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10册,1983年由台北观宗别院出版后,被誉为“天台学精华大系”,象征着智者大师的教观正统已正式分灯台岛。
当代有斌宗大师的亲教弟子慧岳(1927— )大弘法化于台湾。法师台北县人,1940年依斌公剃度,1949年受具于厦门南普陀寺。斌公圆寂后,继主台北法济寺。1960年至日本东京立正大学深造六年,学成回台创中华佛教文献编撰社、中国内学院、止观实践堂等,以文化推动弘化。所着《天台教学史》(1974年版)以台宗传承史为经,教观思想为纬,系统实用,极具价值。又将唐湛然大师之《摩诃止观辅行弘传诀》及明蕅益大师《法华经会义》等标点分段,重排精印,广受学人欢迎。近年来多次来大陆朝礼国清、玉泉两大祖庭,财法兼施,积极增进两岸佛子的友好交往。
发达的台湾佛教出版业,给台宗教典的出版流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诸如中华佛教文献编撰社之《智者大师别传增注》、新文丰出版公司之《谛闲大师遗集》、佛教书局之《天台宗纲要》、佛光出版社之《天台思想入门》、大乘文化出版社之《天台学概论》等一大批古籍和新着,得以整理问世。此外天台宗寺院和个人自行倡印的,也很可观,除上面提到的法济讲寺之《斌宗大师遗集》、观宗别院之《显明大师法集》外,台北湛然寺1986年为纪念慧峰法师而发起印行的《天台藏》,选收《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等天台宗珍贵要典,洋洋精装10册,堪称宝岛台宗的一大盛事。
此外,香港觉光法师1964年在台北设正觉莲社下院,乐果法师在南投观音山创建佛光寺,以及倓虚大师门人晓云法师、蔡念生居士等,都是值得一提的台宗道场和弘法人才。
净土宗在普陀山的传续
净土宗以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为宗旨,俗称“念佛法门”。又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后是莲花化生的,同时还因为净土宗的成立,是以东晋慧远(334—416)大师在庐山集僧俗123人结白莲社为始,故又称“莲宗”。继之提倡念佛法门的有北魏昙鸾(476—542),唐代道绰(562—645)等,而建立此宗理论体系,则推善导大师(613—681)。被誉为普陀山禅宗始祖的真歇清了曾说:“乃佛乃祖,在教在禅,皆修净土,同归一源。”因此,普陀山各宗僧人,亦多兼修净土法门。宋、元、明各朝,普陀以禅为主,清以后,因有净业僧人居修,净土宗才在普陀山有较大的发展。
明万历五年(1577),内臣明凤建朝阳庵,笃修净业,其徒真主、徒孙如乐皆内臣出家,坚守师业,克绍前声。明末,僧履端海观建林樾庵以修净业,融禅、净于一炉,着《林樾集》,张煌言为之作序。文集中有《海观白香山绘西方极乐世界图引》等。
道光九年(1829),僧定智住持普济寺,二十三年(1843)又主慧济丈席,退院后隐茅庐,静念弥陀,冀登道岸。其时又有在经昌茂(1766—1848)出家于积善堂,终身供奉阿弥陀佛及地藏菩萨,见人辄谈因果、劝修净土,归依者盈千。他尝刊印佛经数种及《万善同归集》,以扬福慧双修、理事齐进,自他两力结合往生净土之志。《净土圣贤录·续编》载其往生事迹。
立山满圆(1825—1889)于同治九年(1870)掩关伴山庵,日礼华严,遍参海众。壬申年(1872)春,信真和尚率众叩关,请主法雨。不数年百废俱举。后为净业计,建常明庵于清凉冈麓,光绪十年(1884)退居是庵,念佛不辍,决志西归。又定庵内二时课诵,二时念佛,永为恒规。置稻田222亩,为常明庵大众资粮。尝开示门人云:“净土一法,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圣下凡,皆当修持,汝辈恪遵毋废,若有废者,非我弟子。”可见其用心良苦,终度弟子数十人。化闻福悟(1840—1897)亦为其所披剃。悟又传弟子达40余人,临终能趺坐西逝,足显圆师弘化之力。开霁源辉(1838—1913)祝发于伴山庵化闻悟,悟付衣钵,着有《僧家竹枝词》、《西方乐四十八咏》、《极乐歌注释便蒙》各一卷。辉于《僧家竹枝词自序》中说:“今时出家易,僧众愈多,真衲愈少。无论乡曲小庙,除应酬经忏外,不知修行为何事,宗教律净,杳焉不闻,师无以为教,弟子亦无以为学。即通都大邑,名山巨刹,亦往往重外而轻内,舍本而逐末。以集缘兴造为急务,置身心性命为缓图。”又谓:“计惟有念佛一门,十方诸佛所共赞,历代祖师所共劝,横超三界,带业往生,人人可行,圆顿直捷。”为净宗的弘扬,起重要作用。慧源嗣铣(1841—1898)受记于定智尊宿,光绪间历主弘法寺、普济寺,曾建丈室三楹以礼佛诵修。甲午年(1894)退居归隐事佛,戊戌(1898)春染病,作“这个皮囊臭,在世终非久,一句弥陀佛,直向西方走。”偈毕趺坐而逝。
玉峰古昆,一号恋西,自咸丰辛酉(1861)来山,隐居慧济寺近30年。因阅《净土十要》,觉如遇明灯,再览幽溪《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益增法喜,自此严持戒律,一心念佛,自行化他,惟诚惟恳,复刊大乘经律、净土妙典,僧俗从化者甚众。师自发心后直至临终,日持佛号6万声,二时回向,寒暑无间,永为定课。每作开示,其言痛切,闻者流泪。临终合掌猛力念佛数百声而寂。次年(1893)二月望日荼毗,现诸祥瑞,缁素数百人共见。著作有《专修法门解谤》、《西方合论原序》、《石经圆满恨心自策》、《净土十要秘藏指南赞》、《念佛四大要诀》等。今将其《劝利钝各修》偈抄录于下,以公诸同修参阅:
“奉劝利根智慧者,应当日夜看经教。看通一切妙法门,到处弘扬将恩报。或宗或教或戒律,切莫执一令人笑。以此功德愿往生,上品上生必先到。奉劝钝根障重者,应当念佛休看教。佛既慈悲劝念佛,急急须求西方到。方合弥陀经中义,方合六方诸佛言。方得临终心不乱,方得弥陀现其前。”
通智寻源(1843—1907),别号忆莲沙门。平生志在《楞严》,行在净土。日课佛号3万,晨持《大悲咒》一尺香为度。尝对学者言:“禅宗名为教外别传,净土实为教内真传。”光绪三十三年(1907)四月合掌念佛而逝。着有《楞严开蒙》10卷,复刊《弥陀疏钞》及其它净土经解多种,是普陀山近世殷勤劝导、不遗余力的弘扬净业者。
天台僧晓柔,曾着《净土证心集》,其时亦寓居普陀山,为僧众所崇。三圣堂真达,曾作《阿弥陀佛百颂》,歌颂阿弥陀佛功德,弘扬净土法门。后建上海太平寺为三圣堂下院,并在苏州灵岩山寺得印光大师的帮助下,建为专修净土法门的道场。
印光圣量(1861—1940)于光绪十九年(1893)迁居普陀山法雨寺,于寺精研佛学,严持戒律,专修净业数十载。力倡净土法门,强调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为三根普被之应机法门,末法众生舍此莫由出离生死。主张以恭敬心、深心信愿持名念佛,并敦伦尽分,闭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为往生资粮。皈依弟子遍天下,对佛教影响极大,殁后被尊为我国净土宗十三代祖师。有《印光大师文钞》及《文钞》续编、三编,《嘉言录》、《菁华录》和《印光大师全集》行世。
当时又有天台宗高僧幻人、谛闲等法师留居普陀,提倡“教宗天台,行归净土”,对近代净土宗的传播有较大影响。一时普陀山修净者群集。光绪三十四年(1908),鹤鸣庵监院文莲及徒广通创“念佛会”,提倡念佛求生净土。今庵殿外尚存《净土胜会碑》,上镌400余善信芳名。清末又组“万年念佛会”于常明庵,祈“十方檀越,信心愈隆,同入佛会,同念佛名,同生佛土,同成佛道。”清末民初,慧济寺内设“净土关”;民国间,伴山庵建“每年四月打一佛七”为自行化他之规,并勒石。碑石至今尚留在新建大殿廊下。
西方净苑重建于1993年,是妙善大和尚主持创办的全山第一所专修净土道场。净苑以苏州灵岩山寺为样板,制定了《念佛堂规约》12条。规定进堂者,“二六时中、惟佛是念,惟净土是求”,规定诸师“除公务或疾病者外,大众一律参加”,坚持每天坐香净修。在监院佛祥法师带领下,全苑以《规约》为准绳,时时对照自己的一言一行,整肃威仪。莲宗的特色又于普陀山重现,专修或兼修念佛法门者,随处可见。普济寺知藏贞缘法师,除劝人念佛之外,昼夜唯弥陀是念,人称其为“阿弥陀佛”。
禅宗在普陀山的弘传
普陀山是浙江省东北部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华严经·入法界品》有善财参拜观音菩萨于普陀洛迦(或译补怛洛迦)之说,遂称之为“普陀”。原为梵语音译,意为“美丽的小白花”。唐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日本僧人慧锷自五台山请到一尊观音菩萨像,准备运回日本,在途经普陀莲花洋时,风暴大作,洋面上出现数百朵铁莲花,挡住他的去路,于是就留在潮音洞附近紫竹林边(后建“不肯去观音院”),自此,普陀山成为崇奉观音的道场。
禅,是梵语“禅那”的音译之略称,意译为“静虑”、“思惟修”,就是用静坐思惟的方法,以期彻悟自心,故名禅宗。5世纪时,达摩从南印度来到我国,住河南嵩山少林寺,传心法于慧可,成为中国禅宗的初祖。达摩大师主张以心印心,不立文字,所以禅宗又称“教外别传”法门。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称为五祖。弘忍门下出神秀、慧能二大弟子,分为北南两宗。后来慧能在广东曹溪南华寺弘扬禅法,开顿悟法门,被尊为禅宗六祖。慧能以下,又分南岳、青原两系。南岳一系发展为临济和沩仰二家;青原一系发展为曹洞、云门、法眼三家,合为五宗,称为“一花开五叶”。北宋中叶以后,唯临济、曹洞二宗盛行,后临济又形成黄龙、杨岐二派,与五宗合称为“五家七宗”。自中唐以来,禅宗成为我国佛教的主流和代表,直至于今全国佛教寺院除少数律寺、讲寺、净寺外,几…
《祥和洒脱之路 教史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