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在他所撰的《行历抄》中,也有过关于龙兴寺的记载,这事我们将在下文中详细讨论。还有唐代鉴真和尚第四次东渡日本时,曾驻锡该寺;日本美术史上最早的肖像雕塑艺术开创者,现作为国宝供奉在日本唐招提寺的鉴真大师像作者,鉴真的弟子思托,亦为该寺高僧;宋代日本天台宗大云寺主成寻,也曾寓居该寺。但由于历史的疏忽,龙兴寺址究竟在临海城内何处,台州历代史籍乏载,查历代台州府及临海县的《方志》,都不得其解,遂成千古之谜!
三、龙兴寺即临海天宁寺
寻根究底查明龙兴寺址,这是中日两国共同关心的问题。中日两国作为天台宗佛教信徒的一员,大家都在关心此事;中日两国的学者,为了使天台宗的历史更清楚,也为此课题绞尽脑汁;临海市的有关部门则另有想法,亦在研究此事,但一直无有着落。
1990年8月15日,日本东京大学田村晃佑教授、里道德荣副教授等三位学者专程至临海考察台州龙兴寺遗址,但从天台山至临海几天的访求,终亦无获而返。
后不久,田村教授又致函当时的临海市宗教科杨齐通科长,转询于我,问龙兴寺是否就是唐时的台州开元寺,今之天宁寺
并附寄一纸日本天台宗第五祖圆珍(814—891)所撰《行历抄》中有关台州龙兴寺记载的复印件,其内容为:
“大中七年(853)十一月二十六日,上(台州)开元寺……此开元寺者,本龙兴寺基……陆淳郎中屈天台道遂和尚,于此寺讲止观。日本国比睿大师(即最澄)从明州(浙江宁波)转□到此临海县,至此龙兴寺,参见道邃和尚,听读止观,正此地也。拆寺以后,于龙兴寺基起开元寺,更不置龙兴寺。寺门巽隅有山,名小湖山,山脚灵江。”
我们一看圆珍《行历抄》,龙兴寺址问题的真相大白,终于揭开这个千古之谜。原来台州龙兴寺即台州开元寺,台州开元寺即今之临海天宁寺。
据南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卷27《寺观门》载:
“报恩光孝寺,在州东南一里一百步,巾子山下,唐开元(713—741)中建,旧传有小刹七:曰楞严、水陆、证道、积善、天光、景德、藏院,至是合为一,赐额“开元”……政和元年(1111)改“崇宁”为“天宁”。”
天宁寺原址在临海旧城巾子山西南麓,80年代中为将天宁寺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开放,经有关部门协商后批准将该寺迁至近旁的南山殿,并修葺一新。
圆珍《行历抄》说龙兴寺“寺门巽隅有山,名小湖山”,在日语中,“湖”与“固”同音,即临海城内的小固山。《临海县志》卷三《叙山》载:“小固山,在城东南,与大固山(今临海旧城“揽胜门”所在处)相望,高七十丈,周围四里。”小固山东原有小固岭,在1964年建造灵江大桥时夷为平地。可见,龙兴寺即开元寺,后之天宁寺无疑。
龙兴寺之谜已揭开,但寺始建何时呢
宋释志磐《佛祖统纪》卷40认为,建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唐玄宗)敕天下诸郡兴建龙兴、开元二寺。”《旧唐书·中宗纪》则认为建于神龙元年(705)二月丙子,诸州署寺观一所,以中兴为名。龙兴、开元两寺并建已为《行历抄》所否定,而神龙元年所建之寺名“中兴”而不名“龙兴”,究竟孰是孰非
笔者认为:龙兴寺当建于景龙元年(707)。唐代天台山道士杜光庭《历代崇道记》载:“(天后)竟传位于中宗孝和皇帝。景龙元年,敕天下州郡,并令置景龙观。二年,改为中兴观。三年,改为龙兴观。”由此可知,龙兴寺亦初名景龙,旋易中兴,后改龙兴。又《旧唐书》作者与欧阳修、志磐,俱为五代南宋人,应以唐杜光庭之说为准。《台州广播电视报》周琦先生亦持此观点,并着文发表于《东南文化》。
鉴于龙兴寺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临海市政府已据临海历史文化名城管理委员会、市博物馆及宗教部门的意见,恢复天宁寺为龙兴寺之名,并按唐代布局重新拆建。寺院土木工程经四个多月的紧张施工,已告一段落,并于5月14日接待了复寺后的第一批日本客人。
天台宗在港台的弘传与发展
一、天台宗在香港
香港地处我国南方,其地理位置居广东省珠江东侧。据史料记载香港佛教的史迹,可上溯到公元380—458年的晋、宋时代,那时杯渡禅师在屯门山(现名青山)上所建的杯渡庵,是不可忽视的佛教古迹。到了明代,锦田观音山凌云寺的建立,使香港佛教进入活跃的时期,其后史料失考。
民国以后,香港与各国人士的交往日趋频繁,内地佛教界人士与其交往也不断增多,香港的佛教也就重新兴盛起来。目前已发展到有200多个学术团体、400多所寺院的旺盛局面,有出家二众3000余人以及占人口总数70%的在家男女居士,呈现出弘法、修持、文化教育、佛教院校和社会公益事业全面发展的佛教新景象。
由于谛闲(1858—1932)法师的高徒倓虚(1875—1963)等法师的传播,使天台宗在香港有了较好的发展。
历史上推到1927年春,那时台湾茂峰法师又集信众之力,在新界荃湾山上建立东普陀寺,殿宇巍峨,规模宏大。其后,该寺依十方丛林制式,集四方云游僧如法行道,每年还开四次讲经法会,弘扬佛法。寺内还设有“佛教宗学研究班”,专门研究天台、净土二宗,“教宗天台,行归净土”继承了智者家风,为天台宗在香港的传播,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1934年在香港跑马地成立了“香港菩提”,在觉一、可仁、华庵诸法师的倡导下,努力传播天台教观。同年夏天,芝峰法师(即石鸣珂居士1901—1971)应佛学会的邀请,赴港讲演《大方等如来藏经》。由于芝峰法师专精唯识、天台、律宗,故在香港影响颇大。
1949年末谛闲法师的高徒、天台宗巨匠青岛湛山寺倓虚法师及协助倓虚法师开拓东北天台宗道场的定西法师等都来到香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倓虚大师还偕同青岛湛山寺的学僧一同南迁香港,在新界荃湾的九味半区弘法精舍创办了华南学佛院(即后来的华南佛学院)。学院坚持了湛山寺佛学院的僧伽教育精神,一直持续到1963年倓虚法师圆寂。大光、智镜、圣怀和乐渡诸法师,皆出自这所学院,为香港佛教界培养出不少的优秀弘法人才。后来乐渡法师到美国创建道场、弘扬佛法,任美国佛教会会长,更使天台宗远渡重洋。倓虚法师还在香港创设了谛公纪念会、清水湾湛山寺等,均为天台宗的道场。
除华南佛学院之外,永惺法师主办的菩提佛学院,是又一所着名的僧伽学校,该院礼请天台宗硕德显明法师出任院长,设于荃湾三叠潭西方寺内,除讲授佛学外并旁及各学科,是一所中学部、大专部、研究部齐全的学府。学僧来自香港、台湾和远至新加坡、马来亚及韩国等地。
佛教文化事业的另一个方面,是图书馆及出版业。1960年倓虚大师成立“中华佛教图书馆”,馆内收藏了大量的佛教图书,除供各界人士借阅之外,兼发行经书及与佛教有关的著作;由香港佛教志莲净苑主办的“志莲图书馆”,于1936年3月8日揭幕,本着“弘扬佛经、保存佛教文献资料,提倡佛学研究风气”的精神,为学佛者提供幽静的环境,是目前香港最大的佛教图书馆;此外还有何泽霖居士创办的“香港佛教图书馆”等都藏有包括天台宗文献在内的佛教经籍图书,为天台宗的传播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服务。香港佛学书局及香港佛经流通处几十年来出版和流通了大量的有关天台宗著作和经典,又为天台宗的学者提供了一个方便。
二、台湾的天台宗
台湾的佛教传续历史并不长,明永乐年间(1647—1661)郑成功之子郑经为其母在台南建弥陀寺并延僧居之,是一般公认的佛教正式传入台湾的标志。此后广东、福建僧人赴台的渐多,寺院亦有兴起,民国以后经灵泉寺善慧、法云寺觉力、凌云寺本圆诸法师的弘扬,佛教始遍及全岛。建国前夕章嘉、白圣、悟明、慈航、东初、煮云、星云等一大批僧伽迁往台湾,从而使台湾佛教有了新的起色。天台宗在台湾的影响和实力虽不及香港的殊胜,但亦可谓有续传灯。
斌宗(1911—1958)法师,台湾彰化人,年14出家于狮头山闲云法师门下,17岁结茅台中汴峰。22岁至厦门,遍历江南诸山,得戒于天童圆瑛大师。后至观宗寺弘法社,得宝静大师赏识,旋至国清寺天台佛学研究社亲近静权大师,专攻天台教观三年,深有得,曾被请任国清寺辅讲。1939年返归台湾,弘法于台北、台中、新竹、屏东各地,以天台家规宣讲《地藏》、《弥陀》、《金刚》诸经,首开台岛研教弘经之风。1943年创法原讲寺于新竹古奇峰下,1946年于寺内办“天台宗高级研究班”,1949年冬改称“南天台佛学研究院”,自任主讲,培育人才,以重光祖国正统佛教为职志。1955年创“南天台弘法院”于台北中山北路,次年春又建“法济讲寺”于新店涵碧峰,1958年古历二月十九日于弘法院圆寂。
继有慧峰(1920—1973)法师至台弘化。法师河北滦县人,19岁出家,次年在哈尔滨极乐寺倓虚大师座下受具足戒,从学天台教观。曾执教于长春般若寺佛学院和青岛湛山寺佛学院。1948年赴台后,主持佛学讲座于各大寺院。1954年,创湛然精舍于台南,1967年扩建为湛然寺;1969年,又在高雄大岗山建法华精舍,于此隐关三年。毕生说法化众,授律传戒,德誉甚隆,扩大了台宗在台的影响。
曾亲近谛闲、宝静二老的显明(1917— )法师,历任观宗弘法社及香港弘法精舍辅讲、主讲等职。受宝静法师传法,为“传持天台教观第四十五代”。赴台后于慈航佛学院、南光女众佛学院、东山佛学书院、中国内学院、能仁佛学院等处讲课弘法。着述有《法华经解》、《教观纲宗讲记》、《天台四教仪要释》、《始终心要略解》、《法华玄义简述》、《天台止观节要》等,成《显明大师法集…
《祥和洒脱之路 教史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