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祥和洒脱之路 教史篇

  祥和洒脱之路

  教史篇

  佛教在台州的传续

  佛教传入台州,约在东汉末年。兴平元年(194)建的仙居石头禅院不仅是台州,也是江南最早的寺院。据《嘉定赤城志》吴大帝赤乌年间(238—251)建立的佛寺,黄岩有兴福寺、广化院、广孝院,天台有兴教寺、清化寺、翠屏庵;此外,天台博物馆内珍藏着四枚出土于天台古墓的东汉兽镜,镜背铸有精巧的佛像。由此可见,当时佛教在台州传播之概况。

  两晋南北朝,佛教在台州渐趋兴盛。北方僧人南来传教者继续增多,有文字可考者,居天台的有昙猷、支昙兰、定光、普跃、智达、慧明等人。晋时建的着名寺院有临海延恩寺,黄岩庆善寺,教忠崇报寺(灵石寺)、香积寺、慈云院、鹫峰院、永寿院、普光寺(今属温岭),天台万年寺、中岩寺、建平寺,三门普济寺(广润寺);南朝时始建的着名寺院有临海惠因寺、禅宗寺、石门寺、云岩寺、龙山寺、证道寺、宝藏寺、*轮寺、延庆寺,黄岩妙喜寺,天台白岩寺、修禅寺、开岩寺、天封寺、明因寺,仙居显元寺、西仁寺、净梵院,三门丹邱寺。此时,民间亦有舍宅为寺者,黄岩周豹二女舍宅为妙善寺,任昉舍仙居宅为显元寺。

  陈宣帝太建七年(575),高僧智顗(晋王杨广赠名智者)与慧辩等二十余人入天台山,于佛陇峰创建草庵。太建九年(577),陈宣帝诏割始丰(天台)县调,以供智者创业之需。至德三年(585),陈少帝迎智顗回金陵(今南京),在光宅寺宣讲《法华经》,领众研习教义,主张“定慧均等、止观双运”,以融会南方偏重义理、北方偏重禅定的风气。遂以“五时八教”为总纲,以“诸法实相”为中心思想,一心三观、三谛圆融、一念三千、六即佛等阐明此义,提倡“教观总持、解行并进”,创立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天台宗。隋开皇十五年(595),晋王杨广(即后来隋炀帝)应智顗之请求,送智顗重归天台山。开皇十七年,杨广派使迎奉,在行至石城(今新昌)途中示病圆寂。智者高足章安灌顶,承前启后,编纂了大量的天台宗论典,为天台宗的确定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隋开皇十八年(598),杨广派司马王弘至天台,按智者遗愿建造天台寺。大业元年,杨广即位,赐名国清寺。从此,国清寺成为天台宗的根本道场。

  隋唐两代为台州佛教的鼎盛时期。隋代于台州始建的国清寺、善兴寺、龙山集云院、大慈寺、高明寺、真觉寺、清心寺等八所着名的寺院都在天台山。自初唐至中唐天台宗没有创新,也没有发展。唐天宝、大历间(742—779),天台宗九祖湛然“挈密藏独云东南”,在华严、法相、律、密、禅诸宗相继崛起中,以中兴天台宗为己任,弘法30余年,着述数十万言,使天台宗的理论体系,更为条理化。其所创“无情有性”说是佛性论的重大发展,一时僧徒云集,宗风远播,天台宗复盛于世。

  天宝十三年(754),扬州高僧鉴真东渡日本,携去天台宗主要典籍,使之东传日本。随鉴真东渡的有临海开元寺(后改为天宁寺,今复古名龙兴寺)僧人思托。贞元二十年(804),日本僧人最澄来台州,从道邃、行满等学习天台教义,并从道邃于台州龙兴寺受菩萨戒,次年归国,创日本天台宗,至今仍为日本佛教一大宗派,并尊国清寺为其祖庭。

  唐开元时,僧人一行入浙江,至国清寺求教数学,后回长安助印度高僧善无畏译《大日经》,并以天台教义加以阐发,撰成《大日经疏》,为密宗的主要典籍;至今国清寺前有一行纪念墓塔与“一行到此水西流”碑。其后,密宗僧人惟象居国清寺,日僧最澄来天台山求法,还从惟象和龙兴寺顺晓学习密教,兼受秘密灌顶,因其主张天台宗与密宗修持贯通,弘传善无畏之“胎藏界”密法,故又成为日本佛教密宗流派之一,简称“台密”,尊善无畏为初祖,一行为二祖。

  唐代佛教净土宗在台州流传很广,临海僧怀玉以精勤修持着称,据记载他曾诵《弥陀经》30万遍,日课佛号5万声,曾居临海延恩寺,创建孔化岙弥陀庵(今称弥陀寺),卒于天宝元年(742),是佛教净土宗的着名僧人。《佛祖统纪》、《净土圣贤录》、《宋高僧传》等均载其事。

  唐武宗会昌五年(845),李炎下诏毁佛,国清寺等大批佛寺被毁,经像章疏荡然。虽于大中元年(847)宣宗“恩旨重兴”,但许多大寺还只是“佛殿初营、僧房未置,”加之典籍散失殆尽,几致一蹶不振。

  五代,周世宗于显德二年(955)下诏灭佛,幸台州为吴越内地,未罹此难。时有高僧德韶(891—972)在天台山兴建十三道场,弘禅教法眼宗,又与天台宗十六祖螺溪义寂(919—987)从朝鲜、日本请回失散殆尽的天台宗教典。螺溪以此授宝云,云授法智,法智大肆讲说,台宗得以中兴,台州佛教也随之复兴。大中祥符六年(1013),法智创设念佛施戒会,集僧俗男女万人同修念佛,求生净土,自此岁以为常。天禧四年(1020)宋真宗特赐“法智大师”号,后被尊为天台宗十七祖。

  宋初天台宗内部因争论智者所撰《金光明玄义》广本的真伪问题而形成山家、山外两派之争,山家主观境为妄心,山外主观境为真心,兼及事具三千诸法与否等义的论题,经“往返各五,历时七载”之后,终以山家之说代表天台一宗。知礼属山家派,由是尊为中兴之祖。由于知礼及遵式的影响,天台宗的着述也受到朝廷重视。乾兴元年(1022),章懿太后遣使请遵式为国行忏,遵式“因奏天台教卷乞入大藏”,遂于天圣四年(1026)终于编入,此为天台教典入藏之始。

  宋初之后,台、禅、律各宗多兼弘净土,知礼的弟子神照本如慕庐山之风,结白莲社专修净业,参加者有僧俗2万人,影响所及,念佛成风。

  元丰八年(1085),高丽“佑世僧统”义天入宋求法,从杭州天竺寺慈辩习天台教观,更诣天台山佛陇礼智者塔,回国后建刹号天台,奉慈辩为初祖,天台宗正式在朝鲜立宗。

  禅宗在天台山的传播,始于唐代佛窟遗则(773—830),于天台山弘牛头禅四十余年,时称“佛窟学”(《宋高僧传·卷十遗则传》)。平田普岸(770—843)于大和七年(833)创平田禅院(即后之万年寺),为天台山临济宗之中心道场。后沩山灵佑(771—853)、黄檗希运(

  —855)等相继弘禅于天台山。五代德韶至天台弘曹山法眼宗。禅僧全宰于周显德三年(956),创明岩寺。宋有禅僧真歇清了任国清寺住持后,宋元二代天台宗弘教转至四明、杭州、嘉兴、松江、苏州、南京等地为重心。建炎四年(1130),宋高宗下诏国清寺“易教为禅”,天台祖庭遂成禅宗“江南十刹”之一,禅宗在台州兴起。黄岩瑞岩院为禅宗曹洞宗名刹,至南宋宁宗时,该寺高僧如净住持瑞岩净土寺,融合净土宗,广收徒众,为该寺鼎盛时期。后如净住持宁波天童寺,传法日本僧人道元,开日本曹洞宗之始。又有临济宗黄龙派高僧昙贲居天台山万年寺。南宋绍熙间(1190—1194),昙贲再传弟子虚庵怀敞,复由敞任万年寺至宁波天童寺住持,并传法日本僧人荣西,为日本临济宗之祖。

  据《嘉定赤城志》,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台州五县成年人丁243204人,僧尼2252人,约占成年人丁的1%;寺院362所,有田、地、山场分别为全州总数的5%、4%和7%;寺产有田千亩以上者22所,山场千亩以上者43所,由此可见当时佛教盛况之一斑。还有许多达官显宦,占寺院为私家香灯院,如临海显明寺于淳熙三年(1176)改显恩褒亲院,为曹勋家所有,即是一例。

  元代,国清寺发生“教禅之争”,一谓智者为“开教之祖”,一谓智者为禅宗,以至诉讼于官,官无定夺,后由浙僧观无我仍定为“禅”。最后元世祖因杭州天台宗高僧性澄湛堂之奏,还国清旧制。明洪武二年(1369),太祖又诏禅宗名僧昙噩(1283—1372)住持国清,复为禅寺。

  13世纪间,日本曾因元兵往侵而中断国交。至大德三年(1299),元成宗遣江浙释教总统普陀山高僧一山一宁(1247—1317,临海人)和弟子石梁仁恭等往日本通好,受到日本朝野的欢迎与崇敬,殁后赠“国师”称号,建塔于今日本京都南禅寺。

  无愠(1309—1386)从元叟行端出家,居黄岩瑞岩院,日本怀良亲王慕其名望,遣使请往日本传教,明太祖因而召他去南京,无愠以老病辞。所着《山庵杂录》二卷,称为宗门七书之一,是明代影响远至日本的禅宗僧人。天宁寺住持宗泐(1318—1390),应诏于洪武十年(1377)率佛徒30人西行,十五年(1382)还朝,“涉流沙、渡葱岭,遍游西域,往返十有四万余程”,从印度取回《庄严宝王》、《文殊(真实名义)》等经。在此之前,他还受太祖之命,在洪武五年(1372)于钟山建法会升座说法,并作《赞佛乐章》八曲。他与如玘笺释《心经》、《金刚经》、《楞伽经》,颁行全国,后收入大藏经中。

  明末重兴天台教观的是无尽传灯(1554—1648),万历二十四年(1596)秋募修寺宇,辟幽溪讲堂,筑楞严坛,重立天台祖庭于天台山高明寺,屠隆有《新建天台祖庭记》追述天台宗的兴衰史,天台之教遂再盛于东南。传灯又融会天台三观之旨,阐扬净土法门,着有《天台传佛心印记注》、《楞严经玄义》、《净土生无生论》、《净土法语》等。自此以后,明、清各祖或主教禅一致,或兼弘净土,或融宗归净,故净土一宗在台州盛行不衰,直至于今。

  由于佛教各宗派大体已经融洽,且有多弘净土,因此也易被一般人民所接受。寺庵中僧尼为数尚众,民间信佛者也相当普遍。乾隆时,僧人永智在温岭明因寺宣讲天台教观,为一时之盛。其弟子敏羲(1827—1899),于同治间住持天台山华顶寺,弘法50余年,刊印…

《祥和洒脱之路 教史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