陀山的禅宗在東洲永、一山一甯、孚中懷信、古鼎祖銘等禅師的倡導下,得到持續和穩定的發展。東洲永系宋末元初高僧,與元叟行端(1255—1342)等有莫逆之交,闡揚大慧宗杲門風。一山一甯(1247—1317)系臨濟宗楊岐派法裔,道德素著,精勤修持,大德叁年(1299)在其住持寶陀寺,被元成宗敕封“妙慈弘濟大師”,赍诏書使日本,居彼國19年,開創了24派日本禅之一的“一山派”禅法。孚中懷信于天曆二年(1329)遷居普陀,敕封“廣慧妙悟智寶宏教禅師”,有《五會語錄》行世。古鼎祖銘(1280—1358)爲臨濟十七世孫,賜號“慧性文敏宏覺普濟禅師”,著有《四會語錄》。至正十五年(1355),大千慧照(1289—1373)遷主寶陀行化,續宗風。
明洪武初,有當時宗說兼通、行解相應的名僧大基行丕來主普陀,匡衆說法,禅修之風不衰。永樂四年(1406),江南釋教總裁祖芳道聯繼主寶陀,人比之爲宋真歇、元孚中,有《拙逸語錄》傳世。嘉靖間,山遭倭亂,殿宇荒廢,但亦有真松等奉准來山修複寶陀寺,大倡宗風。此後,因皇帝崇佛,又因海寇的騷擾,致使普陀山佛教曆數次興衰,禅宗在普陀山亦隨之複興或式微。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四川籍高僧別庵性統住持鎮海寺,持律說戒,重新殿堂,領衆精修,高步海隅。從茲一改自萬曆來百年第習講律之傳,爲禅宗大乘之學,是爲鎮海寺禅宗開法第一祖。康熙叁十年(1691),性統撰《續燈正統》四十二卷,目錄一卷,以補臨濟、曹洞兩宗自大鑒以下僧傳之不足。性統的著作尚有《祖師正宗道影》、《高峰宗旨纂要錄》、《梅岑集》、《徑山錄》等行世。
康熙二十九年(1690),臨濟宗天童密雲四世法裔潮音通旭與徒繹堂心明來山省祖,旭受合山缁素並定海總兵藍理之請,主席普濟寺,“十稔之內,百廢俱興”,弘布禅法,類元之孚中,有《潮音語錄》五卷並《潮音隨錄》1卷行世。是年海禁既弛,通旭又得心明之佐,合山禅風大振,元戎藍理始納其言,使普陀山再次“易律爲禅”。見灴空焱(
—1729)于性統處“頓超妙悟”,雍正元年(1723)住持法雨,以同門猶子明智爲監寺,宣揚妙義,整肅禅規,衆心鹹歸。恒學能積(1744—1801)出家于普陀山悅嶺庵,受正法後易名達積,爲傳臨濟第叁十八世孫,後焚修于菩薩頂,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興建慧濟禅寺,嘉慶元年(1796)開鍾板安衆,爲該寺禅宗之祖。信真空修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繼主慧濟丈席,前後數度計21載,宏闡宗風,遠近景仰。
清末普陀山普濟寺曾爲臨濟宗續演內字派偈32字:
“心源廣續,本覺昌隆,能仁聖果,常演寬宏,惟傳法印,語悟會融,堅持戒定,永紀祖宗。”
法雨寺亦從突空下“通”字派接續演48字:
“湛然法界,方廣嚴宏,彌滿本覺,了悟心宗,惟靈廓徹,體用周隆,聞思修學,止觀常融,傳持妙理,繼古賢公,信能行證,月朗天中。”
伴山庵更演外字派名60字:
“普山湧(永)蓮花(化),開了根又新,光耀如旭(曉)日,香潔遍微(泥)恒(洹),優昙長發現,寂照繼傳燈,圓明澄覺海,定慧湛清碧,溫良恭謙讓,宗律教淨密,大乘真實道,萬法總歸一。”
廣東潮州開元寺,即爲普陀山的分派,續量根寬爲開元十方選賢製之第一任住持。從其內名、外號中,我們也可知普濟寺法派偈的第四字,相當于伴山庵分派偈中的第八字。
清末民初以後,禅教律淨密各宗僧人寓居普陀山,雖有圓照寬仁(1893—1990)等禅修大德住山,但在修持上漸趨融攝。1942年,臨濟宗法裔、原揚州高旻寺方丈妙善大和尚挂印來山閉關。1989年榮任全山方丈,重建和修複寺院33座,辦起普陀山佛學院、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佛教安養院、普濟醫院與建造露天南海觀音菩薩大銅像,年年香客超百萬人次,使普陀山佛教走向新的昌盛!
《祥和灑脫之路 教史篇》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