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台宗典籍24种161卷。
为掌管僧事,明、清两代府设僧纲司,县设僧会司,以为专职机构。
民国时期(1912—1949),临海、黄岩等县曾组织佛教会、莲社和居士林,其间修寺院、塑佛像、讲经说法、传授戒法及各种法会等活动时有举行。天台山华顶寺、国清寺、万年寺、方广寺,临海延庆寺、温岭流庆寺等寺院都得到较大程度的修缮;赤城山塔也进行了重建。除国清、高明及华顶等大寺传授戒法外,临海延恩寺、兜率寺,黄岩崇善寺等,都传过三坛大戒。临海、黄岩等县都有佛教会组织。在抗日战争期间,各县还培训僧伽,组织僧伽医疗队为战时服务。在居士组织方面,有临海、黄岩、玉环楚门等地的居士林和临海兜率寺莲社等,在学习、修持佛法及开展社会公益事业诸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民国二十年(1931)由于谛闲与可兴、静权等共同力争,使国清寺重新易禅为教,复为天台宗道场。
其时着名僧人谛闲(1858—1932),俗姓朱,名古虚,号卓三,黄岩沙田朱村(今属椒江)人。24岁受具足戒于国清寺,后至平湖从敏羲、大海等学习天台教义,光绪十二年(1886),任国清寺座主,为天台宗第四十三世法嗣。以后住持沪杭甬各大寺,讲经于东北、山东、安徽等省达40年。创南京佛教师范学校和宁波观宗学院等,以振兴佛法,造就人才为职志。1932年七月初三日,圆寂于宁波观宗寺,建塔于慈溪五磊山,着名学子有宝静、倓虚、妙真、常惺等,皈依弟子有蒋维乔等10余万人,是近代有广泛影响的大师。门人编有《谛闲大师全集》,收其全部遗着。
兴慈(1881—1950),俗姓陈,法名悟云,以字行,出身于新昌西坑信奉三宝又崇儒的家庭,一门8人先后出家,为佛教史上所罕;14岁依父出家,次年受具于国清寺。一生教演天台,行归净土;身居闹市,仍淡泊自持,以济世利民为怀,以爱国、爱和平为志,卓然而立。弘法40余年,以“戒行第一”饮誉教内外;皈依弟子有数十万之众;著作有《二课合解》、《金刚经易知疏》、《蒙山施食仪规》等。擅长书法,四体皆工,天台山高明寺外摩崖大“佛”字,即为其1908年所书。圆寂后建塔于华顶山太白堂。
静权(1881—1960),俗姓王,名良安,法名宽显,浙江仙居人。1905年依黄岩多福寺从镜出家,1907年受具足戒于国清寺授能和尚座下,后去宁波随谛闲学天台教观,深有得益。其后即以讲经说法为己任,蜚声江浙。1957年曾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德高望重,立志不做方丈,但竭尽全力维护名山,30年代曾协助可兴和尚对国清寺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建、扩建工程。迎塔楼、妙法堂、静观堂、三贤殿和香光茅蓬等皆为其时所建,并办佛学研究社于寺内,以培养僧才。其佛学思想亦为“教在天台,行归净土”,对佛学深有造诣,但不肯作文,后世所传《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讲义》及《地藏经略解》等皆弟子据所讲记录整理而成。1960年12月20日寂于国清寺。
此外尚有国清寺可兴、高明观通等都为佛教事业作出卓着成绩。
居士有屈映光(1883—1973),字文六,法名法贤,临海大田东塍人,早年加入光复会。1917年始钻研佛学,曾受密宗灌顶。他还注重社会慈善事业,兴办救灾服务及办学、办公墓等;并建造临海等地钢筋混凝土桥梁多座;晚年居台湾桃园县大溪斋明寺。在弘法、修持的同时,还负责《中华大藏经》的出版工作。著作有《金刚经诠释》和《心经诠释》等。
澹云(190l—1975)于49岁始任国清寺住持,前后达26年。任职之初,即遵百丈遗风,率众躬耕,令全寺大众四事无缺,爱国爱教成绩卓着。寂后由唯觉(1919—1990)继任。唯觉为国清寺的修复亦不辞辛劳,曾两次访日,为中日两国佛教徒和人民之间的友谊作出贡献。
临海茅庵僧人理权(1893—1966),解放前曾任上海法藏寺西堂兼法藏佛学院教席,也曾于大中国新声广播电台播讲佛法,得到广大听众的欢迎。建国后回原籍,居巾山,领导僧尼爱国爱教,组织巾山草包厂,过工禅生活,并为端正临海佛教教风和开展社会公益事业,做了有益的工作。
临海居士林义行(1909—1958),职业教师,业余潜心佛典,精进修学,着有《法源论》、《净土决疑碍行答问》、《临海高僧传》等多种。他所组织的兜率寺莲社,在教务和社会公益事业活动等方面开展得较好,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临海较有影响的居士团体。解放初期,他为了搞好佛教界的改革,使之适应时代的发展,曾着文发表于《现代佛学》上,建议寺院在寺务委员会领导下,分修持、生产、佛学研究等组进行工作,提倡劳动与修持相结合;为使佛教后继有人,还主张举办“佛教工读学院”;并在50年代为寺院开展生产自救、自食其力起了一定的作用。
“文革”10年,佛教大衰,正信佛徒寥寥。
1972年,国务院拨巨款整修国清寺,以适应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需要。近年来,党和政府重申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台州地区佛教开始恢复,并有显着成绩。
天台山的高明寺、真觉寺、方广寺及赤城山紫云洞继国清寺之后陆续修复、开放。1985年10月临海的天宁寺迁址修复于南山殿故址,为台州地区第一所县级开放寺院。接着各县、市相继开放一些寺庵,供佛教信徒举行宗教活动之用,并先后成立了佛教协会。1986年2月临海市佛教研究组召开“新时期的佛教”学术讨论会,还举办讲习班,组织信徒学习政策和教理。1988年4月在原讲习班学员的基础上,成立了临海市佛教居士林。1989年1月温岭县丹崖居士林成立,国清寺佛学研究社和地区尼众培训班第一期各有学员13名,相继结业;高明寺幽溪佛学苑于1989年秋恢复招僧学习并开课讲学。
1989年11月台州地区第一届佛教代表会议在天台山高明寺召开,同时成立台州地区佛教协会。继而创办会刊《台州佛教通讯》(1991年后更名《台州佛教》),是台州地区佛教界学习政策和教理、交流经验的园地,也是当时全国仅有的地区性基层佛教刊物。当时全地区有正式恢复佛教活动的开放寺院16所,僧405人、尼665人。
1975年至1989年日本天台宗座主山田惠谛四次至天台山朝礼祖庭,并相继建有“祖师碑亭”、“法华经幢”及“般若心经奉纳塔”。1988年美国洛杉矶华侨信徒成立“天台山国清寺护法会”,集资为国清寺新建观音殿、玉佛阁、五百罗汉堂。近年来,英、法、德、意、韩、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佛教徒亦纷纷至天台山朝礼。天台山佛教的弘扬,体现了我国现行的宗教政策的贯彻与落实,增强了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和佛教徒之间的友好往来,对国家的改革开放与旅游事业,亦起了一定的作用。
1992年春于临海香光居
谈临海龙兴寺在日本天台宗创建中的重要作用
日本天台宗创始于最澄法师,大师求法于天台山道邃大师,这是世人皆知的事。但其真正求法之地,知者甚少,或不加注意,即使从史中读到,知其在台州的活动主要在龙兴寺,也不知龙兴寺在什么地方
此事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考查明白。今值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妙善大和尚对天台宗弘扬与研究之重视,特撰文如下:
一、道邃大师与最澄法师的龙兴寺因缘
天台宗十祖兴道尊者,讳道邃,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闻荆溪湛然于天台佛陇寺传教观之道,往依之,洞悟玄旨,无所凝滞,荆溪嘉其敏悟,即与其说:“汝能嗣兴吾道矣!”遂授以《止观辅行记》令其敷扬。
此后道邃大师开座说法,析理精微,闻者无不领悟,同门元皓,深加叹服。唐贞元二十年(804)九月,日本国僧最澄远涉重洋入唐求法,经宁波至台州。时道邃大师居天台山修禅寺,其时适应台州敕史陆淳之请,于台州龙兴寺讲《妙法莲华经》及《摩诃止观》,最澄往听,从之受法,研习天台教观,抄写天台论疏,夜以继日,精进不辍。翌年三月初二夜亥时,与中国僧人27位,同受菩萨戒。受戒后,携所抄经卷返日。临行前,诣台州敕史陆淳,求作判语,以取信国人。敕史嘉其诚,即于其唐牒上作判语:“最澄阇梨,形虽异域,性实同源,特禀生知,触类悬解,远求天台妙旨,又遇龙象邃公,总万法于一心,了殊途于三观,亲承秘密,理绝名言,虑他方学徒不能信受,处请当州印记,安可不任为凭。
大唐贞元二十一年二月二十日,朝议持节
台州诸军事守台州敕史上柱国淳给书日本国入唐使。”①(见《大正藏》55卷,2159经《传教大师将来台州录》。)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最澄是能够矫正人们行为的教师,虽然出生于日本,但佛性无异,他聪敏智慧,僧俗都敬重,先此已受学于本国,今再求教于道邃大师,已归万法于一心,明了诸法门皆不出三观之旨,已能传承显密之教,尚恐其本国的僧徒,不能信受他所说的法,求为作证,那可不依呢!
最澄大师及其弟子兼翻译义真法师从贞元二十年十一月五日至龙兴寺,到次年三月二十五日离开,约有140天时间,是他入唐求法居住时间最长的得法地。最澄大师回国后,开辟比睿山为日本的天台山,创一刹为传教寺,遂创日本天台宗,遥尊道邃大师为日本天台宗之始祖。由此可知日本之有天台宗,实是最澄从龙兴寺受道邃大师教之故,法缘殊胜,永载史册。
此外,我们还可从最澄大师的《天台法华宗传法偈》的记载来看,他在台州活动的主要场所是龙兴寺。在《传教大师将来台州录》中,还证明抄经地点是“大唐台州临海县龙兴寺净土院”。
二、龙兴寺在临海何处
查有关史料,在中日佛教关系史上,不但龙兴寺与最澄大师有殊胜的因缘,而且还与日本天台宗五祖圆珍有关,因…
《祥和洒脱之路 教史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